导图社区 七、中学德育
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高频考点。祝您旗开得胜,马到成功,逢考必过。
编辑于2020-02-06 04:20:48七、中学德育
7.1品德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
品德概念
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结构
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直觉性道德情感体验
形象性道德情感体验
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
道德意志:在品德心理结构中,道德意志起着支撑和调节作用,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关键
道德行为: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培养道德行为的关键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
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2-5岁,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
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5-8岁,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
可逆阶段(自律道德阶段)8-10岁,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把准则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公正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0-12岁: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公平等
儿童道德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发展过程。10岁是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科尔伯格
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评定行为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大多数9岁以下儿童及犯罪的青少年
习俗水平
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取向阶段)
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服务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
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法律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看重法律效力,法律帮助人维持公正的同时,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享受权利的同时,还应尽义务和责任
阶段6: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最高阶段,表现为个体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只有少数20岁以后的人能达到
7.2中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依从
从众
服从
认同
实质是对榜样的模仿
内化
个体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
家庭教育
社会风气
学校教育:主导因素
同伴群体
内部因素
认知失调
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态度定势
道德认知
个体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
促进方法
有效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价值辨析
7.3中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概念
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广义:教育学德育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
狭义:伦理学德育
道德品质教育
目标
政治
热爱祖国,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思想
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
道德品质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
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内容
基本组成部分
道德教育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法制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部分学者观点
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永恒主题
理想教育和传统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纪律和法制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7.4中学德育过程
内涵
概念
教育者按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本质上是个体道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构成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和方法
基本规律
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一般顺序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知行合一)
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做到”寓德育于活动(教学、集体)之中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青少年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一个长期、反复,不断曲折前进的过程
7.5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原则
概念: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与客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途径(德育组织形式)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
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校会、班会与时事政策学习
班主任工作
方法
说服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情感陶冶法
实践锻炼法
自我修养法
品德评价法
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相结合
7.6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生存教育
生存意识
生存知识
生存能力
生存价值
生活教育
生活行为
生活规范
生活情感
生命教育
认识生命
保护生命
敬畏生命
珍爱生命
激发生命潜能
死亡教育
三生教育
安全教育
升学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