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史3、4
中国古代史3、4的思维导图,介绍了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内容,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编辑于2023-03-10 08:25:08 陕西中国古代史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北宋的政治
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军事: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政治: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另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经济: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发展科举制,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积极影响:发展科举制,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的局面。同时杜绝了武将飞扬跋扈和兵变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消极影响: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机构重叠,官吏冗余,导致朝廷支出连年增加,致使北宋积贫积弱。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时期宰相王安石主持变法
主要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
金灭北宋,南宋定都临安,宋金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对峙
宋代经济的发展
农业:引种了越南的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首位;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秧马;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手工业: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发展成为重要的瓷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提高(配备有指南针)
商业:商业活动范围被打破,出现了草市和夜市;北宋末期出现了纸币“交子”;海外贸易繁荣
表现
由于商业的繁荣刺激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加之金属货币携带不便,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宋代的海外贸易
原因:路上丝绸之路受阻;经济中心南移,南方经济发达;朝廷鼓励海上贸易;造船业和航海技术提高,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表现:广州、泉州是世界著名大商港;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外贸所得占朝廷财政收入比重很大。
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社会安定,北人南迁;北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南移趋势---唐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北宋后期,南方经济全面超越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表现:南方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手工业繁荣海外贸易繁荣、人口超过北方、奠定了我国经济南强北弱的格局。
元朝的统一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
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1279年灭南宋完成统一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管理军事事务;设御史台管理监察事务。在地方建立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雏形)
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
在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在西藏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管辖,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著,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北宋末年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宋元时期,火药广泛运用于战争,后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元朝郭守敬编成《授时历》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的统一与灭亡
581年,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建立隋朝。589年,统一全国
科举制、大运河、赵州桥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隋炀帝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
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但加重了徭役,加速了隋朝灭亡
设计者李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隋的暴政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亡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618年唐高祖李渊定都长安建立唐朝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开创武举,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唐玄宗统治前期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唐朝的经济与文学艺术
农业:垦田面积增加,出行了新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手工业:蜀锦冠于全国;唐三彩造型鲜美,色彩亮丽
商业:唐都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
经济繁荣
唐诗:李白“诗仙”;杜甫“神圣”他的诗有“诗史”之称;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书法:颜真卿代表作《颜氏家庙碑》;柳公权
绘画: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佛教石窟: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医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
唐朝的民族交融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
唐穆宗长庆年间立“唐蕃会盟碑”
促进了吐蕃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汉藏友好关系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誉为“天可汗”
为管理西域,唐朝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唐朝的对外交流
日本派遣“遣唐使”促进日本社会发展(大化改新)
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唐太宗时期玄奘前往天竺取经,之后编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文献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背景: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对比失衡
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影响:唐朝从此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
中国古代史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朝的建立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建立明朝。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而后明成祖朱棣设内阁
地方:取消行省制度,设立“三司”
设立锦衣卫,镇压官民;而后明成祖设立东厂,两个机构合称厂卫
明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八股取士”: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思想和科技的进步
明代经济的发展
农业:引种了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作物
手工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商业:出现了商帮,如晋商、徽商
郑和下西洋
目的:宣扬国威、换取海外奇珍
特点:规模大、时间长、次数多、范围广
影响: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贡献
明代的建筑、科技与文化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本草纲目》,李时珍著
《天工开物》,宋应星著,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作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徐光启著,全面总结了古代农业生产的经验,是明末重要的农业著作
《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著;《水浒传》,施耐庵著;《西游记》,吴承恩著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著有《牡丹亭》
《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巨著。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皇帝独掌朝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大兴文字狱,把认为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
清朝经济的发展
农业:耕地面积扩大,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手工业: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出现了大商帮
清朝对于边疆地区的管辖
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认为天朝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交流;统治者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威胁自身统治;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无需同外界交往
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管理海外贸易
影响:面对西方的侵略活动有一定的自卫作用,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限制了中国的发展
文化与艺术
《红楼梦》曹雪芹著,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康熙时期编纂《康熙字典》;乾隆时期编纂《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