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通史第33集
公元263年的一个夏日,在京师洛阳东面的马市刑场,洛阳百姓牵衣顿足为他送行。这位名士陨落后,《晋书》《世说新语》《资治通鉴》等众多古书一次又一次提及他的名字,后世学者、文人、画家对他更是高山仰止,他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这个人就是嵇康。以嵇康为代表的一代名士风范被鲁迅誉为“魏晋风度”,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文明的力量,不是在过去创造过什么,而是它对未来的人有什么样的期许。这种期许,都不用到书本上去查。这个文明当中的每个人都能清晰判断,也能稳定传承。
战功赫赫、深受皇帝器重的枢密使狄青,在暴雨成灾的大宋都城,被欧阳修等一众名臣集体构陷。他们以老天下雨警示、意图谋反这种,在我们看来完全是造谣污蔑的理由要求罢免狄青。最终狄青被罢官至陈州,半年后忧惧而死。为什么大宋的这些名臣要和狄青过不去?非要把他从枢密使的位置上拉下来?
提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你知道的肯定是他诗文写得好。但有件事你八成不知道,他曾经主张过焚毁书籍。这就有点奇怪了,身为儒家士大夫,秦始皇焚书坑儒被骂了千年的事肯定是知道的,欧阳修怎么敢提出焚书的主意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电影院包场服务流程
暮尚正常运转导图
《我不是药神》电影影评导图
漫威观影顺序
电影名词
漫威
中国电影发展史
看这!2018年豆瓣电影排名
纪录片推荐
《小鬼当家2》读书笔记
嵇康之死
嵇氏四弄
和司马政权决交后,嵇康选择了自我放逐,在山水之间,走的越来越远。
创作了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
写了一篇音乐理论文章《声无哀乐论》,对魏晋清谈影响颇大。
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而感情是主观存在。人的哀乐之情和声而发,和声起媒介任用。
卷入风波
公元263年,嵇康为朋友的纠纷调停,被牵连入狱,被处于死刑。
三千太学生上书请愿,司马氏认为嵇康已成为时代的文化符号,不得不除。
遣言
行刑前,嵇康教孩子们谨小慎微,遵从礼教。
将孩子托付于山涛,望其教孩子保名士气节,入仕为官。
行刑当天,嵇康弹奏一曲《广陵散》后赴刑,葬于安徽石弓山。
清谈误国
假名士
西晋末期,有八个旷达不羁的士人,号称“八达”。他们将自己关在屋里,披头散发,赤身裸体,连日酣饮。
八达自以为袭承了竹林风范,却没有七贤的批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斗富
此时“嵇氏四弄”已变味,沦为上层士族附庸风雅的玩物。
富可敌国的石崇,乐于结交豪门子弟和文人雅士,号称“二十四友”。
文人们沉醉于纸醉金迷,炫财斗富之风大行其道
玄学官僚
西晋后期,社会风气严重败坏,玄学和政治区分不开,有的政治家不专心治国,把谈玄作为第一要务,形成“清谈误国”。
清谈家王衍,身居要职,不问政事,以玄谈为首,后进之士无不仿效他谈玄,造成朝廷矜高浮诞的风气。
公元316年,西晋在不合时宜的清谈中灭亡,司马家族带领大批士人南渡长江、定都建康,建立东晋政权。
东晋名士
王羲之
代表作《兰亭集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时期一位老婆婆因无法销售竹扇发愁,恰逢一位士人路过,士人提笔在竹扇上写起字来,并嘱咐老婆婆:”你就说是王右军的字,要卖百钱”。果然,竹扇被一抢而空。这就是一字千金
东晋名士最大的贡献是培养了艺术的心灵
谢安
东晋宰相,年少时崇尚清谈,对仕途漠不关心。后因家族朝中人物凋零,回到朝中主持大局。
在东晋面对前秦侵略、生死一线时担任总指挥,在淝水以8万兵大败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了几十年的安宁与和平。
陶渊明
田园诗人,代表作《桃花源》,为后世规划了一个理想国度。
东晋末年,时局动荡,辞官归里,将精神寄托在农村田园生活上。
他的固守清贫传承了士大夫之道,完美实践了竹林七贤所向往的归隐生活。
魏
晋
风
度
竹林七贤
竹林名士
嵇康
少年成名,官拜散大夫,无心政治。
曹魏姻亲,娶长乐亭公主为妻。
善鼓琴,弹《广陵散》闻名。
阮籍
曹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山涛
与司马昭是表兄弟,七贤中最年长。
志趣与嵇康不同,走入仕的道路。
向秀
好老庄之学,对玄学的盛行起推动任用
刘伶
喝酒故事多,饮酒上了兴致,在家中脱衣祼体,放达自乐。
阮咸
阮籍侄子,善弹琵琶,著名的音乐家。
王戎
善清谈,七贤中年龄最小,最庸俗。
七贤的出处志向各不相同,但都选择在竹林饮酒来躲避政治风险,韬光养晦。
南朝 画像砖
描绘竹林七贤的珍宝,南朝画家把荣启期与七贤并列。
荣启期
春秋时代的隐士,思想行为与竹林七贤一脉相承,崇尚玄学和清谈。
精通音律,博学多才,政治上不得志。年老后,常在郊野鹿裘带素、鼓琴而歌、自得其乐。
“士”阶级
社会地位
“士”
西周等级秩序下的最后一级贵族,在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动中瓦解,保留着“士”的称呼和学习各种专门技艺的传统。
知识群体
军事上可任作骨干
政治上任中下级官吏
文化上学得古今知识
地位提高
汉武帝时期,儒士构成主要的知识群体,拥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开始清议
东汉末年,朝纲大坏,儒士不满现状,通过品评人物来推荐人才,批评时政,被称为“清议”。
名士孔融
惨遭杀害
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继承了士大夫的清议之风
挺身而出批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倒行逆施
公元208年,被曹操以大逆不道的罪名满门抄斩
事件影响
政治的残酷促使士人退而思考宇宙、人生与社会的本原。
玄学发展
玄学
开创
曹魏时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一批名士,倚重《老子》《庄子》《易经》为文献骨架,会通儒、道,开创了玄学思想。
他们追问本与末、有与无、体与用、性与情、形与神,名教与自然等天人之际的各种问题。
意义
玄学极大推进了当时中国人的思维水平,在理论上的彻底性,理性化的程度、规范化的程度都大大提高。
清谈
当时名士们一起研究玄理的活动,叫做“清谈”。
竹林七贤都是玄学高手,他们都崇尚自然而贬抑名教。
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是最富代表性的口号。
司马氏集团推行的是名教,就是反对司马氏集团。
典故
钟会
曹魏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之子,依附于司马政权,却折服于嵇康风彩,希望结交竹林名士。
嵇康是一位打铁高手,每至红炉高烧、烈焰飞腾,慷慨的琴声与嵇康的铮铮铁骨相互碰撞,回荡在竹林中。
对决
一天,嵇康正抡着大锤打铁,钟会来了
嵇康不理睬这位朝廷红人,独自扬锤打铁旁若无人,把钟会晾在一边。
两人沉默僵持良久,直到钟会忍不住要走,嵇康终于说了一句话“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不甘示弱,回敬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士人选择
当起了有职无权的步兵校尉,依然在酣醉中度日。
平步青云,仕途坦荡。公元261年,山涛再次升迁,引荐嵇康接替职位。
用《与山巨源绝交书》,表明对司马氏集团拒绝态度和立场。
内容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3集 工具|Mindmaster 制作|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