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
高中政治知识体系知识梳理!该图包括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等方面的内容,并仔细地对重要知识点做了特殊标注。高中政治复习有这一张思维导图就够啦!
编辑于2020-02-07 09:01:15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适用于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人的意识
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区别于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载体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有规律的
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点
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态度结合起来。
把握思维的奥妙(意识)
意识的本质
起源: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生理基础:是人脑的机能
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目的性
自觉选择性
主动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有正误之分)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认识论 (求索真理的历程)
实践
概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注意!:1.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 2.实践不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在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而不是主观世界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直接现实性
特点
客观物质性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无到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深化发展)
1.认识产生与实践的需要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基础)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
认识反作用
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顺序不可颠倒)
真理
含义: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征
真理是客观的
1.最基本 2.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可有主体差异性)
真理是具体的(纵向)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是有条件的(横向)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了就会成为谬误,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反复性(实践→认识→实践……)
1.主体:人实践水平限制 2.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上升性
波浪式前进 螺旋式上升,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不能超越历史条件)
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现真理
唯物辩证法 (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
总特征
联系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不能认为任意两个事物必然存在联系)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性。 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建立联系要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规律不可建立〉
多样性
直接,间接,内部,外部………
方法论: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条件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强调整体的重要性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②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方法论: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强调部分的重要性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整体性
有序性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发展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
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区分标准:①符合客观规律 ②具有强大生命力 ③具有远大前途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禁止和僵化的保守思想。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趋势/途径
前途是光明的
新事物:符合标准(3点)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人民群众: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方法论: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道路是曲折的
新事物: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旧事物: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人民群众: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个过程。
方法论: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面对挫折和考验。
状态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质变又为新的量产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①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的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原因
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规律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根本途径
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根本观点(实质与核心)
矛盾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含义:对立统一
基本属性
同一性(相对的,有条件的)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绝对的,无条件的)
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文化多样性)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曹丕曹植争权)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应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 ②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不可分割,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皆有双方)
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事事矛盾不同)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时时矛盾不同)
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双方不同)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因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水果和🍎🍓🍌)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人—中国人—湖南人)〈★ ★★注意主语:是普遍性和特殊性转化,与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转化相区别〉
方法论:要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次矛盾(一对多)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次方面(一对一)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创新的依据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辩证否定观
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特点: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和联系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实质:“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①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②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创新
内容
实践创新→基础
理论创新→指导
制度创新→保障
科技创新→动力
文化创新→智力支持
创新的社会作用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政治)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观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从性质上说,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不同步
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产生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必须通过实践。)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基本)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生产关系的变革
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上层建筑的变革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直接动力)
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含义: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人生价值观 (实现人生的价值)
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人的价值
含义: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价值观
含义: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作用:(1)从领域看:①价值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2)从性质看: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当前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特点:①社会历史性②阶级性③主体差异性
标准(正确价值观的标准)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客观条件: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导向。
①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