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华语电影的身份认同与价值路向
华语电影的身份认同与价值路向,内容涵盖荧幕形象流变与国家形象呈现,社会阶层变迁与观影心理流变,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哦~
编辑于2023-03-14 08:59:59 江苏省华语电影的身份认同与价值路向
银幕形象流变与国家形象呈现
中国电影文化史,就是一部社会阶层变迁史,一部银幕主流形象或国家形象的流变史
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变迁
新中国社会改造后:“工农阶级”为统治阶级,剥削阶级被消灭的大一统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阶级内部分层加大,新阶层大量涌现
新世纪:多种社会阶层共存
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银幕上的主流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种国家形象
艺术的特性:社会、人生、历史、经济基础的隐喻、寓言、表象或症候
承载叙事的是形象或明星
时代、阶级、民族审美理想的象征和寄托
观众情感的寄托和心理的满足
从分化趋向统一:红色主题的先进形象(1949-1966)
背景
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阶级阶层结构趋于简单并统一
为了巩固政权,意识形态开始收紧
电影的政治性得到空前强化
表现工农兵生活
反映工农兵观点
满足工农兵在政治上、文化上的需要
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工农兵
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
鼓舞工农兵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热情
为工农兵服务
工农兵或工农兵出身的英雄形象
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宣传目的
弘扬了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
符合工农观众的审美心理,通俗易懂且贴近农村生活
勤劳无私与爱国爱党——农民形象的着重呈现
银幕上的农民形象呈现出进步性、模范性和教育性的特征
在田地里辛勤工作
在合作中无私奉献
坚持党的领导
积极拥护党的政策
目的(意识形态角度)
将观影的农民“询唤为主体”,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片中的现实,进而在实际生活中参与合作化运动的现实
银幕上的农民形象倾向于农民阶级的审美趣味
适应农村受众文化水平较低的现状
锐意革新与干劲十足——工人形象的浓墨重彩
电影中的工人形象
企业领导人物(铁路局长、工厂厂长)
优秀知识分子
普通工人(主体)
工人形象的特点由革命性转向创新性
工人阶级当家作主《六号门》
工人阶级的智慧与创新精神《伟大的起点》
浴血奋战与激荡青春——战斗英雄的群像
革命英雄形象的崇高性
道德层面的表率作用
工农兵的无名与群像性
爱情缺席
道德上的严格自律与禁欲主义
知识分子形象
落后、保守但尚可挽救或者充当劳动人民的反面
《上海姑娘》开创了“批判公映”的先例
市民形象
有私心、落后的意识形态代表
大一统的“文革”:符号化的工农兵形象(1966-1976)
社会背景
工农兵成为唯一的合法阶级
工农兵在数量上占领银幕
银幕形象在工、农、兵阶级中兼顾平衡,知识分子缺席或成反面形象
工农兵形象的政治性与“去人情化”
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
压抑“人情”与“人性”的表达
工农兵形象的概念化与符号性
理想化形象,屏蔽了所有人性弱点
样板戏电影登峰造极,国家形象趋于单一化和保守性
变革中的重新分化:斑斓多姿的新时期形象(1977-20世纪90年代)
背景
出现大量新的社会阶层
中国社会分层化和群体化趋势凸显、加剧
农民和工人阶层的经济地位走低,知识分子、市民阶层掌握一定话语权
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开始显现
逐步丰富和多元——新阶层形象的涌现
《苦恼人的笑》(1979)中因讲真话而受到迫害的新闻记者
《巴山夜雨》(1980)中受“四人帮”打压的诗人
《牧马人》(1982)中被流放草原的“老右派”
《芙蓉镇》(1986)中历经动乱的知识分子秦书田和胡玉英
觉醒与反思——知识分子形象的崛起
独特内涵:“人”的积极主题意向
对人尊严的强调
《巴山夜雨》(1982)、《天云山传奇》(1981)
对人的内心生活和个人价值、个体自由的肯定和尊重
《苦恼人的笑》(1981)
知识分子形象大量出现,这些形象具有内向性、主观性特征和象征性韵味
第四、五代导演抒情、表意、建构象征模式,把主题情感投射到银幕形象上
《孩子王》(1987)中的知青老杆
《黄土地》(1985)中的八路军知识分子
人物塑造贯穿人道主义的思考、人性的温情和暖意
一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
生活化与娱乐化——市民形象重归银幕
商业电影、娱乐电影开始兴盛,市民电影重归银幕
使用纪实手法拍摄、带有纪实特征的现实题材电影大量涌现
《城南旧事》(1983)中小女孩视角下的老北京城发展
讲述普通人生活,表现个体命运和现实人生的《四十不惑》(1992)
影像化的“中国社会各阶层状况调查报告”《站直啰!别趴下》(1993)
对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的地位变迁有着寓言化的表述的《有话好好说》(1997)
80年代末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的一系列影片中的“痞子青年”
调侃、反讽传统的价值体系
个体和底层的焦虑——第六代导演影片中的边缘人形象
游离于社会体制,按自己无所谓的生活态度生活,在冷漠的外表中也有着内心的焦虑
本质
边缘化的亚文化知识分子群体
尊重个体、世俗的平民精神和个体意识
《冬春的日子》(1993)中的青年艺术家
《昨天》(2001)中的贾宏声
《小武》(1998)中的小武
否定之否定的重新整合:国家形象的思考(20世纪90年代、新世纪以来)
“共享文化”
前提
主流意识形态倡导构建和谐社会
内容
超越不同文化群体差别、分歧甚至利益冲突,几乎人人都可以享受的文化
形态
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互相融合而成的一种文化混杂形态
电影格局
以商业大片为主导,主旋律电影、娱乐电影、艺术电影并存的多元化格局
“国家形象”的概念(就电影文化的传播而言)
国内外观众通过电影的观看而形成的对中国国家、文化整体的有关价值观、伦理观、审美理想、生命力、精神风貌、社会状况等的总体印象、总体评价
国家形象的展现变化
非主流健康的中国文化和国家
以国家、天下之名对一诺千金式的侠义精神的压抑、扭曲《英雄》
残害个体身心的极端酷刑的奇观化展示《夜宴》
权力欲望对人性、家庭人伦的扭曲《满城尽带黄金甲》
正面、光明、尊重个体的国家形象
关注战争中的人和人性,为无名牺牲者重新命名《集结号》
健康明朗、阳光亲和的国家形象
对当下社会大家庭和谐共处的隐喻性表达《建国大业》
社会阶层变迁与观影心理流变
电影史与社会阶层变迁、受众心理流变
电影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电影是一种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
有别于宗教、哲学、道德等一般意识形态,常常落后或超前于庞大经济基础的缓慢变更
电影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电影对社会、人生的矛盾做出想象性解决
电影可以看作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经济基础的隐喻、寓言、表象或症候
电影与受众的关系
影视创作者针对不同阶层的目标受众进行创作,以满足观众的需要
社会地位不同的观众对影片有着不同的审美心理偏好,潜在的观众影响着电影的生产
一部电影史,就是一部社会阶层变迁史,一部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观众的观影心理流变史
近70年中国社会阶层变迁之轮廓
(一)从新中国成立前的分化到逐渐一统化时期(1949-1979)
13个阶级
(二)在社会变革中的重新分化(1979-1989)
农民和工人阶层经济地位走低
知识分子阶层、市民阶层崛起
(三)否定之否定:社会阶层的重新整合(1989-至今)
城乡社会分层继续变化
整合差异更高一级的和谐格局
近70年电影受众心理流变与意识形态表征:题材、形象及其他
(一)“以政治为纲”——在分化后稳固的新中国电影
1.“十七年电影”——“为工农兵服务”之名
子主题
阶级变化的社会状况在电影中的投射
银幕形象主体
工农兵或工农兵出身的英雄形象
延续了其军事体制,陈述并强化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合法性和必然性
银幕形象的定性“趋向阶级化”
知识分子大多被塑造成落后、保守但尚可挽救的形象,或者充当劳动人民的反面
题材
子主题
子主题
2.文革电影——“为政治服务”之实
子主题
子主题
结语:历史的启示与当下电影策略的思考
“少数民族题材”华语电影的身份认同与价值路向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华语纪录片美学主潮流变:从新时期到新世纪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