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8.课例研究工作坊——品味特别的语言,体会特别的情味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教学研讨
本章节是王荣生教授主编的《散文教学教什么》,课例研究工作坊——品味特别的语言,体会特别的情味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教学研讨
编辑于2023-03-16 09:35:02 广东"诗圣"杜甫的一生,是盛唐由盛转衰的缩影。712年生于河南巩县,735年科举落第后漫游齐赵。746年困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开始战乱流离,759年弃官入蜀,760年筑草堂于成都。762年严武镇蜀时短暂安定,768年出峡漂泊湘楚,最终在770年大历五年病逝于湘江舟中。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开元盛世到藩镇割据的历史轨迹,以《三吏》《三别》等杰作成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红楼梦》第八十回的主要内容如下: 香菱的名字被夏金桂改为秋菱,这是宝钗之前为香菱取的名字。金桂这样做是为了压制宝钗,同时伺机收拾香菱。香菱不敢不从,金桂越发胆大。 薛蟠对宝蟾产生了兴趣,而金桂为了整香菱,故意给二人机会,安排香菱做事以制造他们之间的冲突。薛蟠晚上借故踢打香菱,香菱叫屈。 金桂让薛蟠和宝蟾在秋菱房里成亲,并整夜折磨香菱。香菱无奈,金桂不是让她喝茶就是让她捶腿,折腾得她不得安宁。 金桂故意嫁祸香菱,说自己心痛难忍,药石无用,并找出一个写有她生辰八字和五根针钉在心窝及四肢关节处的纸人。薛蟠相信了这个把戏,痛打了香菱。薛姨妈虽然不信,但金桂不依不饶,定要惩治香菱。 最后,金桂又作践宝蟾,日夜大闹,薛蟠无法应对,只能出门躲避。这些事情让整个荣宁二府都知道,大家都为香菱感到同情和不平。 这一回中,香菱的命运受到了金桂的严重压迫和折磨,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同时,薛蟠的懦弱和无法保护自己的女人也暴露无遗。整个贾府都对此事议论纷纷,暗示着贾府内部的矛盾和纷争正在逐渐升级。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主要讲述了贾府中的几件事情。首先,贾宝玉在梦中与母亲王夫人和林黛玉相遇,醒来后向探春讲述了这个梦,探春意识到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越来越深。接着,贾赦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贾政相劝不听,贾母也不多管。宝玉因世界上又少了五个清净女儿(陪嫁丫头四个)而感慨作诗。此外,香菱告诉宝玉薛蟠要娶夏家的夏金桂,宝玉为香菱担心。然而,香菱却误解了宝玉的意思,反而不悦而别。最后,宝玉因抄检大观园以来种种羞辱惊悲凄之所致,兼以风寒外感,病倒卧床不起。 在这一回中,还通过一些细节展现了中式宅邸生活的场景,如王夫人和林黛玉在炕上的绣墩子,以及医生来到贾府为宝玉治病的情景。这些场景生动地揭示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第七十九回通过描写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情感加深、迎春的婚事、薛蟠的婚事以及宝玉的病情等情节,进一步展示了贾府中的悲剧和人物命运的无奈。同时,也通过描绘中式宅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面貌。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诗圣"杜甫的一生,是盛唐由盛转衰的缩影。712年生于河南巩县,735年科举落第后漫游齐赵。746年困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开始战乱流离,759年弃官入蜀,760年筑草堂于成都。762年严武镇蜀时短暂安定,768年出峡漂泊湘楚,最终在770年大历五年病逝于湘江舟中。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开元盛世到藩镇割据的历史轨迹,以《三吏》《三别》等杰作成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红楼梦》第八十回的主要内容如下: 香菱的名字被夏金桂改为秋菱,这是宝钗之前为香菱取的名字。金桂这样做是为了压制宝钗,同时伺机收拾香菱。香菱不敢不从,金桂越发胆大。 薛蟠对宝蟾产生了兴趣,而金桂为了整香菱,故意给二人机会,安排香菱做事以制造他们之间的冲突。薛蟠晚上借故踢打香菱,香菱叫屈。 金桂让薛蟠和宝蟾在秋菱房里成亲,并整夜折磨香菱。香菱无奈,金桂不是让她喝茶就是让她捶腿,折腾得她不得安宁。 金桂故意嫁祸香菱,说自己心痛难忍,药石无用,并找出一个写有她生辰八字和五根针钉在心窝及四肢关节处的纸人。薛蟠相信了这个把戏,痛打了香菱。薛姨妈虽然不信,但金桂不依不饶,定要惩治香菱。 最后,金桂又作践宝蟾,日夜大闹,薛蟠无法应对,只能出门躲避。这些事情让整个荣宁二府都知道,大家都为香菱感到同情和不平。 这一回中,香菱的命运受到了金桂的严重压迫和折磨,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同时,薛蟠的懦弱和无法保护自己的女人也暴露无遗。整个贾府都对此事议论纷纷,暗示着贾府内部的矛盾和纷争正在逐渐升级。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主要讲述了贾府中的几件事情。首先,贾宝玉在梦中与母亲王夫人和林黛玉相遇,醒来后向探春讲述了这个梦,探春意识到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越来越深。接着,贾赦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贾政相劝不听,贾母也不多管。宝玉因世界上又少了五个清净女儿(陪嫁丫头四个)而感慨作诗。此外,香菱告诉宝玉薛蟠要娶夏家的夏金桂,宝玉为香菱担心。然而,香菱却误解了宝玉的意思,反而不悦而别。最后,宝玉因抄检大观园以来种种羞辱惊悲凄之所致,兼以风寒外感,病倒卧床不起。 在这一回中,还通过一些细节展现了中式宅邸生活的场景,如王夫人和林黛玉在炕上的绣墩子,以及医生来到贾府为宝玉治病的情景。这些场景生动地揭示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第七十九回通过描写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情感加深、迎春的婚事、薛蟠的婚事以及宝玉的病情等情节,进一步展示了贾府中的悲剧和人物命运的无奈。同时,也通过描绘中式宅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面貌。
08.课例研究工作坊 品味特别的语言,体会特别的情味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教学研讨
执教教师简介
蒋军晶,特级教师,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一小语文教师,浙江省教改之星,杭州市十佳魅力教师,中华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委。获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一等奖,发表教研论文100多篇。
课例导读
《祖父的园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节。这篇选文在很多版本的小语教材或课外阅读书目中都有收录,题目有所不同,有的叫《祖父的园子》,有的叫《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各版本教材所节选的内容也稍有不同,但都是写萧红回忆自己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洋溢着童真童趣。
课例综述显示,目前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及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作者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4.感受祖父对“我”的疼爱,体会浓浓的祖孙情及作者对祖父的怀念。
5.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即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6.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
本文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后,老师们一般把它当成一篇散文来教,许多小学语文名师都是这样教的,比如于永正、薛法根、孙双金、闫学、武凤霞等。但是目前教学中尚存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1.核心的教学内容不是体味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而是滞留在作者所叙述的人、事、景、物上面,作肤浅的谈论。
2.核心的教学内容是“讨论”而不是“感受”作者的情感,课文只是引子或跳板,抛开文本,抽象地讨论作者的情感,或演变为以课文为例子各抒己见的活动。
3.品味语言习惯于在文本的表面滑行,缺少细读的功夫,抓不住言语表达的关键处,即便找到关键性语段,也不能发掘出作品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思、意味,因而目标中“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的要求也落不到实处。
4.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不是在因言求意基础上的自然归纳,不是在文本细读过程中的心领神会,而是拿“以小见大”、“借景抒情”、“细节描写”、“对话描写”之类的技法概念去做贴标签式的告知。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像《祖父的园子》这一类的散文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下面蒋军晶老师的课例将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启迪。
热身活动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片断
请你概括上面这一教学片段的主要内容。
上面的教学片段所体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请加以提炼。
执教教师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教学实录
【要点提炼】实际上是在问“文中写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初读感知,了解文本表面写了哪些人、事、物、景,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文本内部。
【观察者点评】想一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要点评议】
以上为第一个教学环节:初读课文,自由朗读,思考:萧红想起了什么呢?即了解文中表面上写了些什么。
◎萧红小时候在园子只是玩吗?有没有做什么事?
◎拔草、铲地、浇菜,除了这些事,她还想起了什么?
◎难道园子里面就这些昆虫和小动物吗?
◎可以概括得更简短,想起来园子里面的人、事、物。
【要点提炼】通俗地讲,读课文就是找东西;阅读教学,也就是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东西,关键是找什么东西,怎样找东西。散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能够从一篇美文里看出它的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包括词汇运用、句子、语段、标点等。这里,老师让学生找的是这篇课文言语表达很独特很精彩的一种句子。
【观察者点评】想一想,这是什么意思呢?
【要点提炼】找到关键句子,运用多种方式反复读,反复地读就是反复地感受,这就是品味语言。学生不一定能够认识到老师所讲的“特别的写法肯定蕴含着特别的情感”这句话的涵义,但他们肯定明白“愿意……,就……”这种句子可以传达出一种自由、悠闲、无忧无虑的感受。
【要点提炼】第二种特别的句子是“祖父……,我也……”,再找出来,反复地读,反复地感受,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清晰;教学意图在于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特别的写法肯定蕴含着特别的想法”,这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要点评议】
以上为第二个教学环节:划出特别的句子,通过诵读感受特别的句子蕴含的特别的情感。
◎你们觉不觉得这里面有一些话很啰嗦,尤其是排比句,划下来。
◎萧红反反复复地写,我们也来反反复复读一读。
◎反反复复地读,在读的过程当中,对里面的倭瓜、黄瓜、玉米有什么感觉?
◎再找一找,还有一段话也有一些反复的味道,划下来,再来反复地读一读,体会到什么样的心情?
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个性化的表达语句,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优秀散文的语言极富个性色彩,能够精准传神地抒写作者个性化的情思,亦即特定的言语形式传达特定的言说内容。情感、思想之于语言文字,恰如蜜之于花,盐之于水,融为一体,因而散文阅读不能脱离这些语言本身去凭空感受,甚至主观臆想。教师在散文教学中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这样的语句,为学生真实地感受这些语句所传达的作者情思提供支架,并使学生的阅读感受清晰化、合理化。
【反思】
课堂时间很宝贵,蒋老师还补充这个材料让学生阅读,想一想,他的教学意图何在?这样设计合适吗?
【要点评议】
环节三:找出“我”胡闹捣乱的几件事,补充《呼兰河传》中关于“祖父的笑”的描写,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加深阅读感受。
◎捣乱、瞎胡闹、调皮,她做了什么事让你们有这种感觉呢?找出那些事,标上序号。
◎老师读:“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问学生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呈现《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祖父的笑,觉得祖父是个怎样的祖父?
◎有发现没有,萧红不仅仅在回忆园子里面的人、事、物,真正怀念的、回忆的,是人给她带来的自由、快乐。
上述环节,表面上是让学生感受祖父的形象,实际上落在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执教者采取了听读的办法:一是听老师读文内祖孙对话的一段,二是听老师读《呼兰河传》中关于“祖父的笑”的一段文字。阅读散文,要领是通过品味作品精准的语言,落实在对作者感悟到的独特的人生经验的体认。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体认作者所抒发的情感,老师就需要提供一些支架,或搭建一些台阶。上面课例中,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似乎已经能够体会出祖父的慈祥和蔼,老师可能觉得还不够,所以又补充了一段《呼兰河传》中对“祖父的笑”的相关描写,但这都不是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好地体认作者所传达的那种对自由、快乐生活的怀恋,这一点,在这个环节的最后,老师做了明确的总结。
【观察者点评】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执教者的教学意图是什么?
【反思】
想一想,这节课为什么要介绍作者长大后的坎坷命运?为什么又放在最后才介绍?老师的用意何在?进而推想,课堂上需不需要介绍作者生平?介绍作者生平的哪些内容?什么时候介绍作者生平更合适?
【要点评议】
以上为第四个教学环节:补充相关材料,期待学生读出新的感受。
◎问最后一个问题,你们猜猜看,她长大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
◎当你们了解到萧红长大后的生活时,再去读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感觉?
问题研讨
一、把对特别句子的诵读转化成对作者个性化情思的感受
二、有目的地让学生充分地读文
三、抓住文本体式特征,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
资料链接
1.于永正.《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J].语文建设,2012(12).
2.窦桂梅.《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1(4).
3.孙双金,吴静.叩问心灵,感悟幸福——《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及评析[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0(10).
4.武凤霞.从语言的形式走进文本——《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与解读[J].小学语文教学,2012(4).
后续学习活动
任务1: 你上过这篇课文吗?还记得自己都教了些什么吗?请将你的课与蒋军晶老师的课例作比较,尝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三个方面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完成下表。
任务2: 如果你有机会再次给学生上这篇课文,你会在教学时作出哪些调整?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做法写下来,下面的表格会给你提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