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调整结构
第二章:调整结构的思维导图,分别是明确一线:确立组织的价值中心、寻找内部客户:使协同的力量自然发生、切分权力链:确保权力始终流向一线,一起来看看吧。
编辑于2023-03-17 07:56:17 山东省第二章:调整结构
第一节 明确一线:确立组织的价值中心
变革的第一步:调整结构。调结构的首要原则是明确组织的一线在哪里
思考的脚手架
组织最舍得将人、财、物、精力、权力投向哪?
组织产生利润的中心在哪
哪里出现问题会影响到组织的生存?
学校的价值中心:年级(教育教学一线)
缩短资源流向一线的路径
工业时代组织结构
科层结构
校长
分管副校长
教学副校长
德育副校长
行政副校长
后勤副校长
职能部门(处室)
年级组
老师
每增加一个副校长干部,老师用在学生身上的时间会减少3%-5%
越稳固的科层结构,越容易截留涌向一线的资源
截留老师的时间
阻碍师生交往的品质
把资源用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
减少管理层级
拆
按照属性把管理层事项进行拆解,取消条线分管
合
部分副校长兼任年级主任
部分当然职能部门主管(后勤主任、行政主管)
从评价一线的干部转变成服务一线的支持人员
让组织扁平化,疏浚资源流向一线的路径
《卓有成效的组织》
战略高层
中层管理者
教育教学一线
研发平台
支持人员
用“软着陆”解决结构调整问题
原则:组织结构的设计非常理想,但调整结构的策略需要特别现实
1、调整结构时不能大规模的撤换干部
2、对原来中层的人逐个分析,看特长和变革之后所在岗位是否匹配
第二节:寻找内部客户:使协同的力量自然发生
组织协同的本质:目标一致
杠杆:寻找内部客户
内部客户定义:组织内部需要支持人员去服务的对象(谁在一线或者谁离一线更近,谁就更容易成为内部客户。
途径
1、我在这个岗位存在的理由
2、如果去掉我这个岗位,什么人会觉得最不舒服
注意
要给每一个岗位明确内部客户,而不是部门
作用
给每个支持人员的岗位装上了成长的发动机,支持人员面对的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务,而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生活的人
内部客户的需求、期待和反馈,会驱动支持人员迭代自己的本领,积累经验和信用,找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把评价权交到内部客户手上
共同确立内部客户评价指标
每个岗位都有特定的客户,每个内部客户都有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对应着不同的评价指标,并且这些评价的得分不能简单相加,需要有一份算一份的列出来
这些评价指标不需要严格量化,重要的是能表达客户的感受
无论是寻找内部客户还是制订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都不是为了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是为了让支持人员重新找到自身岗位的价值
让组织协同激发个人成长
第三节:切分权力链:确保权力始终流向一线
战略高层由多元治理主体组成
分解战略高层的权力,严格约束自己的权力的使用空间
党组织
教代会
审定学校章程、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问题
谈论:薪酬分配、人事聘任、福利待遇
对校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进行监督
对校务委员会进行一次满意度测评
对提名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人选进行选举
教代会闭会期间,教代会主席团负责相关重大工作,具体事务则由工会委员会处理
校务委员会
学校的议事机构
校长负责制的框架下,给校长提供多维度、多视角的智慧
组成:校长、副校长、党组织负责人、工会主席等
学术委员会
组成:学校里的优秀教师代表
职责
审议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学校教研项目的立项、管理、评价
名师工作室的设立和管理
科研经费的招投标
职称的评审推荐
注意
学校的校级领导干部不宜成为其正式成员
家长代表大会
家长选举产生代表
在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问题具有部分决策权,对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事务拥有知情权和建议权
每年举行一次
设置家长委员会
不能过度干预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的具体事务
闭会期间,家长委员会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学生代表大会
学生选举产生代表
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事务,有部分决策权
学生规章制度
奖惩办法
食堂管理规定
校服选定
闭会期间,由学生会负责日常事务
多元治理主体之间需要合理制约
本质:平衡各方的利益
始终要有利于一线产生价值
教代会与校长权力的制约
学校重大事项必须经教代会无记名通过,投票结果当场公布,任何组织和个人(校长)都无权改变教代会通过的方案
校长有权对教代会通过的方案提出暂缓实施的建议。
学术委员会、校务委员会、和教代会的制约
学术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由校务委员会提名,提交教代会审定
学术委员会成员每三年一个任期,每个任期结束后必须调整1/3委员,学术委员会由三位委员轮流担任主席,美味轮值主席主持一年的工作。
领导者需要约束自己的权力范围
校长的权力只能在校务委员会这个场合行驶决策权
学校章程约束校长
校长不插手具体事务
举例1、听课-秦建云转楼道和教室
举例2、园地的草--拍照给总务主任
三句话工作法
你说呢
再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
你真棒
切分权力链
让听到炮声的人指挥打仗,让权力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明确权力主体,才能确保权力为一线产生价值
原则1、能给下一级的权力就不要留在上一级
原则2、能在下一级组织开展的活动就不要在上一级开展
原则3、能在下一级处理的麻烦就不要交给上一级处理
实现:让决策发生在信息获取最充分的地方
举例1、切分人事聘任权
1、教代会审定聘任方案
2、审定后交校务委员会
权力1:确定年级、部门编制和职级总量
权力2、负责审议中层管理者人选
3、校长聘任副校长和中层管理者
4、年级主任部门主任聘任本年级、本部门教职工,确定薪酬级别
举例2:切分教学权力链
1、校长确定课程方案
2、学科主任 确定学科教改方向
3、课程首席教师 开发学科课程
4、教研组长 制订教学方案
5、年级主任 管理教学质量
举例3、教代会与主席团、工会委员会、工会小组的权力切分
举例4、学生代表大会于学生会、年级学生会的权力切分
责权利匹配
每担起一份责任,就能获得一份权力,还能拿到一份利益
最直接的效果是从责任的角度堵住了借口
先给权力
再赋予相应的利益
举例
年级主任(培养每一名学生成长、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权力最大
1、对本年级教师的选聘权
2、自主花钱的权力(预算盘子也最大)
3、在最高决策机构(校务委员会)有较多的席位,最高决策层做出决策时,更多的听取年级主任的意见
4、是职能部门转型后的支持人员的服务对象,同时对支持人员有评价权
利益
1、看的见得利益
薪酬最高
绩效奖励(评价团队,绩效与老师的业绩捆绑)
2、看的见得自我成长
1、更多的老师争相选择他所在的年级
2、述职后获得的较高满意度
3、更多的分享实践成果的机会
教研组长(对本学科教育质量负责)
权力
1、双向选聘是本学科教师的建议权和否决权
2、本年级学科内任课安排的建议权和否决权
3、教育组内教研活动的组织权和教学安排决定权
4、教研组预算使用权
利益
拥有较高的学术引领工作认可度
岗位工资和岗位绩效
把旅客放到驾驶座上 组织不应该只有一个大脑,而应该有一个分布式大脑
误区
1、扁平化等同于减少层级数量
1、减少管理层级
2、确立一线价值中心
将年级确立为价值中心,及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于一身,将责权利最大限度的集中在年级。
3、改变中层部门的属性,明确支持人员
中层部门不再是一个管理层级,也不再是一个管理实体
中层部门转变成由支持人员组成的职能部门
中层部门以服务一线为职责,以沟通协同为主要方式
在寻找与服务内部客户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2、混淆中层和中层管理者
只有处于战略高层和一线之间的中间层才属于中层管理者(年级主任)
对战略高层负责
指挥和调度一线人员
中层部门的主管不是中层管理者
3、把授权等同于分权
授权:权力的主体还是领导者自己,只是暂时把权力授予他人,看这个人表现怎么样,表现好就加权,表现不好就撤回
分权:领导者完全把权力分出去,得到权力的人是权力主体
4、没有在离一线最近的地方找内部客户
常见错误
1、把上下级当内部客户(凡是构成聘任关系的,下级都会对上级负责,不需要把上级和下级作为自己的内部客户
2、不能和部门之间互为内部客户(所有对内部客户的寻找都是以岗位为单位展开的,不能以部门为单位展开;两个部门之间的岗位不宜互为内部客户;到离一线最近的地方寻找内部客户。
3、把全体作为内部客户
一旦服务对象是全体,就抓不到具体的落点,服务没有针对性(如食堂主管的内部客户不是全体学生,可以选择将学生会权益部门作为内部客户的代表进行评价)
校务委员会的构成
原则:离一线最近
职能:为校长提供战略决策建议的会议组织
组成:年级主任席位最多、学生代表席
当我们自我感觉良好时,可能恰恰正处于故步自封的境地,而当我们把他人作为客户时,就会有无穷无尽的进步空间。
结构:领导者的思维方式
一个组织中,90%的问题是由管理导致的,只有10%的问题是员工带来的
能用结构解决的,就不用制度
十一学校最新版组织结构图
研发平台
首席知识官
学生成长研究院
课程研究院
教育家书院
作业、评价与诊断中心
项目研究服务中心
自主发起的项目
支持人员
教务部主任
学生成长与咨询中心
学与教服务中心
学生生活学院院长
考试评价中心主管
信息中心主任
图书馆馆长
校务部主任
党政事务干部
人力资源主任
校园安全运维主管
财务总监
食堂主管
战略高层
年级主任、学科主任
初中学部、高一、高二、高三、国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