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动物学第四章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刘凌云、郑光美主编)——第四章,包含了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等内容,非常实用,值得收藏。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郑光美主编)——第五章,包含多孔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多孔动物门、多孔动物门的分类及演化地位等内容,需要可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动物学第四章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①
动物界除了单细胞就是多细胞
对称体型是动物的基本特点之一
高等动物都是在对称体型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②
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每个细胞相对独立
中生动物:介于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的一个类群
菱形虫纲
寄生在头足类软体动物的肾内
每个物种细胞数量恒定,基本排列成双层
外层是单层具纤毛的体细胞,包围着中央的一个或几个延长的轴细胞
体细胞具营养功能,轴细胞具生殖功能
直泳虫纲
寄生在多种海生无脊椎动物体内
多数雌雄异体,雌性个体较大
外层亦为单层具纤毛的体细胞,体细胞中央包围着许多生殖细胞
纤毛方向不一样
少数雌雄同体,精细胞在卵细胞前方,性成熟后雄性个体释放精子到海水中,精子进入雌性个体与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在雌体体内发育成幼虫,离开母体后感染新寄主,生长发育。
有人认为中生动物与纤毛虫亲缘关系较近(体表具纤毛,其DNA中G和C的含量与纤毛虫相当),更可能是真正原始的多细胞动物;也有人认为是一类退化的扁形动物(蠕状、全部寄生于海洋无脊椎动物体内、生活史复杂)。 由于中生动物有着长期的寄生史,是动物界中极为特殊的类群,其分类地位尚难确定。
后生动物:多细胞动物,有细胞分化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古生物学方面:越古老的地层化石种类越简单,年代越近的地层中化石种类越 复杂且高等
形态学方面:现存动物也形成了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动物,从简单到复杂的序 列,可以推想动物的发展也是由这样的程序演变来的。
胚胎学方面: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都要经历卵裂、囊胚、原肠胚等一系列过程,这种共同发育的经历说明它们有共同的起源,根据“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单而迅速的重演”可以说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受精与受精卵
受精:精卵结合形成合子的过程||受精卵:精子与卵子结合成一个细胞称为受精卵
植物极:卵黄多的一端
动物极:卵黄少的一端
卵裂
卵裂:合子分裂。分裂成的新细胞(分裂球)不长大,又再次进行分裂。由于卵黄分布及多少的不同,卵裂的方式分为2种
完全卵裂
等裂:卵黄少,分布均匀,分裂球'一样大小。如文昌鱼
不等裂:卵黄多,分布不均匀,分裂球不一样大小。如蛙
不完全卵裂
盘裂:卵黄多,分裂只在不含卵黄的部分进行,如乌贼、鸡
表面卵裂:卵黄多,分裂只限于卵的表面部分,如昆虫
胚囊的形成
卵裂的结果,分裂球形成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囊胚中间的腔称为囊胚腔,囊胚壁的细胞层称为囊胚层
原肠胚的形成(囊胚进一步发育进入原肠胚阶段,此时胚胎分化出内、外两个胚层和原肠腔)
内陷
内移
分层
内转
外包
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端细胞法(上)
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很多细胞,形成索状,伸入内外胚层之间,为中胚层细胞。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即为(真)体腔,也称裂体腔。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又称为裂体腔法。如原口动物及高等脊索动物形成中胚层及体腔的方法。
体腔囊法(下)
又叫肠腔法,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体腔囊,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渐扩展成为中胚层,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称为体腔。因为体腔囊来源于原肠背部两侧,所以又称为肠体腔。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称为肠体腔法。如后口动物的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形成中胚层及体腔的方法
胚层的分化
外胚层
皮肤及衍生物
神经组织
主要感官
消化管两端
中胚层
肌肉组织
结缔组织
生殖器官大部
排泄器官大部
内胚层
消化管大部上皮
肝、胰、呼吸、生殖、排泄小部
生物发生律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个体发育:指生物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个体性成熟或死亡为止的整个过程
系统发育:指生物类群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
生物发生律,也叫重演律,由德国科学家赫克尔提出,是指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群体学说
原肠虫学说(赫克尔)
吞噬虫学说(梅契尼柯夫)
合胞体学说和共生学说(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