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导图
关于《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导图,内容有本体与本体论、比较视域、把比较文学误读为文学比较、比较视域的内质、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非方法论,欢迎查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职业规划书
记一篇有颜又有料的笔记-by babe
伯赞学习技巧
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
一、本体与本体论
吴宓秉用的“汇通一体”的研究视野是比较文学在汉语语境下安身立命的基点
本文主张用“视域”这个概念替代“视野”
什么是“本体论”和“本体”
本体论
汉语学术界把英文术语“ontology”翻译为“本体论”
中国传统哲学
本
许慎《说文解字注》“木下曰本”
《广雅疏证•释诂》“本,始也”
“基点”“本源”“终极”“本体”
体
张岱年“永存常在”“本来而恒常”
王阳明《传习录下》“本源”
西方哲学
“logos”相当于“theory”
“ont”相当于“being”
曾被译为万有论,是论,存在论,本体论
本体
“substance”
亚里士多德《范畴》“最终基质”
词源上可追溯至希腊文“ousia”是“einai”的名词形式,相当于“being”
“ousia”最早的拉丁文译文是“essentia”相当于“一般的存在”
奥古斯丁认为只有“essentia”才能指代终极存在
相当于老庄哲学的“道”
有些学者把“ousia”理解为“substantia”“具体的存在”相当于“substance”
“noumenon”
基本内涵源自“essentia”
词源上可追溯至希腊文“noein”“被思想的事物”
在康德那里固定下来意为“万物恒定不变的基点、本源”
本体论是指从哲学高度研究万物创生的基点的学问
“本体论”和“本体”的学理性
对本体的追问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万物都是从它而起来且最终回到它的那个基点”
《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东西方对本体的追问是共同的
本体论的设定
康德“每位智者都可以在本体论上思考一个本体范畴”
奎因“本体论的相对性”
本体的不同命名
“道”“太极”“玄”“礼”
本体与本体论成立的原因是唯一的
设问万物产生的本源是什么
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体就是比较视域
二、比较视域
多元的开放性
已成为其他学科所拥有的一般特征
偏执的强调比较文学研究的多元性与开放性,会导致比较文学成为没有边际的,涣散的学科
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得以安身立命的本体
基本内涵:四个跨越
跨民族
跨语言
跨文化
跨学科
研究客体:三种关系
材料事实关系
美学价值关系
学科交叉关系
比较视域
视域
“perspective”
“透视”及其相关的意义链
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研究视野
比较
比
《说文》“比,密也”“亲近”
《礼记》“合,亲合”
《宋本广韵》“和,和谐”
《字汇》“同,齐同”
《宋本广韵》“并列”
《汉书》“相连接”
在透视中追寻双方结构体系中的内在共同性
共通性
叶维廉
将中西方美学传统进行互照、互对、互比与互识
追寻中西异质文化内在的共通规律
辨别异同或高下
把比较文学误读为文学比较
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比。较文学在于获取一种超越自己民族的视域
三、把比较文学误读为文学比较
伽列,陈寅恪
文学比较的学术误区
周英雄举例《二刻拍案惊奇》和《李尔王》
应就表面共同点将两个主题放进各自文化系统,以窥测广义的文学社会意义
张隆溪
文学比较无意义
结论没有普遍性,缺少说服力
结论武断、零散,缺少体系化
比较文学不在于比较而在于汇通
四、比较视域的内质
1.一个本体与两个学贯
本体:比较视域
学贯中西,学贯古今
2.三个关系与四个跨越
在具体研究中,一篇文章把一个关系作为自己研究的客体,就有开展比较研究的可能性
是研究主体比较视域内质的外化,而非外在的方法论
3.汇通性与体系化
积淀于主体知识结构中,既是比较时域的内质,又推动着比较视域的形成
汇通性
在比较视域—主体知识结构内部的打通
隔与不隔
隔 文学比较
外表的硬性类比和拼凑
不隔 比较文学
内在的自然流露
体系化
对纳入自身知识结构的文化及知识咀嚼、消化,并进行体系化的重组
汇通性的背后就是体系化。雷马克,杨周翰
东西方文化与知识在主体知识结构中汇通、体系化,以形成比较视域
五、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非方法论
人文学科研究的四大论
认识论
价值论
方法论
比较文学的比较不属于方法论
避免误读为文学比较
有助于将两者进行学理上的区分
比较文学中也有方法论
法国学派及其影响研究
美国学派及其平行研究
俄苏学派及其历史诗学研究
中国学派及其阐发研究
方法论从属于本体论
其余学科中的比较视域是方法论而非本体论
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非方法论的内在学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