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第三节
汉语言文学自考科目,现代文学史第三章第三节,孙犁的景物描写非常出色,不仅洋溢着冀中平原的泥土气息和水淀荷花的幽幽清香,而且与人物 的心境、情节的发展相契合。语言非常优美,清新自然,人物语言也达到了高度的个性化和口语 化。
编辑于2022-07-07 13:22:44第三章 第三节 解放区文学创作
40年代解放区各类体裁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40年代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
解放区短篇小说创作的主要成绩
• 解放区早期的小说创作以丁玲为代表,代表性作品有《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在 医院中》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的小说创作呈现出新的面貌。像刘白羽反映部队生活的作 品:《政治委员》《无敌三勇士》《战火纷飞》、《火光在前》(中篇)等等。
解放区的章回体抗日题材小说
• 解放区最早出现的中长篇小说是章回体的抗日题材小说。其中《洋铁桶的故事》(柯蓝)、 《吕梁英雄传》(马烽、西戎)、《新儿女英雄传》(孔厥、袁静)等“新英雄传奇”,以 章回体的传统文学形式表现人民武装斗争的新内容,是这类小说的共同特征。
解放区反应农村改革的长篇小说
•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高干大》(欧阳山)、《种谷记》(柳青)、《暴风骤 雨》(周立波)都是反映农村改革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 茂屯的村子为背景,᧿描绘出土地改革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的画卷,主人公为郭全海。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工作组领导群众如何揭露出狡猾、隐蔽的大地主钱文贵为线索,展 现了阶级的、宗族的伦理道德等文化心理的深刻变化。
还有草明的反映工业建设题材的长篇小说《原动力》。
40年代解放区散文创作的基本情况
解放区散文创作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报告文学、速写和文艺通讯方面。比较著名的作家有华山、 吴伯箫、刘白羽、孙犁、周而复等等。
40年代解放区戏剧创作的基本情况
抗战初期延安戏剧创作以小型作品为主
• 抗战初期延安戏剧创作以小型作品居多。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艺工作者首先致力于秧歌 剧的改造创新。影响大的秧歌剧主要有《夫妻识字》(马可)、《牛永贵挂彩》(周而复、 苏一平)、《红布条》(苏一平)等。这些新秧歌剧思想内容,选择了现实的劳动生活题材, 描绘了健康有活力的工农兵形象,深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秧歌剧的改造创新
• 延安文艺工作者在广泛吸收秧歌剧、地方戏曲和西洋歌剧的长处的基础上,创造了新歌剧。 《白毛女》(原为六幕,后改为五幕,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 马可、张鲁等作曲)、《王秀鸾》(傅铎编剧)、《血泪仇》(马健翎编剧)、《赤叶河》 (阮章竞编剧)和《刘胡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战斗剧社集体创作,魏风、 刘莲池等执笔)等是新歌剧的代表性作品。
旧戏曲的改造与新编
• 对旧戏曲改造:《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和《血泪仇》。新编京剧《逼上梁山》被 毛泽东称为“这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
新歌剧的创作以及代表性作品《白毛女》
• 《白毛女》以流传于民间的“白毛仙姑”传说为素材,经过改造,融进了歌颂新政权、穷 人得解放的思想内容,塑造了杨白劳、喜儿、大春等农民形象。喜儿的生活道路,表现了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全新主题。在广泛的继承借鉴中创造了新型现 代民族歌剧的经典,成为民族新歌剧的里程碑。
40年代解放区新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根据地早期的朗诵诗和街头诗
• 根据地早期诗歌主要是朗诵诗和街头诗。柯仲平与李雷、萧三等人倡导朗诵诗运动,光未 然的《黄河大合唱》成为根据地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柯仲平有代表作《边区自卫军》和《平 汉路工人破坏大队》等。街头诗最早出现于抗战之初的上海、武汉等地,形成运动则在延安。 街头诗大多是政治抒情诗和小叙事诗。抗战后期在人民军队中兴起的“枪杆诗”与朗诵诗、 街头诗运动一脉相承。
文艺座谈会以后解放区大量出现的新民歌创作
• 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诗歌创作力求向民间歌谣学习。诗歌工作者在深入民间的过程中, 积极参与了群众诗歌创作活动。有《移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还有一些诗人借鉴民歌的艺术,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这就是歌谣体新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 香》,阮章竞的《漳河水》,张志民的《王九诉苦》和《死不着》、田间的《戎冠秀》等是 歌谣体新诗的代表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文学创作发生的重要变化
赵树理
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与“赵树理方向”
赵树理 1943 年 5 月发表了成名作《小二黑结婚》,被时任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 称赞,接着他又推出了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短篇小说《孟 祥英翻身》、《邪不压正》、《地板》、《福贵》、《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引起 了文艺界的高度重视,在 1947 年 7、8 月间,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开展了文艺座谈会,正式ᨀ 出了“赵树理方向”,号召作家向赵树理学习。
赵树理小说的思想意义、人物形象塑造和评书体小说形式的创造
思想内容
赵树理的小说多取材于他所熟悉的生活,多以反映农村社会或农村工作中的问题为主题, 故他的小说多为“问题小说”,也就是他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如《小二黑结婚》的故事情节源自真实事件,赵树理由此改编成一部宣传并歌颂农村青年自由 恋爱的作品;《李有才板话》也着意于解决现实问题。
人物形象
赵树理的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传神的人物形象。《小二黑结婚》中写得最传神的是 二诸葛和三仙姑这两个落后人物形象。 在《李有才板话》中,赵树理塑造了三类农民形象。一类是成长中的青年农民的形象。 人物形象 小顺、小保、小元、小明等都是与地主阎恒元作斗争的中坚力量;另一类是李有才这样 的有一定生活斗争经验的老贫农形象,李有才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还有一类是老秦这 样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赵树理对中国现代小说民族化的贡献
赵树理对中国传统评书体形式加以改造,创造了一种新的评书体的小说形式,推进了中国 现代小说的民族化。
(1)在小说写法上 借鉴了中国传统评书或章回体小说注重故事连贯和完整的写法,抛弃 了旧的套式,结合表现内容加以革新,较大程度上适应了中国农民的欣赏习惯。推进了中国 现代小说的民族化进程。
(2)在人物塑造上 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表现手法,既注重在叙述故事中介绍人物,又 注重以人物的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3)在形象体系和情节结构上 往往具有明显的对称性,使人物性格相互映照、鲜明突出。
(4)在语言上 注重对北方农民口语进行艺术加工,质朴通俗、简洁有力,营造出幽默风 趣的艺术效果。ᨀ提供了新文学与农民进行沟通的成功经验,这种经验给许多作家以启示,40 年代及 50 年代一些山西作家如马烽、西戎、胡正、孙谦、束为等等,在赵树理小说经验的 影响下从事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了“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孙犁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孙犁的小说侧重于从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诗意的层面上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优美。 孙犁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其着意刻画和赞美的主人公都是妇女,如《老胡的事》中的小 梅、《丈夫》中的媳妇、《麦收》中的二梅、《荷花淀》与《嘱咐》中的水生嫂、《芦花荡》中 的两个女孩、《钟》里的尼姑慧秀、《“藏”》中的浅花、《纪念》中的母女俩、《山地回忆》 中的妞儿、《光荣》中的秀梅、《吴召儿》中的吴召儿等。这些年轻妇女各具神采却都能表现出 高尚的情操、刚毅的性格,以及革命的激情、欢乐的精神,可以说这是孙犁塑造的独特的人物体 系
在孙犁诸多塑造妇女形象的小说中,写得最传神、最动人的是他的代表作《荷花淀》。小说 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水生嫂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 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艺术特色
孙犁擅长以散文的手法来写小说,虽以抗战生活为题材,却不以厮杀的情节取胜,而是以简单的 线索串联几个场景,加以精雕细琢,从中发掘生活的诗意和人情美的光华。
孙犁的景物描写非常出色,不仅洋溢着冀中平原的泥土气息和水淀荷花的幽幽清香,而且与人物 的心境、情节的发展相契合。语言非常优美,清新自然,人物语言也达到了高度的个性化和口语 化。
孙犁的小说以其美的特质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解放区小说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以他为首,后来有 一批作家如刘绍棠、韩映山、丛维熙等,追随其创作风格,在五六十年代形成了被称之为“荷花 淀派”的小说流派
李季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的艺术特色
《王贵与李香香》中,作者套用了信天游的一些原句,信天游的特点就在于比兴手法的广泛应用。 对信天游形式的套用,使作品具有音乐美,也弥补了当时文坛上新诗创作中暴露出的叙事和抒情相疏 离的缺陷,为新诗创作的民族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特点:一是两行一首,表达一层意思;
二是首 句惯用比兴手法。李季对这一自由生动的民歌形式、民间语言也进行了改造和ᨀ 升,如口语的运用、 节奏的控制、用韵分行也有独特之处,处处照顾农民的欣赏习惯。 《王贵与李香香》的成就不仅表现在它对信天游形式的继承上,还表现在对这一民歌形式的创新上。
首先,它为信天游增添了新的表现主题。信天游多用来表现男女爱情主题,而《王贵与李香香》中 则将爱情和革命艺术地结合在了一起;
其次,《王贵与李香香》一诗也给信天游增添了一些新的词汇,使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时代感。 像“红旗”、“白军”、“革命”等等。 《王贵与李香香》较好地体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ᨀ 出的文艺大众化、民族 化的精神
阮章竞长篇叙事诗《漳河水》的艺术特色
《漳河水》这首诗在艺术特色上和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有共同之处,都采用了民歌的 形式,但它又有自己鲜明的色彩:
这首诗不注重曲折情节的安排,而是着力于开掘这三个女子的内心生活。
诗歌还非常注意根据女主人公不同的个性、命运来安排场景、渲染气氛。
在对比中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增添了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