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总框架超级详细版本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思维导图。什么是货币?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需要树立怎样正确的消费观?下图主要围绕货币、价格、消费这三个方面进行介绍说明,欢迎参考和补充。所有内容背完你一定能考85+。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第一单元总框架 消费
货币
商品
(一)含义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二)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
(1)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特点
非特有属性
由消费者获得
2.价值
(1)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特点
特有属性
由生产者获得
3.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1)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但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含义及本质
(一)生产过程: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 (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1.货币和商品不是一对孪生兄弟,不是同时出现,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
2.货币既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圣贤发明的,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用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货币是商品
2.货币有价值
(三)本质:一般等价物
职能
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①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现实表现:标价、值、喊价、讨价还价、价格;
③特点:观念中的货币
④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流通手段(≠商品流通)
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现实表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③特点:现实中的货币
纸币
发展过程: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1.本质是一种价值符号,无价值,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2.国家可以决定发行纸币的数量(但要遵循规律)、种类、面值,但无权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发行量
1.以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限度
2.公式:发行量=价格总额(价格×数量)÷流通速度
3.数量
过多→通货膨胀
①含义: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
②实质: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
③措施:(根本)发展生产;运用紧缩性(从紧、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过少→通货紧缩
①含义:全面、持续的物价下跌
②实质: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
③措施:(根本)扩大内需;运用扩张性(积极、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发展
信用工具
1.常见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2.常见信用工具
(1)信用卡
①含义(信用卡≠银行信用卡)
②优点(减少现金的使用≠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
(2)支票
①含义: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
②种类:现金支票、转账支票
国际上:外汇
1.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外汇≠外币
2.汇率:
(1)表示方法:100外币=XX本币
①若100外币兑换本币↑,则外币汇率↑,外币升值;本币汇率↓,本币贬值
②若100外币兑换本币↓,则外币汇率↓,外币贬值;本币汇率↑,本币升值
(2)人民币升值
①利:A.有利于进口;B.减轻偿还外债的压力;C.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形象和地位;D.出国留学、旅游的人数会增加。
②弊:A.不利于出口;B.影响外商在我国的投资热情,外资减少;C.加大我国的就业压力;D.外汇储备无形流失。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1.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2.意义:
(1)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
④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商品流通是一种形式,流通手段是一种职能)
⑤对生产者的要求(为什么要重视质量?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只有重视质量,才能顺利的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出去,获得价值;
B.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出好价钱才能生存发展,因此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产品。
其它职能
(1)贮藏手段
(2)支付手段:指货币提前或延后支付,有时间差。如地租、利息、税款、工资、水电费、房贷、定金等
(3)世界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2.取之有道
3.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供求影响价格
1.供不应求→买方竞争→价格上涨→卖方市场(物以稀为贵)
2.供过于求→卖方竞争→价格下跌→买方市场(货多不值钱)
价值决定价格
1.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1)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数量关系: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或者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对生产者的意义:使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改进技术,加强管理,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等价交换并非存在与任何场合,而是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
2.价值规律的作用实质上是价格、供求、竞争在起作用
3.一般商品都符合价值规律,特殊商品如古董文物等价格会一直高于价值
价格变动的影响
对生活
1.需求法则:一般来说,价格上涨,需求量降低;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
2.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1)生活必需品: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小(弹性小)→需求线较陡峭;
(2)高档耐用品: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大(弹性大)→需求线较平缓。
3.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1)替代品:A价格上涨,B需求量增加;
(2)互补品:A价格上涨,B需求量下降。
对生产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消费
消费类型、结构
消费类型
(1)按交易方式
1.钱货两清;2.贷款消费;3.租赁消费
(2)按消费对象:1.有形商品的消费;2.劳务消费。
(3)按消费目的:1.生存资料的消费;2.发展资料的消费;3.享受资料的消费。
消费结构
(一)含义: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二)变化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生存资料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减少,发展与享受资料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增加。
(三)衡量指标-恩格尔系数
1.含义
(1)消费总支出不包括投资
(2)恩格尔系数减少说明了食品支出所占的比例降低,而数量不一定减少。
2.意义
(1)过大:限制消费水平
(2)过小: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影响消费的因素
主观因素:消费心理
1.从众心理-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过分求异不可取
3.攀比心理-不健康,不可取
4.求实心理-理智消费
客观因素
1.根本原因: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原因(基础,前提):收入
(1)其它条件不变,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就越大;
(2)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①乐观预期:消费量增加;②悲观预期:消费量减少。
3.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1)物价上涨,购买力削弱,消费量下降
(2)物价下跌,购买力增强,消费量上升
4.其它因素:家庭人口数量,社会福利制度,商品质量和外观等情况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注:1.适度指在自己经济能力范围之内量力而行; 2.理性指不情绪化消费、不盲目消费、不冲动消费、不只注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 3.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