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名词解释
本图汇总了环境监测、环境、环境优先污染物、标准、水体自净、环境容量、BOD:(生化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DO(溶解氧)、TOC(总有机碳)、TOD:(总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等的名词解释,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3-31 15:52:15名词解释
第一章
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优先污染物: 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险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监测原则选择的污染物。
标准:由公认机构批准,供通用或反复使用,为产品或相关加工和生产方法,制定规则,指南或特性的非强制执行文件。
环境标准:是指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环境标准是政策,法规的具体体现,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水体自净:一定量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经稀释及一系列复杂的化学,物理和生物作用浓度逐步下降,使水质得到改善。
环境容量:洁净水体所能承载的最大污染量
第二章
BOD:(生化需氧量):是在指有溶解氧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生物氧化作用下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
COD(化学需氧量):在一定条件下,经重铬酸钾氧化处理时,水样中的溶解性物质和悬浮物所消耗的重铬酸盐相对应的氧的质量浓度。
DO(溶解氧):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
TOC(总有机碳):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质总量的综合指标。
TOD:(总需氧量)是指水中的还原性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所需的氧量。
VOC:(挥发性有机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凡在标准状况(273K,101.325kPa)下,饱和蒸气压大于0.13kPa的有机物(不包括金属有机物和有机酸类)为挥发性有机物( VOC )。
高锰酸钾指数: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需氧量,称为高锰酸盐指数的质量浓度(单位mg/l)表示。
总固体物:总固体物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蒸发,烘干后剩余的物质,包括溶解固体物和悬浮物
溶解固体物:溶解固体物是指将过滤后的水样放在称至恒重的蒸发皿内蒸干,再在在一定温度下烘至恒重时蒸发皿中剩余的物质。
悬浮物(SS):是指水样经过滤后留在过滤器上的固体物质,于103~105℃烘至恒重后得到的物质。
色度:改变透视,可见光光谱组成的光学性质
浊度: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障碍程度
透明度:水样的澄清程度。
瞬时水样: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混合水样:同一采样点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的混合水样。
综合水样: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得到的样品
表色:未去除悬浮物的颜色。
真色:去除悬浮物的颜色。
污泥沉降比:(sv)将混匀的曝气池活性污泥混合液,迅速倒入1000ml量筒中至满刻度。静置30min,则沉降污泥与活性污泥混合液体积之比并称污泥沉降比
污泥浓度:(Mlss)1l曝气池活性污泥混合液所含干污泥的质量称为污泥浓度
污泥容积指数:(SV)简称污泥指数,是指曝气池活性污泥混合液经30min沉降后1g干污泥所占的体积
第三章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种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分析状态污染物:指在常温,常压下以气体分子形式分散于空气中的污染物质
气溶胶状污染物:
空气污染指数( API):是指将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之项基本监测项目SO2、NO2、 CO、O3、PM10和PM2.5浓度依据适当的分级浓度限值对其进行等标化,计算得到简单的无量纲指数,并通过分级,直观、简明、定量地描述环境污染的程度,向公众提供健康指引。
降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大于100微米。可靠自身重力沉降(不能沉降的叫飘尘)
总悬浮颗粒物(TSP):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100微米,长期漂浮于空气中。
可吸入颗粒物(PM10):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可被人体吸收,长期沉积在呼吸道。
细颗粒物(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可深入到支气管肺泡,进入肺泡后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易处在缺氧状态。
硫酸盐化速率: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SO2,H2S,H2SO4等含硫污染物,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这种演变过程的速度称为硫酸盐化速率
碳达峰: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指国家,企业,产品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者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双碳意义:
第一,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助推高质量发展; 第二,有利于推动污染源头治理,降碳的同时,也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从而与环境质量改善产生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 第三,有利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四,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对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
第四章
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危险废物: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是指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固体垃圾。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垃圾、医院垃圾、市场垃圾、建筑垃圾和街道扫集物。
急性毒性试验:一次(或几次)投给实验动物较大剂量的毒物观察其在短期内(一般为24小时到两周以内)的中重的反应
亚急性毒性试验:一般用半球致死量的1/20到1/5,每天投毒,连续半个月到三个月左右,主要了解该毒物毒性是否有积累作用和耐受性。
慢性毒性试验:用较低剂量进行三个月到1年的投毒,观察病理,生理,生化反应,寻找中毒诊断指标并为制定最大允许浓度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章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介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厚度一般在两米左右。土壤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
土壤背景值: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它是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土壤污染:
第六章
生物监测:受到污染的生物,在生态、生理和生化指标等方面会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的症状或反应,利用这些变化来反映和度量环境污染程度的方法称为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法。
生态监测:生态监测是在地球的全部或局部范围内观察和收集生命支持能力的数据,并加以分析研究,以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指示生物:指对环境中某些物质能够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的生物。
3s:遥感(RS)地球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七章
噪声:指物理.上指一切无规律的或随机的声信号,心理.上指一切不希望存在的干扰声。
声压级:根据人耳对声音强弱变化响应的特性,所引出的一个对数来表示声音的大小。
等效连续声级:在声场中的某个位置上,用某一时间内能量平均的方法,将 间歇暴露的几个不同A级噪声,用这样一个A声级来表示该段时间的噪声大小,符号为Leq
分贝:两个相同物理量之比取以10为底的对数并乘以10,常用dB表示。
响度:人耳判别声音由轻到响的强度等级概念,它不仅取决于声音的强度(声压级),还与它的频率与波形有关。响度的单位为(宋)1sone的定义是声压级为40dB
响度级: 1000HZ纯音的声压级为响度级。任何其他频率的声音,当调节1000H纯音的强度(声压级)使之与这个声音一样响时,则这1000HZ纯音的声压级值就定义为这一声音的响度级值。
声压:是由于声波的存在而引起的压强增值,单位为Pa。
采样效率:是指在规定的采样条件条件下采集到的污染物量占其总量的百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