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卫生微生物学
研究与检测方法,整理了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特点、卫生微生物学检测基本原则的内容,一起来看吧。
编辑于2023-04-07 10:27:41卫生微生物学 研究与检测方法
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特点
I. 检测对象众多(致病微生物、条件致病微生物等)
II. 样品来源复杂(标本来源不限于人体)
III. 检测方法灵敏(标本中致病微生物数量低)
IV. 检测程序灵活
检出细菌
①反映样品安全性的指示微生物——定性检测方法 如血样品不得检出细菌 ②溯源微生物 ——定性、定量、分型检测 如食物中毒、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理
V. 检测指标间接
VI. 服务范围广泛
①环境/生境特点(如空气、食品、化妆品)②微生物种类 ③环境变化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④微生物生长对生境的影响 ⑤微生物生长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相应检测方法、解决措施
卫生微生物学检测基本原则
I. 采集
生物安全原则
防人员感染,防标本和环境污染
无菌操作、恰当处理污染废弃物
采样的 代表性 针对性
评价环境/生境的 卫生状况和安全性
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影响采样代表性的因素:采样量、采样部位、采样时间、采样批次、采样点随机性和均匀性
二级抽样方案:中等或严重危害的情况
三级抽样方案:对健康危害低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疾病暴发流行的原因
具有针对性的样本
注意样品种类、采样部位和采样时机(疾病早期),掌握目标微生物在样品中的分布和消长规律
保持原有的微生物状态:防污染、防杀菌
避免外界生物对样品的污染
无菌操作
避免对微生物的杀灭和引入新的抑菌物质
中和剂中和抑菌物质
详细记录样品信息和标记:细标记
II. 运送
尽快送检(减少微生物死亡和繁殖对计数结果的影响)
一般不超过3至4小时
保护样品中待检微生物
调节温度、pH、渗透压
加入保护剂、去除不利因素
完善样品交接
逐项核对样品送检单
III. 储存
低温冷藏保存
超低温冷冻保存
IV. 实验室检验原则
环境
①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②工作区与办公区分开 ③工作面积满足需要 ④温度、湿度、照度、噪声和洁净度等符合要求 ⑤采用单方向工作流程,避免交叉感染
相应的硬件和设备
根据微生物的不同危害等级在不同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进行检测
合格的检验人员
技术方法
科学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
采用标准方法进行检验
没有标准方法时,根据检测目的设计符合科学原则的方法
微生物检验优先原则
质量控制
①仪器设备的质控 ②培养基、试剂的质控 ③消毒灭菌效果的控制 ④建立良好的实验记录制度和核查、校对制度
卫生微生物学 研究与检测方法
卫生微生物学 研究及检测方法
样品采集、运送与处理
致病微生物 数量往往较少
灵敏的检测方法
样本浓缩
过滤法(粗菌滤器孔径0.45μm)
沉淀法(离心)
吸附法(免疫磁珠)
抑菌剂存在
去除抑菌剂
过滤法(粗菌滤器孔径0.45μm)
沉淀法(离心)
吸附法(免疫磁珠)
中和法
稀释法
杂菌存在
选择性增菌、选择性分离培养
微生物收损
前增菌
相对低温
无抑菌剂条件下检测
根据环境/生境选择检测方法
检测程序
定性检测
预处理-分离-鉴定
定量检测
样品处理-稀释或浓缩-定量检测
微生物学定量检验方法
平板计数法
最可能数法
......
分型检测
纯培养-分型鉴定
微生物学鉴定方法
形态学鉴定
生化反应鉴定
免疫学反应鉴定
遗传学鉴定
......
卫生指示微生物
概念
在常规卫生检测中,用以指示样品卫生状况及安全性的(非致病)微生物(或细胞)
意义
间接反应样品的安全性
选择标准
总体原则: ①经济、简单、快速 ②被评价产品或环境中自然存在,数量大于被指示微生物 ③有代表性,其数量变化能反映被指示的致病微生物
粪便污染指示菌: ①人及温血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组成部分,且数量大 ②排出体外后,存活时间与大肠致病菌大致相似或稍长 ③排出体外后,在外环境中不繁殖 ④在被人或动物粪便污染的样品中易检出,而其他样品中无此菌存在 ⑤用作饮用水的指示菌,对饮用水消毒剂抵抗力不低于肠道致病菌 ⑥检验方法简便,易于定量计数
种类
菌落总数
适合多数细菌生长的培养基,用于判定样品被微生物污染的程度,属于卫生质量指标
粪便污染指示菌
大肠菌群
大肠埃希菌
粪肠球菌
产气荚膜梭菌
其他指示菌
不得检出的致病菌:沙门菌与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破伤风梭菌
肠道病毒的指示微生物
病毒(包括噬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