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考复习生物必修三种群知识点
高考生物总复习就看它了!本图总结了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分别是人体的内部环境、动物和人土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也可从种群,内环境,免疫,生态系统这几个方面总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种群
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性别比例
性引诱剂应用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 (1)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 (2)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降低; (3)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样方法
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取样方法: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 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计数原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标准重捕法
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
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计算公式: 个体总数N 初次捕获标志数M = 再次捕获标志数n 重捕的标志个体数m
注意事项: ①标志不能过于醒目; ②标志一段时间内不能消失; ③标志不能影响个体生活,不影响重新捕捉; ④调查期间种群不能有个体的迁入或迁出.
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应用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以细菌为例)--数学模型
①提出问题 ②模型假设 ③建立模型 ④修正检验
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
“J”型曲线
模型假设: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亲代),而且每代的增长率(λ)都保持不变,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为Nt
建立模型:Nt=N0λt
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没有最大值);增长率不变.
“S”型曲线
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
特点: ①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 ②种群增长率不断减小,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0;种群增长速率由0→K/2时逐渐增大;K/2时,增长速率最大;K/2→K时,增长速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速率为0.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动物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等
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探究种群密度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细菌在一定体积培养液中的增长
方法步骤
①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无菌)试管中. ②将酵母菌接种到试管中的培养液中. ③将试管放在25℃条件下培养. ④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 ⑤分析数量.
注意事项
种群的空间特征及类型
均匀分布型
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随机分布型
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集群分布型
瓢虫的分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