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民间文学常考知识点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作家文学,在这里特指传统时代上层阶级的文学,即文人、士大夫的文学。一起来看 自考汉语言文学,民间文学常考知识点汇总,重点标红。
编辑于2023-04-10 14:10:17【风水探秘】了解风水智慧,布局和谐人生!经典著作如《周易》《葬书》奠定理论根基,四大长生、黄泉等术语揭示自然法则。主要流派各具特色:形势派重山形水势,理气派讲时空气场,八宅派分东西四宅,玄空风水融合九宫飞星。核心理论“山管人丁水管财”贯穿始终,配合龙穴砂水向五常、三纲要诀,应用于阴阳宅布局。从沈竹礽的玄空学到蒋大鸿的理气学说,助你掌握方位平衡与旺衰奥秘。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作家文学,在这里特指传统时代上层阶级的文学,即文人、士大夫的文学。一起来看 自考汉语言文学,民间文学常考知识点汇总,重点标红。
自考汉语言文学,民间文学科目重点内容汇总,比较学习,关键词标红,可以直接下载,有助于知识点记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风水探秘】了解风水智慧,布局和谐人生!经典著作如《周易》《葬书》奠定理论根基,四大长生、黄泉等术语揭示自然法则。主要流派各具特色:形势派重山形水势,理气派讲时空气场,八宅派分东西四宅,玄空风水融合九宫飞星。核心理论“山管人丁水管财”贯穿始终,配合龙穴砂水向五常、三纲要诀,应用于阴阳宅布局。从沈竹礽的玄空学到蒋大鸿的理气学说,助你掌握方位平衡与旺衰奥秘。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作家文学,在这里特指传统时代上层阶级的文学,即文人、士大夫的文学。一起来看 自考汉语言文学,民间文学常考知识点汇总,重点标红。
自考汉语言文学,民间文学科目重点内容汇总,比较学习,关键词标红,可以直接下载,有助于知识点记忆。
民间文学常考知识点
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1.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作家文学,在这里特指传统时代上层阶级的文学,即文人、士大夫的文学。
2. 创作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作家文学是个体性的书面创作。
3. 流传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流传,具有变异性;作家文学是书面流传具有固定性。
4. 接受者意识不同:民间文学接受者参与文学创作;作家文学的接受者需要对作品进行个性理解,无法脱离文本。
5. 审美价值不同:民间文学有多功能性、实用性;作家文学体现了作家的个性追求,与民间文学相比具有较高的文字艺术价值。
二、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1. 题材和思想内容方面:
历代杰出作家在题材和内容方面吸取了我国民间创作的精神气脉,表现了民众的生活和思想愿望。
2. 艺术形式方面
首先,古代许多文学的体裁(特别是韵文)大都来源于民间文学。韵文开始于原始歌谣,散文的小说、笔记来源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戏剧来源于古代社会宗教、巫术仪式和原始歌舞。文人袭用的文学体裁事实上都是在民间文学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其次,在形制格式、修辞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民间文学为文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借鉴经验。
2.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讲,民间文学乃是一个民族、国家民众传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一开始就纳入了民俗学的研究范围之中。
一、民间文学的发展
1. 原始社会,民间文学是全民的口头文学。其主要形式有劳动号子、巫术祝辞、神话及部分史诗等。这种全民性的口头文学,是原始社会惟一的文学形式,由原始社会成员集体创作,又为全体成员服务。
2. “艺术生产”出现以后,即作家文学产生以后,民间文学主要指,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集体创作,并主要在他们中间传播的口头文学,是“生产者的艺术”(鲁迅)。
3. 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的继承、变化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口头文学的时代色彩
1. 创作群体的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2. 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传播媒介日趋现代化,各类体裁在创作与流传范围方面都有调整。
3. 在传播方式上,各类作品主要还是依靠口头流传。但政府文化部门的有效组织和大力支持,民间文学普查、采录活动盛况空前。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全国各地编纂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即故事集成、歌谣集成、谚语集成),基本上是传统口头文学的汇总全书。
4. 民间文学是考察民情、民意、民风的最直接的窗口。
二、民间文学创作的动因
1. 满足求知欲。
2. 生产的需要。
3. 生活的不平。
4. 现实的触发。
5. 日常的实用。
一、民间文学与书写文艺的区别
1. 口头文学没有具名的作者,在传承中每个人都可能是一位潜在的作者。
2. 作品本身是不定型的,它有着几乎不可穷尽的异文,结构上具有近乎无限的转换能力。
3. 听众不像书面文艺的读者那样被动,能够参与作品的创造与修正。
二、神话的性质
1. 神话是远古先民的具有“真理性”的“百科全书”。神话世界与现实世界在先民那里是混同为一的。神话中对自然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起源的解释,是先民们学习和传承的对象,是神圣的信条,是诠释万事万物的“教科书”。
2. 神话是远古先民的生活实践指南。神话在本质上折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植根于原始生活实践,后又融汇并作用于生活实践,成为指导与完善生活的实践指南。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神话是强化礼仪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约束系统。
②神话是满足先民心理需求的信仰系统。
③神话是传承传统,凝聚与增强群体意识的教化系统。
④神话是不自觉加工而成的、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系统。
一、传说与历史的联系与区别
1. 联系:
民间传说具有较强历史性,有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地方风物作为“传说核”。对人物、事件、风物的历史追述,是传说的重要内容。
a) 传说所涉及的人物大多历史实有,即使是虚构的人物(如“四大传说”中的人物),也为历代民众所认可。
b) 传说多采取溯源和说明等历史表述形式,有时讲述者为使人深信不疑,尽量做到有所凭借,使传说带有历史性因素和情感。
c) 传说可以作为一种“野史”,作为“正史”的补充。
2. 区别
a) 选材:传说从艺术创作角度选材,有些素材从历史角度看不重要,但作为传说的素材却有社会意义,只反映历史事实的某一侧面。历史则全面记载事实。
b) 表现方式:传说一般都经过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幻想等艺术加工,基于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艺术真实,无可考性。而历史是实录直书,强调真实性、准确性、可考性。不允许想象、虚构。
一、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界限
就作品的1叙事内涵、2思维方式以及3流传特征来看,三者各具特质。
1. 神话。
神话叙述的是远古时期最原初发生的事情,可以利用它来说明现存的宇宙秩序是如何建立的。神话的主人公是神或神格化的人,具有超人或超自然的力量。神话思维以一般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普遍事物作为依据,进行解释或演绎,思维是原始的、自发的、不自觉的,民众对其持信仰态度。
2. 传说。
传说叙述的是原初之后直到现在之前发生的事情,即宇宙秩序确立以后的事。传说不涉及事物的起源,而是同特定的人物、事件或风物相关联,因而在叙述中,一般都有明确固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常用种种手法渲染其真实可信性。在很多情况下,传说的主人公并不以超自然的神灵为中心,而是以人类中具有超凡能力的能人、圣人、英雄为描述对象,其思维是能动的、自觉的,在阶级社会里则带有明显的阶级性。
3. 故事。
故事叙述的是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典型事件。故事主人公多为动物和人,也有以神化身的人,有时三者间杂,但几乎全都拟人化、类型化了。在对幻想艺术的把握方面,由于故事中的幻想出自民众自觉、能动的虚构,因而与神话中的幻想也有所不同。
一、民间谚语分类
1. 传达知识、经验的谚语:
人们通过简练的形象化的语言形式,把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经验和事物规律性概括起来,不断传诵并不断发挥积极作用。
a) 气象谚语:又包括风、雨、冷、热、季节等各种内容。
b) 农谚: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谚语在我国人民生活中最为丰富,通常把这部分谚语统称为“农谚”。如耕作、选种、锄地、农田水利、积肥施肥、消除病虫害、饲养牲畜等。在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c) 有关社会各方面的知识、经验的谚语:或反映旧社会阶级对立和劳苦大众的贫困生活,或反映人民对反动统治阶级的仇恨和反抗斗争,或概括劳动人民的团结力量、集体观念,或教导人们勤俭、学习、正确地待人处事等等。
2. 表现人民嘲讽或赞颂情绪的谚语:
这类谚语主要是以针对生活中某些人物的行为所表示的态度和所表现的情绪为内容,或讽刺嘲笑、或赞颂。
3. 形容或表述某种现象、状态的谚语:
俗语、歇后语都是这一类。它是某些现象、某些生活侧面特点的形象表现和具体概括。
二、民间传说的分类(以情节为分类)
a) 迁移型风物传说:
这类传说中的“迁移物”是某山、某石、某地等自然物或与其有关的人工物,从甲处移动到乙处。移动的原因有来自神、半人半神或冥界地府的异己力量,也有一些是因于某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或劳动英雄的创造活动。移动的结果是产生了某一新的自然景观。如飞来峰、飞来石、飞来寺、飞来塔等。
b) 地陷为湖型传说:
这类传说的情节梗概是,好心人得到神的启示,当城门石狮子双眼流血时就要跑到山上,因为会有洪水淹没城市,以惩罚当地民众的罪行。于是好心人每天去看,有人捉弄他故意把石狮子双眼涂上红色,好心人以为征兆显现,立刻逃上山。当捉弄者以为阴谋得逞时,洪水到来,地陷为湖,城市淹没。
三、收集整理的原则与方法
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采录,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在民间文艺学界,人们将其称为“田野作业”。
1. 民间文学采录的基本原则
a) 全面收集。就是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把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各种体裁、内容、形式和风格的民间文学作品全部进行采录,在指导思想上不设任何“禁区”。不宜强调“取精去糟”。不能简单地用现代思想去衡量历史上产生的作品。对同一类型作品的众多异文进行收集。对与作品相关的其他背景性材料进行收集。
三不:不禁区,不去糙取精,不用现代思想衡量 两收:收同类异文,收背景资料
b) 忠实记录。忠实记录是民间文学田野作业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它直接关系此后的整理工作的成败及科学研究的质量。忠实记录主要指忠实作品的思想内容,忠实作品的艺术形式。
两忠实:内容,形式
2. 收集民间文学的方式与方法
a) 个人分散式采录。比较普遍的经常性的作业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随机采录;定居采录。
b) 集体集中式采录。即组织采风队。人员以3-4人为宜,如果队伍较大,可再划分成若干小组。
c) 具体作业方法:广泛采录、村落普查以及对民间故事讲述家、民歌手的重点采录。
3. 民间文学采录的具体方法及步骤
a) 准备工作有4。可分为组织准备、理论准备、采录工具与设备及其他准备工作。
b) 实地采录。进入实地采录,需要一些具体的方法与技巧,主要有:熟悉环境的方法,与采录对象接触的技巧,调动讲述者情绪的方法与技巧等。
4. 民间的整理工作
a) 对准备刊印、出版、供社会阅读欣赏的作品进行整理时,要在内容上删除明显的封建糟粕、色情描写及其他低级庸俗的描写。
b) 对于因讲唱者记忆有误而造成的情节上不合逻辑的地方可适当调整。
c) 将讲唱者口语表达中意思含混、用词不当之处进行订正。把讲唱者借助动作和表情所表达的内容改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并要对粗俗语言进行洗刷、重复语言加以提炼、特殊意义加以注释。
民间文学整理的方法:
一是较为严格地忠实于原始记录稿的整理。
二是带有一定程度加工的整理。
1. 国外对于神话的概念的界定
a) 色诺芬尼:神话是“古人的寓言”。
诺言
b) 希腊学者爱凡麦:神话是“历史的传奇描述,是神化了的历史;神祗也不过是神化了的远古“英雄”与“帝王”。
c) 格林兄弟:神话是“部族心理”不自觉的、集体创作的结晶。
d) 爱德华·泰勒:“遗形说”理论,认为一切神话都是原始的哲学、科学、历史的遗存,是原始人生活、思想与情感的复杂投影。
e) 高尔基:“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产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
f)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神话是原始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g) 日本学者厨川白村:神话是“民族的梦”。
h) 列维·施特劳斯:“神话是处理人和神的对立关系,并设法加以调解的密码”。
一、西方主要的神话观及神话学诸派别
1. 神话学,是指对神话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其宗旨是综合世界范围内各种神话资料进行理论研究,探索与总结其产生、内在构成和形式构成、特征、功能、文化价值及其发展规律等。
2. 古希腊学者的神话观。色诺芬尼认为,神话只是“古人的寓言”。当时,在神话观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欧伊迈罗斯。他认为神话中的诸神原本就是一些伟人,他们之所以受到崇拜,是由于他们曾造福于人类。
3. 维柯的神话观。维柯,意大利人,受古希腊文化影响,提出历史主义神话观。主张:人类各民族都要经历“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三个阶段。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其不同的心理、性格、语言、艺术等。神话在人类“童年”阶段产生,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尚未成熟的文化结果。意义:这种神话与其产生时代和当时人类的心理因素联系起来的观点,标志着西方神话学研究的深入,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4. 神话学派。以德国的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两兄弟为代表。神话学派的形成,标志着西方神话学研究进入现代阶段。观点:认为民间文学的各种样式体裁,都源于神话;而神话则是原始群体心理不自觉的外化,都是集体创造的结果。
5. 语言学派。代表人物:麦克斯·缪勒。他在《比较神话学》中运研究神话,创建了语言学派的神话学说。关于神话起源问题,缪勒认为神话源于语病,“神话是语言的疾病”。观点是片面和缺乏依据的。
6. 人类学派。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和安德鲁·兰格。主张无论是什么神话,在心理和精神方面都是一样的。主张用“取今以证古”的方法,通过对现代原始民族心理和信仰的研究去复原并揭示原始神话的奥秘。在此基础上提出“遗形说”,即一切神话都是原始哲学、科学、信仰的“遗存物”,是未开化人类的生活与内心世界的“投影”。
7.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弗洛伊德着重解析有着杀父娶母情节的《俄狄浦斯王》。荣格则强调个体无意识主要是源于“集体无意识”,即是“祖先经验思维”的遗传。
8. 功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布·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布·马林诺夫斯基主张:神话作为社会生活的构成因素,既是某些群体有举行某些秘密仪式的权利的“证明”,又有其维护既存的社会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实用功能,如规范原始人的生活行为、道德等。
9. 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列维·施特劳斯,代表作有《神话学》四卷等。
二、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
1. AT分类法:
由芬兰学者阿尔奈创立、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国际上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进行分类编目的一种分类方法。
“AT分类法”将故事分为五大门类: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未分类的故事。共2500个故事类型。
2. 钟敬文《中国民谭型式》:归纳出45个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并写出了情节提要。
3. 德国的沃·爱德哈德编纂《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归纳出300多个故事类型,首次展现了中国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整体风貌。钟敬文认为该书是“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的一种具有相当意义的学术工具书,是一百多年来西方学者所撰写的一部比较有价值的中国民俗学力作。”
4. 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1978年出版《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归纳出843个类型。
5. 台湾学者金荣华,2000年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一书:以“丁氏索引”为基础,增列了新类型。
6. 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中,将我国民间故事划分为:①幻想故事(童话)、②生活故事、③民间寓言、④民间笑话(包括民间轶闻)。
一、幻想故事
又称“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这类故事幻想色彩十分浓厚,是运用幻想的手段,以“超人间”的形式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 幻想故事最具艺术魅力,是用非人间的形式来叙写人间的矛盾与纠葛,是经过历代社会民众智慧冶炼的文学艺术明珠。
晋郭璞所著《玄中记》及干宝所著《搜神记》卷十四的《毛衣女》,被国际故事学界称为“羽衣天女”或“天鹅处女”型故事较早的记录版本。
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中的《叶限》,被认为是世界性“灰姑娘”故事的最早文字记载。
刘守华在《民间童话的特征与魅力》一文中,列出了我国流传的10个最有代表性的故事:《找幸福》《田螺姑娘》《灰姑娘》《蛇郞》《青蛙少年》《兄弟分家》《两伙计出门》《狼外婆》《小鸡崽报仇》《十兄弟对敌》。
1. 我国幻想故事的类型
a) 魔法故事:情节奇幻,充满“超自然”的想像。
b) 宝物故事。
c) 动物故事:这类故事以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主人公编织故事、展开情节的。
d) 常人形象的故事:这类故事的主人公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但又是具有不同的阶级、民族、行业、性别、年龄、技艺、才能、性格等特征的典型人物。
一、民间文学采录的历史概况
1. 古代的民间文学采录
a) 《周易·封爻辞》中记载着一些产生于商代奴隶社会的民间谣谚。公元前五百多年采集、编定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选集。
b) 先秦时期的许多历史著作和哲学著作中,也或多或少地采录和保存了前代和当时流传的民间故事、寓言和歌谣。 汉武帝时,曾仿照周天子“采诗”“以观民风”的办法,正式设立乐府机关,采集民歌。在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中,都收入了民间流传的谣谚、故事和传说。
c) 较著名的作品:东晋干宝《搜神记》,南朝刘义庆《幽明录》,明人杨慎的《风雅逸篇》、《古今风谚》、《古谣谚》,冯梦龙《山歌》、《笑府》,清人李调元的《粤风》,杜文澜的《古谣谚》,郑旭旦的《天籁集》,范寅的《越谚》,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
2. 近代的民间文学采录
我国近代民间文学采录标志是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成立。
1918年2月,北京大学的刘复、沈尹默、钱玄同、沈兼士等人共同发起了歌谣征集活动,目的是想吸收民间歌谣的营养。 1920年成立歌谣研究会, 1922年创办《歌谣》周刊。 1923年,北京大学成立了“风俗调查会”, 1924成立了“方言调查会”。
3. 当代的民间文学采录
董均伦、江源出版《聊斋汊子》,孙剑冰出版《天牛郎配夫妻》等。 裴永镇采录整理的《朝鲜族民间故事讲述家金德顺故事集》、张其卓、董明采录整理的《满族三老人故事集》、王作栋采录整理的《新笑府》等故事家专集相继出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丛书·故事大系),仅第一、第二辑就出版了16个民族的故事选。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工程,其成果已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二、我国民间文学研究述略及展望
1. 1918年,中国文化界兴起“歌谣学”运动,揭开了民间文学科学研究的序幕。当时有许多学者发表了论文,如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董作宾《一首歌谣的比较》,钟敬文《楚辞中的神话和传说》等。同时出版理论专著,如胡怀深《中国民歌研究》,徐蔚南《民间文学》,黄石《神话研究》,茅盾《神话杂论》,玄珠《中国神话研究ABC》等。
2. 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制定出对民间文学要“全面收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的16字方针。
3. 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的民间文学研究不论在广度、深度或方法上都有了可喜的进展。这一阶段的研究特点是注重与国际学术研究接轨,重视外来理论及方法的中国本土化应用,出现了多学科研究视角及方法交叉并用的态势。在全国普查基础上编纂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标志着我国民间文学的采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