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五章
心理学研究方法(肖奈西版),内容有科学的基本特征、心理学与科学的关系、变量的分类、第一章 研究伦理、第二章 文献阅读与选题、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研究评价、 报告撰写,快来看。
心理学研究方法,有 相关研究、因果研究,一起来了解他们吧,看过这个我相信你会有收获的。
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内容有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单样本(小样本)实验设计、个案研究,一起来看吧。
心理学研究过程,具体是确定研究方向、确定问题、文献阅读、研究报告的撰写,希望本脑图对你有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心理学与科学
科学的基本特征
决定论:任何事件背后都有其原因。这意味着所有人类行为背后都有其原因
可揭示性:使用科学的方法可以揭示事件的原因。这意味着人类行为的规律性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揭示出来。找到行为原因后,心理学家就能够预测人类行为
客观性:研究结果不受研究者影响,在形同实验条件下具有可重复性
数据驱动:研究者希望自己的研究结果有客观的数据支持,这些数据是通过系统的程序获取的
心理学与科学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描述行为,解释行为,预测行为,控制行为
变量的分类
根据变量的不同来源可分为三类
任务变量(也称刺激变量):如听觉刺激的持续时间
环境变量:如温度、湿度
被试变量: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
根据变量再研究中扮演的角色可分为三类
自变量
因变量
控制变量
第一章 研究伦理
计划一项研究时伦理上的考虑
是否对被试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
研究中被试的权力是否得到充分的尊重
选择权,即自愿参与而非迫于某种压力
知情权,对研究的性质,可能面临的风险,随时退出的权力以及事后知情权
善待被试
尊重被试,保护被试隐私;尽可能缩短实验时间,以避免给被试带来不必要的疲劳
研究中的学术诚信
抄袭他人学术成果
数据造假
贿赂审稿人
一稿多投
基金项目申请中,提供申请者虚假信息以增加获批可能
总结和报告成果时,提供虚假信息
第二章 文献阅读与选题
课题来源于1.实际需要(人类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实际部门提出的具体问题) 2.理论需要 3.文献分析(新发现;偶然的发现;未经检验的理论;文献中互相矛盾的成果;前人研究中的遗漏;前人研究的不足)
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1.确定研究课题,提出具体明确的研究问题,并建立研究假设
2.实验设计(自变量的操纵,因变量的观察,额外变量的控制)
3.被试选择
4.材料选择(经济实用原则)
5.仪器的选择和程序的确定
6.数据分析
指导语的特点:简单明确;完整全面;确认被试真正理解了;标准化
7.讨论及推论
研究评价
内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反映的是一个实验在方法学上的合乎逻辑的程度,以及不受混淆因素(额外变量)影响的程度。任何未加控制的额外变量都能降低研究的内部效度
威胁内部效度的主要类别
历史
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经历的除处理以外的其他能够引起差异的事件
成熟
被试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时间跨度长的实验)
测验
前面的测验对之后的测验产生的影响(顺序效应——练习效应/疲劳效应)
测试手段
测量被试表现的仪器,观察者自身的疲劳、期望或其他特点都可能造成观察者偏差,从而威胁实验内部效度
回归
向平均数回归
被试缺失
破坏了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同等性
选择
伴随选择的附加效应
真实验也可能控制不到的问题
实验污染
当组间被试交流有关实验的信息时,就发生了实验污染,这可能导致怨恨、敌对或处理扩散(控制组模仿实验组的行为,减少了组间差异)
实验者期望效应/观察者偏差
当研究者偏差和期望效应导致观察、鉴别、记录和解释行为发生错误时,就发生了观察者偏差——双盲程序
新奇效应
发生在一个新方法或实验处理的时候,引起被试变得兴奋和活跃。
霍桑效应:被试察觉到有任对他们感兴趣从而改变了他们的行为
提高内部效度的方法
控制额外变量(额外变量可分为随机和系统额外变量,这里指后者)
1.排除法:排除环境干扰,主试效应,被试效应(后两项可采用单盲/双盲法);但排除法会降低研究结论的生态学效度(指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降低外部效度)
2.对立法:指额外变量与自变量的效果对立,经常用来反驳研究可能存在混淆因素的怀疑;但因为额外变量与自变量作用方向相反,可能会导致低估自变量的效果
3.恒定法:出自变量外,其他变量保持恒定,如实验场所,实验时间,主试,被试变量;但由于额外变量恒定于某一水平,研究结论很难推广到其他水平(降低外部效度)
4.随机化法【适用于被试数较多】
对被试进行分组,安排实验顺序
具体操作步骤
1.确定被试人数(为了使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被试数至少30)
2.用数字命名实验条件:1. 2. 3.
3.在随机数表中寻找数字1 2 3 确定区组
4.根据步骤3的结果安排被试进行实验
使用Excel软件完成随机分配
5.匹配法【适用于被试数较少】
被试分组,实验材料分组
1.对被试进行匹配变量测试,需遵循匹配变量与因变量相关且匹配变量可测原则
缺点:匹配变量选择的准确度,多次实验造成疲劳或者被试缺失
2.将获取的测试分数按升序排序
3.创建区组,每个区组由邻近的分数组成【区组数=N/水平数(组数)】
4.区组内进行随机
实验材料的选择
当研究者对不同特性的刺激在心理层次上的差异感兴趣,需保证实验材料除感兴趣的变量有差异外,其他方面没有差异
共轭控制法【特殊的匹配法,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匹配】
控制组与实验组除自变量有差异外,其它变量保持一致,且这种一致性是受实验组控制的【如研究经常经历后悔与胃溃疡之间的关系实验】
6.兼做组法【被试内设计】
每个被试接受所有的实验条件,有效控制个体差异,需要的被试数量少
因此能采用被室内设计就尽量不使用被试间设计,除对被试变量感兴趣必须使用被试间设计
但试验顺序设计不合理则可能导致遗留效应,即练习效应(正影响)和疲劳效应(负影响)
那如何恰当安排试验顺序?
4.随机化法
7.抵消平衡法
每个条件只测一次【每种饮料被试只品尝一次】
完全抵消平衡
部分抵消平衡
实验顺序N次随机化(N为被试数量)
反向抵消平衡(也叫ABBA法)
拉丁方
每个条件不只测一次(避免偶然性)
反向抵消平衡【适合每个条件的试验次数较少】
区组随机化
假随机
随机化后再人为调整出更恰当的顺序
可能导致产生顺序效应,即不对称迁移,当研究者怀疑产生顺序效应时,应该放弃被试内设计而采用被试间设计
避免混淆因素
就是控制额外变量,避免造成混淆
外部效度(external validity)
外部效度是指研究发现能够普遍推广到样本来自的总体或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外部效度一般涉及三个方面
其他总体
被试选择不具代表性,无法推广到其他群体(如男性群体—女性群体/ 大学生群体—老年群体/ 动物群体—人类群体等等)
其他环境
实验环境下的结果推广到现实生活情境下的程度
其他时间
大多数研究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具有历史性
提高外部效应的方法
进行拓展性(拓展到其他总体、其他环境、其他时间)、重复性验证的研究
报告撰写
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