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你听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吗?本思维导图为你带来此次实验的详细版,包含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遗传图解)、对分离显现解释的验证及分离定律。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收藏看看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自花传粉(也叫自交、闭花传粉)
解释:豌豆花是两性花,在未开放式时,它的花粉会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的柱头上,从而完成授粉。
自花传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都是纯种
豌豆植株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例如:有高茎、矮茎;有结圆粒种子、结皱粒种子。像这样,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作相对性状
性状如:茎的高度、种子形状、子叶颜色、花的位置等
这些性状能够稳定的遗传给后代
用具有相对性状的植株进行杂交实验,很容易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及步骤注意
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
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成熟时撒在柱头上(人工转粉,用毛笔蘸采集)
然后套袋
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去雄: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对母本去雄)
两次套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雌蕊接受外来花粉的干扰,干扰实验结果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符号:×(杂交)、⊗(自交)、F1(子一代)、F2(子二代)、♀(母本)、♂(父本)
孟德尔的发现:无论用高茎豌豆作为母本(正交),还是父本(反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子一代F1)总是高茎。(也就是说无论是高茎还是矮茎谁是母本无关反正第一代都是高茎)
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没有矮茎?
答: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在子代内发生混合,便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
子一代是由高茎亲本(基因型为DD)和矮茎亲本(基因型为dd)杂交而得的,因此子一代为杂种,其基因型为Dd。
基因型是Dd(含有:一个显性基因D—该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高茎;一个隐性基因d—该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矮茎)当显性基因和隐形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即Dd表现为高茎的性状。(当然这是完全显性的情况下) 所以,子一代的基因型是Dd,全部表现为高茎。
孟德尔带着疑惑,用子一代自交,结果在第二代(子二代F2)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
矮茎性状在子一代中只是隐而未现
①孟德尔把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显性性状,如高茎。⭐️ ②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隐性性状,如矮茎。⭐️ ③后来,人们将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
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接近3:1
并不是偶然现象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也叫基因,基因这个词是丹麦约翰逊提出的)决定的,这些因子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每个因子决定一种特定的性状,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D)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d)来表示来表示
(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例如,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显性纯合子),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隐性纯合子)。像这样,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遗传因子相同)。Dd叫作杂合子(遗传因子不同)。
插个题外话:
细胞分为
生殖细胞
精子
卵细胞
体细胞(细胞内除了生殖细胞就是体细胞)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雌雄配子各不相同)
四、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遗传图解)⭐️
配子就是生殖细胞,父本产生的就是雄配子(精子)母本产生的就是雌配子(卵子)
(1)F1配子有2种,配子的结合方式有4种(两种雄配子,两种雌配子)
(2)遗传因子组成(基因型):3种,分别为DD、Dd(出现两次)、dd,其比例为1:2:1。
(3)产生后代的性状表现(表现型):2种,分别为高茎、矮茎,其比例为3:1。
(4)上图亲本中的高茎(DD)或矮茎(dd)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称为纯合子;F1中的高茎(Dd)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称为杂合子。
遗传图解必须要素:
1、符号:如p、F1、F2、等
2、指性状、如高茎、矮茎
3、字母:指,遗传因子组成,如DD、Dd、dd
4、如3:1
五、对分离显现解释的验证
1、方法:设计测交实验,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预测结果:
3、实施测交实验的结果:在得到的166株后代中,87株是高茎的79株是矮茎的,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1比1。
验证了他的假说
六、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