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部分解读
第一部《面纱》,主要谈正确的分裂观,以及作者给到我们的两个建议。
第二部《走出非洲》要以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生命和爱情?
一、《面纱》:当婚姻变成解决问题的捷径,那将是漫长的苦难
是毛姆的小说里面唯一一部把写作背景定位在中国的作品;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几乎戏剧性的写出了一位女性在情感上会遇到的所有痛苦和迷茫。
在书里,女主角凯蒂在过了25岁之后就遭到了母亲贾斯汀夫人的疯狂催婚,甚至可以说是逼婚,她经常毫不留情的给凯迪脸色看,问凯迪还要她爸爸养她多久。
而凯迪的做法,无非就是和父母抗争到底,继续做个大龄未婚女青年;这是为了结婚而结婚,哪怕没有爱情,也要尽快让自己嫁出去,凯迪的选择是后者,她决定随便找个男人嫁了。
在《面纱》这部小说里,凯迪的婚姻是不幸的,而这不幸的根源就在于她没有一个正确的婚恋观。
作者指出,人最不适合在困境中谈恋爱,尤其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难题,去恋爱,去结婚。
作者认为,一个人首先应该把自己建设成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一个先找到自己生命的弱点和价值,不依靠别人也可以在世界上过得很好的人,如此他才有能量去给对方输送温暖。
《走出非洲》是丹麦作家凯伦·布克里森的作品,发表于1937年,是凯伦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不仅写出了一种真挚的爱情,也写出了一种女性文化。
书上说,凯伦站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时,心中突然豁然开朗,就好像"一个人从吵杂喧嚣的世界走进一座安静的村落,然后就成为一个安静的存在。"这是凯伦很重要的一次心态转变,因为他开始意识到,在这片土地上有比儿女情长更重要的东西,那便是体验生命的权利。
这是一个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心灵富足的人才会有的变化,所以可以说在离开非洲的时候,凯伦的生命已经变得不同,因为她实现了伟大的自我发现,这也是这本小说最吸引人的原因,它写出了一个走出常规的女性,写出了一种独特的幸福体验,写出了一种更广阔的生活,更超越的精神,以及更加复杂的生存体验。
第一个建议
为什么我们要过高质量的单身生活?要有坚定的单身信念,原因就是我们需要先好好爱自己,丰盈自己的生命,才能更好的去爱,也收获更好的爱情。
三、《革命之路》: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理想主义才是
面对爱情,每个人都可以是理想主义者,但婚姻仅靠理想主义是支撑不起来的,我们还需要有共同面对生活的决心,要知道,婚姻从来不是爱情的终点,而是更长久的爱情的开始,两个人在共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的过程,我们需要去接纳对方的全部,去过好每一个当下的日子,才有可能让爱情维持更久,所以在爱情开始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全面的去了解彼此,接纳彼此,否则到了婚姻里,我们很难共同打开生活,创造更多美好。
婚姻到底是归宿还是坟墓,是困扰我们很多人的问题。其实这并没有标准答案,是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港湾,还是导致我们产生内耗的源头因人而异。
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的《革命之路》,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发。
这本书讲的是住在美国革命山庄的一对中产夫妻的故事,和前两个故事不同,在这对中产夫妻的婚姻里,作为起点的爱情是十分浪漫的,满足了我们对于罗曼蒂克的想象:爱波和弗兰克在一场派对上相遇,他们一个眼神对上了,爱情就此降临。
不得不说,弗兰克是属于被女幸运女神眷顾的那种人,但他却将这种运气赋以为是天资,相信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其实笼罩在他身上的只有名不符实的虚荣,他却将这种虚荣包装成一种对现实世界的蔑视和放荡不羁,总之就是一种能让漂亮女孩为之着迷的气质爱波,也就是被这种气质给迷住了,认为他和别人不一样,他就是可以带给自己独特生活的人。
不难想象,这样的婚姻是走不远的。爱情最大的敌人就是日复一日,平淡见底的生活,虽然他们看起来衣食无忧,生活美满,但实际上双方都感觉不到幸福。
从爱情到婚姻,原来也可以是从理想到幻灭,于是绝望的爱波买来了橡皮管为自己流产,最后却死于大出血,正式宣告这场轰轰烈烈的婚姻革命失败。
这个故事让大家再一次感受到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为什么会引发许多人的共鸣。但作者在本书中选择了这部小说,绝对不是为了引起我们发出这样的感慨,他更希望我们可以从这个悲剧故事中学到正确地去面对爱情和婚姻。
爱情一直是人类生活里的重要主题,但今天我们似乎处在一个反爱情的时代里,所以作者经常说,当下也许是单身的黄金时代,当然他也多次说明,之所以说出这句话,不是鼓励大家单身,而是主张大家一定要有特别坚定的单身信念,因为比起遇到一个人,然后跟他相爱,他更愿意看到大家先完成了精神成长,再决定要不要去爱。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从来不会降临到一个不懂爱情的人身上,要去追求爱情,首先,我们自己必须富有爱的情感。他还说,尽管真正的爱情有很高的门槛,但还是会鼓励大家去多体验爱、感受爱,理解爱。毕竟,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有太多需要用来理性来解决的事情了,偶尔体验一下陷入爱情这种非理性的生活,其实也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