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概论》王宏健版
本质论,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通过物质媒介,充分传达和表现,形成假定的真实,审美化的实,留西波斯,通过艺术家的参与,再现事物现象的真实,把握现实的本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艺术概论
认识世界的四种方式
理论的(宗教的、科学的)方式
艺术的
宗教的
实践——精神的
本质论
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
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经济决定艺术
原始社会生产力地下、生产关系简单。1打制石器2母系氏族《威伦道夫的维纳斯》《拉塞尔的维纳斯》3洞窟壁画 巫术 只有动物没有植物
青铜艺术 奴隶社会经济发展
扬州画派 扬州盐运业中心 资本主义经济因素
希腊艺术 经济不发达 幻想神;经济发达,人化的神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与中间环节的关系
艺术与政治1相互影响2不平行3主要通过艺术、政治反作用经济基础
艺术影响政治
杜米埃
柳公权劝诫皇帝先专注国家再学书法
政治影响艺术
宋徽宗 《宣和画谱》《步辇图》董希文《开国大典》王式廓《血衣》
《拿破仑加冕》《马拉之死》《自由引导人民》《法国士兵枪杀西班牙起义者》《格尔尼卡》
《马赛曲》《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
艺术不是政治的附庸
希特勒 柯勒惠支“颓废艺术”
“四人帮” “黑画”
艺术与道德1相互影响2不平行
道德影响艺术
1曹植在《画赞》中曾说:“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斥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乎鉴戒者图画也。”2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女史箴图》3李唐《采薇图》
艺术影响道德
1意大利文艺复兴2鲁迅《狂人日记》3延安时期作品
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1相互影响且平行2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对艺术的否定3宗教否定艺术,也在否定自己4艺术通过宗教实现本质
宗教影响艺术
古埃及法老2商周青铜器纹样3中世纪基督教4北朝佛教
艺术通过宗教实现本质
文艺复兴三杰 神赋予人性
哲学影响艺术
顾恺之“以形写神”2石涛“蒙养生活”3达芬奇“学习自然”4雷诺兹“中心形式”
艺术与社会生活
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
1文艺复兴“模仿自然”2“再现现实”3“师造化"4"搜尽奇峰打草稿”5任何艺术作品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全面:物质、精神、情感、宗教、法律、哲学、动植物、山水风景、具象、抽象
艺术与社会生产
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艺术生产“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精神生产
1目的性,满足精神需要2消费上,具有审美属性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1艺术是一种生产实践活动
2审美是它的本质
3现当代艺术生产与人的本质力量产生对立
艺术的认识本质
艺术以特有的方式"认识"世界
艺术与宗教的差别
1真实性:宗教无,艺术有
2形象性:宗教是普遍观念的符号,艺术具有形象性
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艺术是对生活的反映
康德 席勒 斯宾塞
亚里士多德 车尔尼雪夫斯基
艺术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认识
艺术与哲学的差别
1真实性:哲学以抽象真理表现,艺术掌握具体形象
2哲学作用于理知,艺术作用于理知和情感
艺术的形象性
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性具有: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艺术形象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作品以感性的形象呈现
以感性的形式表现深刻的理性内容
纯理性或纯感性不存在
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作品的形象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
作品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和评价
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
例子
鲁迅:艺术家的创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自由引导人民
石工
格尔尼卡
毕加索:艺术家同样是一位时刻留心世界事务的人他们可能悲痛、激动或幸福……怎能以冷漠的态度超然于世界之外呢?”
艺术的真实性
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通过物质媒介,充分传达和表现
形成假定的真实,审美化的真实
留西波斯
通过艺术家的参与,再现事物现象的真实,把握现实的本质
以现象的真实表现本质的真实,它的真实性才是圆满的
别林斯基:在一幅伟大画家描画的肖像中,一个人甚至比银版照相中自己的反影都更像自己些,因为伟大的画家把隐藏在这个人内部,也许构成这个人的秘密的一切东西,都非常明确地揭示了出来。“
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作品表现主体的精神世界:思想、情感、个性、人生态度、理想追求等
石涛、倪瓒
倪瓒:“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耳。“
石涛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
齐白石 似与不似
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艺术典型
高度概括的、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本质和普遍性,主体突出的个性
普遍性、共性
亚里士多德:“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
狄德罗:“要显示这类人物的最普遍最突出的特点,这不是恰恰某一个人的画像,也没有什么人能从这里认出自己来。”
巴尔扎克;“典型是类的样本”
达芬奇:“从许多美丽容貌选取最优秀的部分。”
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特殊性
拉斐尔创作加拉提壁画:“为了创造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我不得不观察许多美丽的妇女,然后选择出那最美的一个作为我的模特。”
艺术家独特的个性、独特的创造
来自社会生活,概括生活中事物的普遍性
优秀作品的标志,艺术才能的表现
深刻理解艺术典型和典型化的原理,对创作有必要
鲁迅:“这世间实在还有写不进小说里去的人。倘写进去,而又逼真,这小说便被毁坏。譬如画家,他画蛇,画鳄鱼,画龟,画果子壳,画字纸篓,画垃圾堆,但没有谁画毛毛虫,画癞头疮,画鼻涕,画大便,就是一样的道理。“
《礼记·乐记》:“唯乐不可以伪。“
荆浩 ”图真“ :”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画,取其画,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黑格尔:”艺术的特性就在于把客观存在(事物)所显现的作为真实的东西来了解和表现。“
罗丹:“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当一个真理……闪耀在某一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这种文体、色彩与素描,就一定是卓越的;显然,只有反映的真实,才获得这种优越性。”
艺术的审美本质(审美问题是贯穿在艺术理论中的核心问题 。审美是艺术区别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艺术与美的关系
艺术反映现实美
自然美
社会美
人的美
艺术创造艺术美
艺术美:人合目的性合规律的审美创造
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的审美本质
审美关系
定义: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审美主体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美,并掌握其他美学特征。就是因为人与现实之间存在审美关系
当人与现实建立起审美关系,“自在的美”才能转化为“为我的美”
审美关系建立在生产关系之上
人之所以与现实建立审美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的需要
实用
人化的自然
《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
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自在的状态变成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结果使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美的规律,发展美的规律
美的规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美必须是形象的,美是形象的真理
以现象的真实体现本质的真理
艺术美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美感
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认识时,人产生的一种意识
人在审美认识中产生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
审美观念是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统一,感性的快适和理性的满足的统一
感性与理性关系不平衡,形成了美感的多样性
生产劳动实践——“人化的自然”——审美关系——艺术生产(艺术作品)——(符合)美的规律——审美活动(审美认识能力)——美感
艺术的审美特征(一般、特殊)
1、一般审美特征
实践性与主体性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形象性(最根本特征)
形式美与形式感
创造性
情感性
2、特殊审美个性
《毛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