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 外国古代史
高中历史 外国古代史的思维导图,具体分为古代文明、古代帝国、中古时期的世界、走向整体的世界、欧洲的思想解放,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编辑于2023-05-09 13:13:10 重庆外国古代史
古代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两河流域)
3500BC产生—2900BC城市国家的出现—前18C古巴比伦统一两河流域
文明成就
文字
楔形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文学
《吉尔伽美什》(最早的史诗)—洪水,方舟
数学
60位进制
政治统治
《汉谟拉比法典》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古埃及文明
3500BC兴起—3100BC初步统一
文明成就
文字
象形文字
莎草纸
历法
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数学
圆周率,平方根
建筑
金字塔
古印度文明
3999—3000BC印度河文明产生—前6C恒河流域产生国家
文明成就
宗教
婆罗门教
印度的种姓制度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佛教(释迦牟尼)
古代农耕文明
古希腊文明
文明进程
2000—1200BC(爱琴文明)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BC11—9C(荷马时代)
曲折发展
BC8—6C(城邦时期)
雅典(民主政治:多数人的直接民主)
特点
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人文精神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
《理想国》 客观唯心
亚里士多德
不盲从 逻辑学 接近唯物主义
希罗多徳
史学之父
斯巴达(寡头政治:少数贵族的集中统治)
BC5—4C(古典时代)
伯罗尼撒战争 城邦制由盛转衰
BC4—2C(亚历山大帝国)
地跨亚欧非的奴隶制大帝国
古代帝国
BC553—330(波斯帝国)
疆域
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第一个)
统治方式
中央:君主专制
地方:行省制度
BC336—323(亚历山大帝国)
将希腊文化推向亚非
疆域
小亚细亚,埃及,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
统治
政治:继承波斯帝国的制度
文化: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要职,推广希腊文化
BC27—AD395(罗马帝国)
更迭过程
AD395—476(西罗马帝国:罗马)
AD395—1453(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
扩张
1C成为地跨三大洲的奴隶制帝国(最后一个)
宗教
1C基督教产生—4C成为国教
古罗马法
发展历程
习惯法—成文法《12铜表法》
公民法(国民法)—万民法(国际法)《卡拉卡拉敕令》
零散条文—法律汇编、体系化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重公法—重私法
评价
积极
对罗马:缓解矛盾,稳定秩序
对世界:资义国家法治的开端
其理性、平等、公正等法制精神具有永恒价值
局限
阶级性: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实质)
虚伪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有条件的
形式性:形式主义色彩
中古时期的世界
中古的欧洲
西欧封建社会
AD476—1453
标志:西罗马的灭亡
政治
封君封臣制度
政治契约
特点
以土地为纽带
双向权利义务
契约意识
层级间的相对独立(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影响
地方实力膨胀
王权受限
经济
庄园经济和农奴制
特点
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领主对农民的压迫剥削
思想
基督教会是中古最大的封建集团
政治:等级(教阶)制度
经济:十一税
文化: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原罪)
发展
政治:多元(二元政治)
英国
1215《大宪章》有限王权与议会雏形
15C晚期 都锋王朝强大的王权
1534《至尊法案》王权↑
经济:西欧城市的兴起(自治权利↑)
经济:推动资义萌芽
阶级:新兴市民阶级的兴起
文化:大学兴起,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生活:活在当下
城市与王权:既对立又统一
东欧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
辉煌
原因:地理位置优势+自身工商业发展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基督教
罗马:天主教
拜占庭:东正教
灭亡:1453奥斯曼土耳其
俄罗斯
9C(基辅罗斯)—13C(被金征服)—16C初(莫斯科公国)—1547(沙皇俄国)—17C末(地跨亚欧的帝国)
中古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6C—8C中期
7C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古兰经》
622 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8C中期 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统治
政治: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君主(哈里发)集军、政、教三权与一身
经济: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繁荣
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桥梁作用
贸易范围广
商业规模大
商品种类多
文化: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沟通东西方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桥梁作用
保留古希腊罗马文化
把东方的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发明传入西方
促进了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
1453伊斯坦布尔—1922
统治
政治: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帝国
经济:工商业发达;阻碍东西方贸易→直接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
古越南
与我国为宗藩关系
古日本
大化改新(AD646)
内容
政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经济:仿照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影响
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幕府时代(12C末)
形成
人物:源赖朝
地点:镰仓
特点
天皇无实权(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将军:实权
武士与将军:主从关系
结束:1868倒幕运动(德川幕府)
体制
幕藩体制:中央集权相对薄弱
古朝鲜
中古的非洲与美洲
BC1500—15C中期
玛雅文明
走向整体的世界
全球航路开辟
背景
经济:商品经济↑—资义萌芽,对货币的需求量↑
根本原因
商业危机
东西方传统商路受阻(转口贸易)
直接原因
社会
寻金热
精神
传播基督教(圣战)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开拓冒险
客观
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进步
主观:葡萄牙、西班牙(中央集权国家)王室的支持,个人的努力
过程
1487 迪亚士 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
1492 哥伦布 发现美洲大陆
1497—1498 达伽马 到达印度南部
1519—1522 麦哲伦 环球航行
葡、西并未将财富转化为资本,为英法荷做了嫁衣
影响
对欧洲
商业革命
四大洲的商业联系↑:贸易范围↑(荷兰:股份制经营方式)
欧洲贸易中心西移(地中海—大西洋沿岸):意大利↓,英、法、荷↑
价格革命(通货膨胀)
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封建势力↓,资阶↑(资阶生产的物品待价而沽)
欧洲阶级关系的变化
对美洲
灾难:种族灭绝、单一的种植园经济(自然经济)、金银被掠夺
文明交流进步
对非洲
灾难:奴隶贸易,损失劳动力
对亚洲(中国)
遭受殖民侵略
海禁(闭关锁国)
开启东学西渐
银丝贸易内流刺激经济发展
引种高产农作物—人口增殖—人地矛盾—租佃关系恶化—农产品商业化—西学东渐—开眼界—欧洲的“中国热”
对世界
引发早期殖民扩张
灾难、财富
各洲联系加强,世界市场雏形(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商品世界流动
中国逐渐丧失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证明地圆说的正确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人口迁移
欧洲人入侵美洲
非洲黑奴被贩卖到美洲
物种交换
哥伦布大交换
影响
对美洲
疾病传播,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文明的消亡
欧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地
民族熔炉
对非洲
黑奴贸易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
对中国
促进发展
高产作物引种—社会稳定—人口增殖—人地矛盾↑—农产品商业化—西学东渐—开眼界—欧洲的“中国热”
三角贸易
西欧—非洲—美洲
传统的印度洋贸易与新兴的大西洋、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
早期的殖民扩张
方式:赤裸裸的抢劫
目的:资本的原始积累
具体
葡、西:欺骗贸易
荷兰:17C 海上马车夫
英国:18C中期 日不落帝国
影响
对古老文明地区
打断了原有的文明进程
打破了原有的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对欧洲
西欧崛起、社会转型
对世界
世界成为整体,联系加强
海权时代来临
大国争霸战争更为激烈
欧洲的思想解放
文艺复兴 14—17C
反神权
背景
中世纪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教育,人民处于蒙昧之中
兴起条件
经济:意大利资本萌芽
阶级:新兴资阶的产生
文化:意大利—古罗马、古希腊的文化积淀
直接原因:黑死病:活在当下
实质
资阶思想文化运动
核心
人文主义
影响新航路的开辟
成就
文学三杰
薄伽丘
但丁
彼特拉克
美术三杰
米开朗琪罗
达芬奇
拉斐尔
15—16C
莎士比亚(16—17C)
意义
冲破封建旧制度,解放人性,更注重人本身和观察世界
推动自然科学的兴起
宗教改革 15—17C
反教会
背景
经济:资义萌芽的发展
政治
天主教会的堕落→社会矛盾↑
资阶壮大
思想: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促进思想解放
史实
德国马丁路德改革
因信称义
瑞士加尔文教
英国国教“教随国定”
意义
性质:资阶反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借助宗教的外衣)
作用及影响
打破教皇权威,促进思想解放
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形成新的宗教格局
推动资义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近代科学的兴起
背景
生产力发展,经验技术的积累,注重实践与理性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打破神学对思想的束缚
人文主义与理性精神的传统
史实
哥白尼日心说
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
牛顿力学:近代科学的形成
意义
促进思想解放社会进步
启蒙运动 17C开始于英国—18C高潮于法国—全世界
反封建制度
背景
经济:欧洲资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资阶力量↑
思想: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奠基)
斗争武器:自然科学的进展
主张:理性
具体
英
霍布斯:社会契约、不反对君主专制
亚当斯密(现代经济学之父)
自由主义、自由竞争
《国富论》
法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主张君主立宪,反对暴君政体
卢梭(最激进):直接民主制—共和国
意义
积极
对思想:促进思想解放,丰富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比文艺复兴更具有政治革命性质
对革命:为欧美资阶革命和资义制度建立做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消极:本质上仍然是资义专政,平民大众无法享受真正的民主、自由
人文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中国
古代海洋文明
扩展方式
商贸往来
移民 殖民
建立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母邦,子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