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外科学:痈
中医外科学:痈。包括概述,病因病机,辨病,治疗。分颈痈:概述,病因病机,辨病,治疗;腋痈:概述,病因病机,辨病,治疗;脐痈:概述,病因病机,辨病,治疗;委中毒:概述,病因病机,辨病,治疗等等
编辑于2023-05-11 16:28:00 陕西痈
概述
痈者,雍也,是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内痈:是指生于脏腑间的化脓性疾患
外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
特点
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
结块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
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
【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邪毒,皮肤外伤感染邪毒
过食膏粱厚味,聚湿生浊,邪毒湿浊留阻肌肤,郁结不散,
【辨病】
1.诊断
(1)临床表现
痈可发生于体表的任何部位。
初起
在患处皮肉之间突然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表皮焮红,灼热疼痛;
成脓(7天左右)
局部肿势逐渐高突,疼痛加剧,痛如鸡啄。若按之中软有波动感者,为脓已成熟
多伴有发热持续不退等全身症状。
溃后
脓出多稠厚、色黄白;
若为外伤血肿化脓,则可夹杂赤紫色血块;
若疮口过小或袋脓,可致脓流不畅,影响愈合;
若气血虚者,则脓水稀薄,疮面新肉难生,不易收口。
(2)辅助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增高。
【治疗】
总则——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1.辨证论治
(1)火毒凝结证
治法:清热解毒,行瘀活血。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2)热胜肉腐证
治法:和营清热,透脓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气血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托毒生肌。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疗法
(1)初起
用金黄膏或用金黄散以冷开水调成糊状外敷。
热盛者可用玉露膏或玉露散外敷,或太乙膏外敷,掺药均可用红灵丹或阳毒内消散。
(2)成脓
宜切开排脓
(3)溃后
先用药线蘸八二丹插入疮口
3~5日后改用九一丹,外盖金黄膏或玉露膏。
待肿势消退十之八九时,改用红油膏盖贴。
脓腐已尽,见出透明浅色黏液时,改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生肌白玉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4)袋脓
可先用垫棉法加压包扎,如无效可扩创引流。
3.其他疗法
(1)中成药
蟾酥丸,3~5粒,吞服,儿童减半。
西黄丸,每次3g,每日2次。
(2)西医治疗
必要时可应用抗生素,并配合支持疗法。
一、颈痈
概述
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又称时毒。
临床特点
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
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病因病机】
外感风温
风热之邪
内伤情志
气郁化火
因患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疮疖毒邪流窜至颈部而成。
【辨病】
1.诊断
(1)临床表现
易感人群、季节:多见于儿童,冬春季易发。
病史:发病前多有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疮疖,或附近有皮肤黏膜破伤病史。
部位:多生于颈旁两侧,也可发生于耳后、颌下、颏下。
初起
结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灼热,疼痛,活动度不大,逐渐漫肿坚实,焮热疼痛。
伴有寒热、头痛、项强等症状。
4~5日后
发热不退,皮色渐红,肿势高突,疼痛加剧如鸡啄
伴口干、便秘、溲赤等症状,是欲成脓
7~10日
按之中软而有波动感者,为脓已成。
10~14日
溃后脓出黄白稠厚,肿退痛减,可以愈合。
(2)辅助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增高。
【治疗】
宜散风清热、解毒化痰
1.辨证论治
风热痰毒证
治法: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方药: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2.外治疗法 参见“痈”
二、腋痈
概述
腋痈是发生于腋窝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夹肢痈
临床特点
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
发热恶寒,上肢活动不利
约2周成脓,溃后容易形成袋脓。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腋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病因病机】
上肢皮肤破损染毒
或有疮疡等病灶,毒邪循经流窜至腋部所致
或因肝脾郁热,兼忿怒气郁
【辨病】
1.诊断
(1)临床表现
发病前多有手部或臂部皮肤皲裂、破损或疮疡等病史。
初起
多见腋部肿胀,皮色不变,灼热疼痛,同时上肢活动不利
伴有恶寒发热、纳呆等症状。
脓已成
经10~14天肿块中间变软,皮色转红,按之波动感明显
若流出的脓液稠厚,肿消痛止,则疮口容易收敛;
(2)辅助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治疗】
治则
内治以清肝解郁、消肿化毒为主。
外治注意低位引流,必要时加用垫棉法,
1.辨证论治
肝郁痰火证
治法:清肝解郁,消肿化毒。
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
2.外治疗法
①参照“痈”。
②脓成切开时宜循经直开,低位引流,切口适宜。
③若有袋脓应及时扩创,疮口将敛时需应用垫棉压迫,紧压疮口,以加速愈合。
三、脐痈
概述
脐痈是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
初起脐部微肿,渐大如瓜
溃后脓稠无臭则易敛,脓水臭秽则成漏。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脐炎,或卵黄管残留、脐尿管异常继发感染。
【病因病机】
先有脐部湿疮出水,复因搔抓染毒
或先天脐部发育不良,又有心脾湿热,下移于小肠,致使火毒结聚脐部,血凝毒滞而成。
【辨病】
1.诊断
(1)临床表现
病史
发病前往往有脐孔湿疮病史
或脐孔曾有排出尿液或粪便史。
初起
脐部微痛微肿,皮色或红或白,渐渐肿大如瓜,或高突如铃,根盘较大,触痛明显,或绕脐而生
酿脓时
时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溃后
若脓水稠厚无臭味者易敛;
若脓出臭秽,或夹有粪块物质,脐孔正中下方触及条状硬结者,往往形成脐漏,日久不易收口。
(2)辅助检查
对久不收口者应做瘘管造影以明确诊断。
【治疗】
清火利湿解毒为主。对溃破成漏者应进行手术治疗。
1.辨证论治
(1)湿热火毒证
治法:清火利湿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散加减。
(2)脾气虚弱证
治法:健脾益气托毒。
方药:四君子汤合托里透脓汤加减
2.外治疗法
(1)参照“痈”。
(2)成漏者疮口中可插入七三丹药线提脓,待脓腐脱尽后加用垫棉法。
3.其他疗法
对反复发作,或久不收口而成漏者,可行手术治疗。
四、委中毒
概述
委中毒是发生在腘窝委中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
初起木硬疼痛,皮色不红,小腿屈伸不利;
愈后可有短期屈曲难伸。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腘窝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病因病机】
寒湿侵袭
蕴积化热
或湿热下注
或患肢皮肤破伤感染毒邪
【辨病】
1.诊断
临床表现
发病前多有患侧足、腿皮肤破伤史。
初起
委中穴木硬疼痛,皮色如常或微红,形成结块后患侧小腿屈伸困难,行动不便
伴有恶寒发热、纳呆等症状。
成脓
若肿痛加剧,身热不退,2~3周后可成脓。
溃破
溃后2周左右疮口愈合。
脓成后切口过小或位置偏高,或任其自溃,脓出不畅,可影响疮口愈合。
【治疗】
清热利湿、和营祛瘀
1.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治法:和营活血,消肿散结。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2)湿热蕴阻证
治法:清利湿热,和营活血
方药: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
(3)气血两亏证
治法:调补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2.外治疗法
(1)参照“痈”。
(2)脓成后应切开引流
一般实行切口方向与腘横纹平行的横切口或“S”形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以免疤痕形成影响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