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七年级历史
七年级历史,整理了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的知识
编辑于2023-05-11 20:15:54 北京市七年级历史
史前时期
早期人类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我国境内目前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北京人
距今70万-20万年
能够直立行走
群居生活,会使用天然火种和保存火种
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石器(打制石器)
“旧石器时代”
山顶洞人
距今3万年
打制石器—磨光和钻孔
人工取火,集体生活
原始农耕
原始农业
距今10000年,出现最早人工栽培农作物
河姆渡
长江中下游地区(浙江余姚河姆渡)
距今约7000年
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
骨耜
制作陶器(猪纹陶钵),玉器,骨哨
半坡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
距今约6000年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陶器:人面鱼纹彩陶盆(彩陶)
原始农业兴起 和发展的标志
农作物种植
家畜饲养
聚落
磨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
部落联盟
部落
黄帝
炎帝
蚩尤
黄帝与炎帝:阪泉之战 炎黄部落与蚩尤:涿鹿之战
炎帝和黄帝—人文初祖
禅让制
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
夏
由禅让制过渡到世袭制
禹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商
青铜器
功能:由石器发展到礼器
司母戊鼎
甲骨文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方法:象形
西周
分封制
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规则:根据血缘关系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
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 诸侯:向周王进贡,服从调兵,在封地内继续分封
作用
积极: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消极: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力量强大,威胁统治)
春秋战国
经济
农业:铁制农具,牛耕
生产力提高
促进精耕细作
开发山林扩大耕地
手工业: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漆器
商业
政治
王室衰微
军事
春秋:诸侯争霸
齐桓公(第1位霸主)(管仲为相)
“尊王攘夷”
民族交融
战国:兼并战争
秦:商鞅变法
政治:确立县制
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
利于国家富强
军事:奖励军功
提高军队战斗力
目的
富国强兵
国力增强
军队战斗力增强
成为最强诸侯国
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秦:都江堰
李冰主持
作用:防洪,灌溉,水运
成都平原
天府之国
文化
春秋
老子
道家
“无为而治”
孔子
儒家
“仁”“以德治国”
孔子
教育:“有教无类”
战国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荀子
“仁政”“礼治”
道家
庄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
法家
韩非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百家争鸣”
秦汉时期
秦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统一的原因
顺应民心
商鞅变法
军事策略
善用人才
时间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三世纪)
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
皇帝
皇帝专制
中央政府
太尉(军事)、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监察事务)
三公九卿制
地方政府
郡(守)
县(令或长)
郡县制
巩固措施
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
作用:使政令顺利推行,使不同地域的人能够顺畅沟通,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经济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秦半两)
作用: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交流
统一度量衡
作用:便利经济发展
交通
统一车轨
作用:加强各地交通往来
开凿灵渠
沟通湘江,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
思想
焚书坑儒
军事
开灵渠
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疆域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灭亡
原因
繁重的徭役,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焚书坑儒,秦二世残暴
秦末农民大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原因:遇上暴雨道路泥泞,秦的暴政
楚汉之争
汉
西汉
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
刘邦(汉高祖)建立,定都长安
汉高祖:休养生息
汉文帝、汉景帝:文景之治
汉武帝大一统王朝
政治
推恩令(王国问题)
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巩固了中央集权
思想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兴办太学
经济
统一铸造五铢钱
盐铁官营,专卖
重农抑商
平抑物价
奠定经济基础
军事
北击匈奴
漠北战役(卫青、霍去病)
外交
张骞通西域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丝绸之路
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对西域的管理
设置西域都护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科技和文化
《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
记录了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新
外戚王莽
东汉
建立
公元25年
刘秀(光武帝),定都洛阳
光武中兴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黄巾起义
科技和文化
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
医学
张仲景
医圣,坐堂医生
东汉末年
《伤寒杂病论》
华佗
神医
“麻沸散”
“五禽戏”
东汉末年
宗教
河南洛阳白马寺
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期
官渡之战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袁绍,曹操)
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曹操,孙刘联军)
三国鼎立
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农业
曹魏:翻车
民族关系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台湾)
两晋南北朝
西晋(统一)
建立
266年,司马炎称帝(晋武帝)
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灭亡
八王之乱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十六国、东晋
北方
“十六国”
前秦(氐族苻坚)
统一黄河流域
“汉化”(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加强集权,兴办学校,缓和民族矛盾)
时代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南方
东晋
317年,司马睿,建康为都城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推行汉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南朝
宋
齐
梁
陈
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
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自然条件优越
社会秩序较安定,不像北方一样战乱不休
经济中心南移
科技与文化
东晋
王羲之
“书圣”
《兰亭集序》
“天下第一行书”
南北朝
北朝(北魏)
《齐民要术》
贾思勰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南朝(宋)
科学家祖冲之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
领先世界近千年
历法《大明历》
隋唐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