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先秦时期伦理思想
先秦时期伦理思想,介绍了 法家、道家、墨家、殷周时代、以周公“敬德保民”为核心的西周伦理思想、《国语》《左传》所反映的春秋时期的伦理思想、儒家,一起来看。
编辑于2023-05-14 15:29:39先秦时期的伦理思想
法家
《管子》
生平及背景
管仲名夷吾,生于约公元前725年,死于公元前645年,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少时家贫,后与鲍叔牙共同经商,他们两人的友谊,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传为美谈,对朋友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影响。管仲后来成为齐桓公的宰相,前后40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先秦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礼法相辅相成的伦理观
仁义礼乐当然重要,但是,这些仁义礼乐必须有法律作后盾,才能发生作用。 因而管仲认为,如果“四维不张”,就要“国乃灭亡"。他主张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在管理老百姓方面,最重要的是要能使老百姓“修礼”、“行义”、“饰廉”和“谨耻”,从而把“国之四维”提高到极其重要的地位。
趋利避害的人性论和人情论
只要有利可图,有财可得,那么,人们就会“不推而往,不引而来”。因此,统治者只要认识到老百姓的趋利的本性,就可以"顺以导之",从而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
对物质道德关系的初步探讨
法家的思想特点之一是奖励耕战,强调仓廪充实的重要。商鞅在强调耕战时认为,如果不能使民耕战,国家没有实力,"孝子难以为其亲,忠臣难以为其君”(《商君书·慎法》)。 这已初步认识到物质财富、经济生活与道德的关系。
韩非
生平
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出身没落贵族,生于约公元前280年前后,死于公元前233年,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著有《韩非子》55篇。
进步的历史观
他把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即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和当今之世。在“中古之世”之后,是韩非所谓“近古之世”。他认为在这个“近古之世”中,"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以后,就进入了他所说的"当今之世"。韩非认为,时代不断发展,也不断进步,因此,必须坚持进步的历史观。
人皆自为的人性论
对于这种“欲利恶害”的人的本性,或者说这种“人情”,能不能通过教育使之改变呢?荀子认为是可以用师法教育来加以改变的,但韩非认为不能。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一种“计数”计算关系
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韩非子·六反》)
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批驳
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原则出发,韩非对孔子、孟子等所宣扬的仁义道德从根本上持否定的态度。 他把谈论仁义的人斥为国家的“五蠹”之一,把儒学斥为“乱国之学”,表明了先秦法家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批判态度。在他看来,如果照着这种仁义道德去做,不但不能够巩固新兴的封建制度,且有亡国的危险。
道家
老子
返朴归真的伦理思想
《老子》
处世哲学
无为而无不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老子·七十八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六十六章》)
复归于婴儿的道德理想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损之又损的道德修养论
只有到了什么欲望、要求、行为都没有了,人们的道德品质的修养,也就达到了最理想的境界。由此可见,老子所说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是要人们不断努力,以恢复到婴儿的无知、无欲的境界。道德修养问题上,老子强调先修养好自身的道德品质,对于家、邦以至天下,都有重要的意义。
对伦理概念的考察
老子从八个方面考察了事物的矛盾对立,而主要的还是美丑、善恶的对立。矛盾双方,不但是对立的,而且是相互转化的。在《老子》看来,防止事物向不利的方向转化,最重要的是不使事物发展到极端。在善恶、祸福的问题上,老子不但认为二者能够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反面教育的作用。
杨朱
贵己、重生的伦理思想
生平
从整个思想体系上来看,杨朱的主要思想就是“全性保真”,就是“贵己”和“重生”,也即孟子所说的“为我”,这是和墨家的“兼爱”对立的。
贵己、重生
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它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故若颜闺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
关于幸福的理论
杨朱一派认为,人是有感觉的动物,人生在世,必须要满足自己感官的需要。只有使自己的感官需要得到适当的满足,才能使自己长寿。但是,他们反对放纵,反对无限制地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反对享乐。
庄子超脱义利的伦理思想
生平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山东曹县,一说今河南商丘)人。庄子的生卒年月无可确考,《史记》说他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有的人认为,《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等篇,可以代表庄子的基本思想,并以此断定庄子是一个哲学上的唯心主义者。
伦理思想
从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到超善恶的伦理思想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肤箧》)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人生观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蓬蓬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强调自然本性,超脱义利,反对儒墨道德的束缚
《庄子》内篇的《应帝王》中说:"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双重性及历史影响
对魏晋玄学的影响,需要批判地继承
墨家
墨子生平及著作
墨子,名翟。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春秋末期鲁国人。因不满儒家学说,创立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对立。墨学曾和儒学并称,被称为儒墨显学。现存的墨子一书由其弟子整理而成,可以看作墨子的活动及其思想比较可靠的记载。对于研究墨子的伦理思想来说,比较重要的有《兼爱》《非攻》《尚同》《尚贤》《节葬》《节用》《非乐》《非命》等等。
道德原则
兼相爱
墨子反对爱有等差,主张爱一切人,不分厚薄,不分彼此,不分亲疏远近,是一种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爱,是墨子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
交相利
墨子认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从而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使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义利并重的原则和伦理学上的功利主义
墨子明确地提出了"功利于人谓之巧",就是以是否对他人产生功利为标准来判断行为的巧拙、智愚和善恶。墨子讲的交相利是相互的,且不狭隘,彼此间自然而然得到利益不是别人必须利我,我才去利别人,也不是说我利别人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利,而是大家都相互帮助,相互爱护。效果和动机要结合起来,行为如果没有效果,主要看动机,
非攻
以反侵略为目的的非攻
劳动创造论
墨子把强取别人的劳动成果的行为称为不义或不道德的行为。是说一个人不参加劳动,却把人家的劳动成果偷抢去,据为己有,这是一种不仁不义的行为。他认为,正是这类大大小小的亏人自利的行为造成了社会的动乱。
宗教伦理观
明鬼,天志,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道德修养论
墨子所说的“修身”,主要是指人的行为的修养。墨家特别重视人的行为,强调言行一致,强调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于“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品行与行为是相通的,一个人有好的品行,就是说他切实做到了"兼相爱"、"交相利",即做到了有力以助人,有财以分人,有道以教人。
政治思想
尚同
所谓“尚同”,就是要统一天下的思想,即把天下的思想都统一到贤者或“兼爱”者的思想上去。“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尚贤
所谓"尚贤",就是要任人唯贤,即任人唯“兼爱”者,墨子认为他们既有"兼爱"的品德,又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墨子的“尚贤”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参加政治生活的愿望,反映了农民的平等和民主的要求,因此是有进步意义的。
殷周时代
道德观念
殷人迷信鬼神上帝,认为通过甲骨卜兆显现出来的鬼神上帝的命令是至高无上的,是人们行为中应当遵循的道德标准。以敬事上帝鬼神为有德,隆其祭祀,奢其牺牲,不惜糜费财物,残害人民,对上帝鬼神献以丰厚的牺牲,举行庄严的祭祀,求其对人的福佑。殷人的道德观念还体现在其灵魂不死,死人有阴世生活等观念以及帮助死人过好阴世生活的厚葬意识上。
婚姻道德观念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措)。” ——《易·序卦传》
殷之宗法伦理观念
宗法
第一,特重始祖和已故列祖列宗。 第二,殷宗法重视兄长。 第三,殷宗法注重大宗或王族之直系。
伦理
第一,重宗族内部的团结和凝聚。 第二,注重对先祖的“追孝”。 第三,殷人亦有善事在世父母的“孝”观念。 第四,殷人注重“友”的伦理。
周之伦理
首先,周人有浓厚的维持、光大宗族的伦理观念。 其次,彝器铭文中表现着周人强烈的追孝思想。 最后,周代彝器中表现着对孝友伦理的极端重视。
政治道德观念
1. 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是子姓、姬姓宗族对整个社会的奴隶制统治。 2. 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行为规范。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 3. 殷周的政治道德是与其残酷的奴隶主专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4. 对于君王来说,最大的道德就是敬事上帝先祖和具有大明之德。 明哲保民,光大家邦事业,乃是君王之大德。 5. 周初统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敬德保民”的政治伦理思想,开了中国传统德治主义的先河。 6. 战争方面,甲骨文中“武”字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意为止戈,体现着以武止杀、追求和平的政治道德观念。
以周公“敬德保民”为核心的西周伦理思想
《尚书》
首先,“德”是上天赐予统治者的,与天意联系在一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尚书·召诰》) 其次,“德”只有天子、贵族等应该具有并且只有他们才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是统治阶级的特权。 再次,“德”还有道德规范的含义。把君王建立起的道德规范当作至高无上的准则。 最后,“德”也是统治者用来感化、管理、统治老百姓的一种手段。
《易经》
在《易经》中,高尚的行为总是和顺利、好运气相联系的。谦,卦名。谦虚则亨通,君子行事谦虚,必有好结果。
《诗经》
对于统治阶级的不道德的家庭生活,《诗经》也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齐风》中的《南山》、《敝符》、《载驱》三篇都揭露了齐襄公与同父异母妹文姜私通纵淫的丑事;《掷风·新台》,揭露、讽刺了卫宣公强占儿媳的丑事。
《国语》、《左传》所反映的春秋时期的伦理思想
《国语》
义利观
伦理、道义与社会的一般利益是一致的、统一的,“义以建利”、“义以生利”。
政治道德思想
为君,为臣
自强不息的人生观
《国语》中有一种勤勉发奋、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人生观贯穿始终,旨在鼓励新兴地主阶级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以造就其长盛不衰的事业。
《左传》
伦理规范
与宗法等级奴隶制度相适应,《左传》强调和提出了一系列的伦理规范,用来约束人们,使之不越名分。这些伦理规范极为详尽,涉及国家政事、日常交往、婚丧嫁娶、衣服车马、酒食用具、称谓举止等各个方面。 《左传》认为,周礼是不可违背和亵渎的,否则就会僭越名分。
新时代的道德思考
1.否定天命,提倡人类自身的道德。2.对礼的新认识,当时一些进步的思想家,真正从国计民生的角度思考社会的伦理行为规范,他们对于循规蹈矩的合乎周礼的行为不再习惯地表示赞扬和认可。3.在具体道德规范的理解方面,对传统道德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仁、忠二德方面,仁的内涵就是把人当人看,对人爱,对人敬,约己以礼,躬行正直之德。4.提出了成体系的道德价值理论,即“三不朽”的学说。世世代代做官,而没有特别的建树,只能说是世卿世禄。能谈上不朽的,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次是树立言论。 在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三不朽”的理论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儒家
孔子
生平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值我国奴隶制解体、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春秋末期到战国,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文化高潮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出现,促进了文化思想、理论的大发展。在这一发展中,伦理道德思想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孔子是这一时代的第一个思想家,也是上一个时代的最后一个思想家,在思想史上居于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爱人
内涵
所谓“仁”,所谓“爱人”,最主要的就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要把其他人当作自己的同类,当作与自己同样的人来看待,并以自己的愿望、欲求去理解别人的愿望和欲求。
方法
孔子提出了实行"仁"或"爱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这就是"能近取譬",它的意义就在于以孝悌等道德为基础,由爱家庭成员及其他亲近之人扩展到爱一切人。
具体道德要求
第一,孝和悌是包含在仁中的最低道德要求,也是仁的基础。第二,恭敬、诚实、智慧、勇敢、宽厚、勤敏、不怕困难、"守死善道"、“教不倦”等道德要求,构成了仁的主体。
礼仪和道德的关系
在孔子看来,单纯的礼的形式是毫无意义的,礼的形式只有和道德的、政治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人们的行为才有指导意义。
孝忠
孝
首先,必须要能供养父母,即他所说的“能养”和“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但是,这只是一种最低层次的、最起码的孝。"孝"的第二个层次,必须是要敬重父母。仅仅有"供养"和"敬重"是不够的,对父母的"孝"还必须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即要有“愉色”,对父母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深厚的愉悦的颜色。“孝”的第四个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做子女的能够在立身行事上严格要求、谨慎持身、行为端正、品格高尚。总之,要使父母对自己的行为放心。
忠
首先,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对其他人所承担的义务,应当尽心去做,这叫做“忠”。 其次,“忠”也还有忠于自己的言行的意思。忠的第三种意义就是臣子对君王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论
所谓“克”,就是“克制”;所谓“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不正当的即不合乎“仁”的原则的思想和言行,以达到“仁”的境界。克己的过程也就是道德修养的过程。
君子仁者圣人的多层次理想人格
为政以德
这里的“道之以德”,就是加强对人们的道德感化和道德教育,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品质;“齐之以礼”,就是用统治阶级的社会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来约束人们。孔子的目的在于教导统治者不要消极保安,而要积极治安。
先义后利
"义"一般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一定社会中各种行为规范的要求,即社会对人们的义务和责任的规定和要求;二是指贯穿在这些行为规范中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一般来说,“利”至少有三种理解:第一,专指个人的私利;第二,专指国家、人民、天下之公利;第三,兼指私利和公利。首先,孔子把义利问题看做是道德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其次,孔子并不完全排斥"利"的重要性,承认在一定条件下,只要某些个人利益是符合道德原则的,即是正当的个人利益,那么,得到这些利益,也是应该的。孔子没有明确地把利区分为公利和私利、大利和小利,但从他的言论中可以看到,他反对只顾目前的、暂时的小利,主张长远的利益。
孟子
孟子生平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生于约公元前385年,卒于约公元前304年。对孔子及儒家的思想,做了进一步发展和论证,使儒家的学说,有了更系统的阐发。孟子死后,他的思想愈来愈受重视。宋以后,他被尊奉为“亚圣”。
性善论
孟子充分发挥和发展了孔子关于人性的思想,他认为:任何人的本性,从一生下来就是善的。
第一,所有人的人性,是共同的,即存在着一种共同人性; 第二,人们的这种共同人性,是天生的,是上天所赋予的; 第三,这种共同人性,是人天生的善心,即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人有这种善心,就像天生就有四肢一样;第四,人生而具有的这四种善心,就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的萌芽,或者说就是人生而具有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品质; 第五,人和禽兽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有这种善良的本性,而禽兽却没有; 第六,这种先天的共同人性,在后天是可以变化的。
良知良能良心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仁义礼智根于心。
修养论
一个人能否成为孟子所说的“君子”,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存心”,即保存、养育、培植自己的善良本心。孟子的"浩然之气"是"明道"和"集义"的结果。所谓集义,就是经常积累那些应该去做的事。在谈到培养“浩然之气”的功夫时,孟子还特别强调所谓保存“夜气”的重要。孟子认为,存养自己善良本心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要尽量减少各种欲望。孟子认为,存养自己善良本心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要尽量减少各种欲望。
重义轻利的动机论
孟子秉持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五伦
所谓“五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从思想渊源上考察,五伦的思想,来自《尚书》中的"五教",即后人所说的"五伦之教"。
荀子
荀子生平
荀子,名况,时人尊之为“卿”,又称孙卿子,生卒年不详(约公元前298——前238),战国后期赵国人。
人性论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告子的思想,认为人性是"生之所以然者",即先天的、生下来就有的自然本性。
性伪之分
在荀子看来,只有圣人才能使"性伪合",从而达到"性伪合而天下治"(《荀子·礼论》)的目的。人性像未曾加工过的原始材料一样是天生的,礼义道德是后来加工的。 通过培养锻炼才会获得的东西,那就只能是人为的结果,即“伪”的结果,不能称为人的本性。在他看来,这就是“性”、“伪”的分别。人性是原始的材料,伪是加工,没有材料,当然无法加工,但未加工的材料,绝不能直接就成为器皿。 因此,要教化人的本性,对原始材料进行加工,通过人为使人性由恶而向善。
礼
“礼”的目的和作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分”(又称“别”),一个是“养”。 荀子所说的“分”或“别”又有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等级制度,即由最高到最低的等级层次;另一方面指社会中不同人的职业分工。而这两者又是相互交叉,从而为维护当时的封建制度服务。荀子的"礼"是用以区别社会的贵贱等级的规定,是区分阶级社会中人的不同地位的,是一种道德行为的准则,道德评价的标准,是人们评价事物,特别是评价人的行为的标准,也是人类社会所以能够维持自身存在的重要保证。
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的政治伦理思想
荀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大成”和突出贡献,就是他提出的“隆礼重法”的理念,克服了过去儒家和法家在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治国方略”上的"礼"、"法"对立的片面性,开创了我国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上"礼法并重"先河。荀子以后的儒家和法家,都不同程度地吸取了荀子"隆礼重法"的合理创见,并以此来建立自己的治国理念。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的义利观
在决定对“利欲”的取舍时,必须考虑其所产生的影响,考虑到它将产生什么后果。这种后果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一是对自己到底会带来荣誉还是招致羞辱。在荀子看来,"道"是评价一切事物的最高标准,因此,当人们有利欲打算时,必须用这个标准加以衡量。
强调“师法、义利”的道德教育论
荀子把性恶论作为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前提,把“师法”作为重要的手段,把“礼义”作为师法教育的内容,从而达到他所说的“化性起伪”的目的。在强调师法教育的同时,荀子还特别注意到环境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他甚至认为,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荀子竭力反对在道德修养上的自暴自弃,强调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最后必然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同时他也认为圣人是最高的道德理想,是所有人学习的目的。
告子
生之谓性的人性论
性无善无恶论,就是人生下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人性就是什么样子。也就像“白之谓白”一样,只要原来是白颜色的,都可以属于白色。 告子又说:"食色性也。"就是说吃饭和性欲、生存和生殖,这些就是人的本性。
先秦时期的伦理思想
法家
《管子》
生平及背景
管仲名夷吾,生于约公元前725年,死于公元前645年,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少时家贫,后与鲍叔牙共同经商,他们两人的友谊,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传为美谈,对朋友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影响。管仲后来成为齐桓公的宰相,前后40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先秦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礼法相辅相成的伦理观
仁义礼乐当然重要,但是,这些仁义礼乐必须有法律作后盾,才能发生作用。 因而管仲认为,如果“四维不张”,就要“国乃灭亡"。他主张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在管理老百姓方面,最重要的是要能使老百姓“修礼”、“行义”、“饰廉”和“谨耻”,从而把“国之四维”提高到极其重要的地位。
趋利避害的人性论和人情论
只要有利可图,有财可得,那么,人们就会“不推而往,不引而来”。因此,统治者只要认识到老百姓的趋利的本性,就可以"顺以导之",从而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
对物质道德关系的初步探讨
法家的思想特点之一是奖励耕战,强调仓廪充实的重要。商鞅在强调耕战时认为,如果不能使民耕战,国家没有实力,"孝子难以为其亲,忠臣难以为其君”(《商君书·慎法》)。 这已初步认识到物质财富、经济生活与道德的关系。
韩非
生平
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出身没落贵族,生于约公元前280年前后,死于公元前233年,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著有《韩非子》55篇。
进步的历史观
他把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即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和当今之世。在“中古之世”之后,是韩非所谓“近古之世”。他认为在这个“近古之世”中,"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以后,就进入了他所说的"当今之世"。韩非认为,时代不断发展,也不断进步,因此,必须坚持进步的历史观。
人皆自为的人性论
对于这种“欲利恶害”的人的本性,或者说这种“人情”,能不能通过教育使之改变呢?荀子认为是可以用师法教育来加以改变的,但韩非认为不能。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一种“计数”计算关系
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韩非子·六反》)
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批驳
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原则出发,韩非对孔子、孟子等所宣扬的仁义道德从根本上持否定的态度。 他把谈论仁义的人斥为国家的“五蠹”之一,把儒学斥为“乱国之学”,表明了先秦法家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批判态度。在他看来,如果照着这种仁义道德去做,不但不能够巩固新兴的封建制度,且有亡国的危险。
道家
老子
返朴归真的伦理思想
《老子》
处世哲学
无为而无不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老子·七十八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六十六章》)
复归于婴儿的道德理想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损之又损的道德修养论
只有到了什么欲望、要求、行为都没有了,人们的道德品质的修养,也就达到了最理想的境界。由此可见,老子所说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是要人们不断努力,以恢复到婴儿的无知、无欲的境界。道德修养问题上,老子强调先修养好自身的道德品质,对于家、邦以至天下,都有重要的意义。
对伦理概念的考察
老子从八个方面考察了事物的矛盾对立,而主要的还是美丑、善恶的对立。矛盾双方,不但是对立的,而且是相互转化的。在《老子》看来,防止事物向不利的方向转化,最重要的是不使事物发展到极端。在善恶、祸福的问题上,老子不但认为二者能够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反面教育的作用。
杨朱
贵己、重生的伦理思想
生平
从整个思想体系上来看,杨朱的主要思想就是“全性保真”,就是“贵己”和“重生”,也即孟子所说的“为我”,这是和墨家的“兼爱”对立的。
贵己、重生
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它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故若颜闺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
关于幸福的理论
杨朱一派认为,人是有感觉的动物,人生在世,必须要满足自己感官的需要。只有使自己的感官需要得到适当的满足,才能使自己长寿。但是,他们反对放纵,反对无限制地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反对享乐。
庄子超脱义利的伦理思想
生平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山东曹县,一说今河南商丘)人。庄子的生卒年月无可确考,《史记》说他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有的人认为,《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等篇,可以代表庄子的基本思想,并以此断定庄子是一个哲学上的唯心主义者。
伦理思想
从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到超善恶的伦理思想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肤箧》)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人生观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蓬蓬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强调自然本性,超脱义利,反对儒墨道德的束缚
《庄子》内篇的《应帝王》中说:"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双重性及历史影响
对魏晋玄学的影响,需要批判地继承
墨家
墨子生平及著作
墨子,名翟。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春秋末期鲁国人。因不满儒家学说,创立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对立。墨学曾和儒学并称,被称为儒墨显学。现存的墨子一书由其弟子整理而成,可以看作墨子的活动及其思想比较可靠的记载。对于研究墨子的伦理思想来说,比较重要的有《兼爱》《非攻》《尚同》《尚贤》《节葬》《节用》《非乐》《非命》等等。
道德原则
兼相爱
墨子反对爱有等差,主张爱一切人,不分厚薄,不分彼此,不分亲疏远近,是一种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爱,是墨子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
交相利
墨子认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从而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使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义利并重的原则和伦理学上的功利主义
墨子明确地提出了"功利于人谓之巧",就是以是否对他人产生功利为标准来判断行为的巧拙、智愚和善恶。墨子讲的交相利是相互的,且不狭隘,彼此间自然而然得到利益不是别人必须利我,我才去利别人,也不是说我利别人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利,而是大家都相互帮助,相互爱护。效果和动机要结合起来,行为如果没有效果,主要看动机,
非攻
以反侵略为目的的非攻
劳动创造论
墨子把强取别人的劳动成果的行为称为不义或不道德的行为。是说一个人不参加劳动,却把人家的劳动成果偷抢去,据为己有,这是一种不仁不义的行为。他认为,正是这类大大小小的亏人自利的行为造成了社会的动乱。
宗教伦理观
明鬼,天志,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道德修养论
墨子所说的“修身”,主要是指人的行为的修养。墨家特别重视人的行为,强调言行一致,强调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于“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品行与行为是相通的,一个人有好的品行,就是说他切实做到了"兼相爱"、"交相利",即做到了有力以助人,有财以分人,有道以教人。
政治思想
尚同
所谓“尚同”,就是要统一天下的思想,即把天下的思想都统一到贤者或“兼爱”者的思想上去。“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尚贤
所谓"尚贤",就是要任人唯贤,即任人唯“兼爱”者,墨子认为他们既有"兼爱"的品德,又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墨子的“尚贤”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参加政治生活的愿望,反映了农民的平等和民主的要求,因此是有进步意义的。
殷周时代
道德观念
殷人迷信鬼神上帝,认为通过甲骨卜兆显现出来的鬼神上帝的命令是至高无上的,是人们行为中应当遵循的道德标准。以敬事上帝鬼神为有德,隆其祭祀,奢其牺牲,不惜糜费财物,残害人民,对上帝鬼神献以丰厚的牺牲,举行庄严的祭祀,求其对人的福佑。殷人的道德观念还体现在其灵魂不死,死人有阴世生活等观念以及帮助死人过好阴世生活的厚葬意识上。
婚姻道德观念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措)。” ——《易·序卦传》
殷之宗法伦理观念
宗法
第一,特重始祖和已故列祖列宗。 第二,殷宗法重视兄长。 第三,殷宗法注重大宗或王族之直系。
伦理
第一,重宗族内部的团结和凝聚。 第二,注重对先祖的“追孝”。 第三,殷人亦有善事在世父母的“孝”观念。 第四,殷人注重“友”的伦理。
周之伦理
首先,周人有浓厚的维持、光大宗族的伦理观念。 其次,彝器铭文中表现着周人强烈的追孝思想。 最后,周代彝器中表现着对孝友伦理的极端重视。
政治道德观念
1. 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是子姓、姬姓宗族对整个社会的奴隶制统治。 2. 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行为规范。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 3. 殷周的政治道德是与其残酷的奴隶主专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4. 对于君王来说,最大的道德就是敬事上帝先祖和具有大明之德。 明哲保民,光大家邦事业,乃是君王之大德。 5. 周初统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敬德保民”的政治伦理思想,开了中国传统德治主义的先河。 6. 战争方面,甲骨文中“武”字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意为止戈,体现着以武止杀、追求和平的政治道德观念。
以周公“敬德保民”为核心的西周伦理思想
《尚书》
首先,“德”是上天赐予统治者的,与天意联系在一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尚书·召诰》) 其次,“德”只有天子、贵族等应该具有并且只有他们才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是统治阶级的特权。 再次,“德”还有道德规范的含义。把君王建立起的道德规范当作至高无上的准则。 最后,“德”也是统治者用来感化、管理、统治老百姓的一种手段。
《易经》
在《易经》中,高尚的行为总是和顺利、好运气相联系的。谦,卦名。谦虚则亨通,君子行事谦虚,必有好结果。
《诗经》
对于统治阶级的不道德的家庭生活,《诗经》也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齐风》中的《南山》、《敝符》、《载驱》三篇都揭露了齐襄公与同父异母妹文姜私通纵淫的丑事;《掷风·新台》,揭露、讽刺了卫宣公强占儿媳的丑事。
《国语》、《左传》所反映的春秋时期的伦理思想
《国语》
义利观
伦理、道义与社会的一般利益是一致的、统一的,“义以建利”、“义以生利”。
政治道德思想
为君,为臣
自强不息的人生观
《国语》中有一种勤勉发奋、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人生观贯穿始终,旨在鼓励新兴地主阶级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以造就其长盛不衰的事业。
《左传》
伦理规范
与宗法等级奴隶制度相适应,《左传》强调和提出了一系列的伦理规范,用来约束人们,使之不越名分。这些伦理规范极为详尽,涉及国家政事、日常交往、婚丧嫁娶、衣服车马、酒食用具、称谓举止等各个方面。 《左传》认为,周礼是不可违背和亵渎的,否则就会僭越名分。
新时代的道德思考
1.否定天命,提倡人类自身的道德。2.对礼的新认识,当时一些进步的思想家,真正从国计民生的角度思考社会的伦理行为规范,他们对于循规蹈矩的合乎周礼的行为不再习惯地表示赞扬和认可。3.在具体道德规范的理解方面,对传统道德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仁、忠二德方面,仁的内涵就是把人当人看,对人爱,对人敬,约己以礼,躬行正直之德。4.提出了成体系的道德价值理论,即“三不朽”的学说。世世代代做官,而没有特别的建树,只能说是世卿世禄。能谈上不朽的,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次是树立言论。 在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三不朽”的理论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儒家
孔子
生平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值我国奴隶制解体、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春秋末期到战国,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文化高潮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出现,促进了文化思想、理论的大发展。在这一发展中,伦理道德思想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孔子是这一时代的第一个思想家,也是上一个时代的最后一个思想家,在思想史上居于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爱人
内涵
所谓“仁”,所谓“爱人”,最主要的就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要把其他人当作自己的同类,当作与自己同样的人来看待,并以自己的愿望、欲求去理解别人的愿望和欲求。
方法
孔子提出了实行"仁"或"爱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这就是"能近取譬",它的意义就在于以孝悌等道德为基础,由爱家庭成员及其他亲近之人扩展到爱一切人。
具体道德要求
第一,孝和悌是包含在仁中的最低道德要求,也是仁的基础。第二,恭敬、诚实、智慧、勇敢、宽厚、勤敏、不怕困难、"守死善道"、“教不倦”等道德要求,构成了仁的主体。
礼仪和道德的关系
在孔子看来,单纯的礼的形式是毫无意义的,礼的形式只有和道德的、政治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人们的行为才有指导意义。
孝忠
孝
首先,必须要能供养父母,即他所说的“能养”和“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但是,这只是一种最低层次的、最起码的孝。"孝"的第二个层次,必须是要敬重父母。仅仅有"供养"和"敬重"是不够的,对父母的"孝"还必须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即要有“愉色”,对父母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深厚的愉悦的颜色。“孝”的第四个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做子女的能够在立身行事上严格要求、谨慎持身、行为端正、品格高尚。总之,要使父母对自己的行为放心。
忠
首先,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对其他人所承担的义务,应当尽心去做,这叫做“忠”。 其次,“忠”也还有忠于自己的言行的意思。忠的第三种意义就是臣子对君王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论
所谓“克”,就是“克制”;所谓“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不正当的即不合乎“仁”的原则的思想和言行,以达到“仁”的境界。克己的过程也就是道德修养的过程。
君子仁者圣人的多层次理想人格
为政以德
这里的“道之以德”,就是加强对人们的道德感化和道德教育,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品质;“齐之以礼”,就是用统治阶级的社会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来约束人们。孔子的目的在于教导统治者不要消极保安,而要积极治安。
先义后利
"义"一般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一定社会中各种行为规范的要求,即社会对人们的义务和责任的规定和要求;二是指贯穿在这些行为规范中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一般来说,“利”至少有三种理解:第一,专指个人的私利;第二,专指国家、人民、天下之公利;第三,兼指私利和公利。首先,孔子把义利问题看做是道德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其次,孔子并不完全排斥"利"的重要性,承认在一定条件下,只要某些个人利益是符合道德原则的,即是正当的个人利益,那么,得到这些利益,也是应该的。孔子没有明确地把利区分为公利和私利、大利和小利,但从他的言论中可以看到,他反对只顾目前的、暂时的小利,主张长远的利益。
孟子
孟子生平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生于约公元前385年,卒于约公元前304年。对孔子及儒家的思想,做了进一步发展和论证,使儒家的学说,有了更系统的阐发。孟子死后,他的思想愈来愈受重视。宋以后,他被尊奉为“亚圣”。
性善论
孟子充分发挥和发展了孔子关于人性的思想,他认为:任何人的本性,从一生下来就是善的。
第一,所有人的人性,是共同的,即存在着一种共同人性; 第二,人们的这种共同人性,是天生的,是上天所赋予的; 第三,这种共同人性,是人天生的善心,即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人有这种善心,就像天生就有四肢一样;第四,人生而具有的这四种善心,就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的萌芽,或者说就是人生而具有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品质; 第五,人和禽兽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有这种善良的本性,而禽兽却没有; 第六,这种先天的共同人性,在后天是可以变化的。
良知良能良心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仁义礼智根于心。
修养论
一个人能否成为孟子所说的“君子”,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存心”,即保存、养育、培植自己的善良本心。孟子的"浩然之气"是"明道"和"集义"的结果。所谓集义,就是经常积累那些应该去做的事。在谈到培养“浩然之气”的功夫时,孟子还特别强调所谓保存“夜气”的重要。孟子认为,存养自己善良本心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要尽量减少各种欲望。孟子认为,存养自己善良本心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要尽量减少各种欲望。
重义轻利的动机论
孟子秉持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五伦
所谓“五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从思想渊源上考察,五伦的思想,来自《尚书》中的"五教",即后人所说的"五伦之教"。
荀子
荀子生平
荀子,名况,时人尊之为“卿”,又称孙卿子,生卒年不详(约公元前298——前238),战国后期赵国人。
人性论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告子的思想,认为人性是"生之所以然者",即先天的、生下来就有的自然本性。
性伪之分
在荀子看来,只有圣人才能使"性伪合",从而达到"性伪合而天下治"(《荀子·礼论》)的目的。人性像未曾加工过的原始材料一样是天生的,礼义道德是后来加工的。 通过培养锻炼才会获得的东西,那就只能是人为的结果,即“伪”的结果,不能称为人的本性。在他看来,这就是“性”、“伪”的分别。人性是原始的材料,伪是加工,没有材料,当然无法加工,但未加工的材料,绝不能直接就成为器皿。 因此,要教化人的本性,对原始材料进行加工,通过人为使人性由恶而向善。
礼
“礼”的目的和作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分”(又称“别”),一个是“养”。 荀子所说的“分”或“别”又有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等级制度,即由最高到最低的等级层次;另一方面指社会中不同人的职业分工。而这两者又是相互交叉,从而为维护当时的封建制度服务。荀子的"礼"是用以区别社会的贵贱等级的规定,是区分阶级社会中人的不同地位的,是一种道德行为的准则,道德评价的标准,是人们评价事物,特别是评价人的行为的标准,也是人类社会所以能够维持自身存在的重要保证。
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的政治伦理思想
荀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大成”和突出贡献,就是他提出的“隆礼重法”的理念,克服了过去儒家和法家在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治国方略”上的"礼"、"法"对立的片面性,开创了我国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上"礼法并重"先河。荀子以后的儒家和法家,都不同程度地吸取了荀子"隆礼重法"的合理创见,并以此来建立自己的治国理念。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的义利观
在决定对“利欲”的取舍时,必须考虑其所产生的影响,考虑到它将产生什么后果。这种后果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一是对自己到底会带来荣誉还是招致羞辱。在荀子看来,"道"是评价一切事物的最高标准,因此,当人们有利欲打算时,必须用这个标准加以衡量。
强调“师法、义利”的道德教育论
荀子把性恶论作为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前提,把“师法”作为重要的手段,把“礼义”作为师法教育的内容,从而达到他所说的“化性起伪”的目的。在强调师法教育的同时,荀子还特别注意到环境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他甚至认为,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荀子竭力反对在道德修养上的自暴自弃,强调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最后必然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同时他也认为圣人是最高的道德理想,是所有人学习的目的。
告子
生之谓性的人性论
性无善无恶论,就是人生下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人性就是什么样子。也就像“白之谓白”一样,只要原来是白颜色的,都可以属于白色。 告子又说:"食色性也。"就是说吃饭和性欲、生存和生殖,这些就是人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