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3注规-相关:03-市政设施
2023注规-相关:03-市政设施,汇总了通信工程(邮政、电信)和环卫工程的规划内容、量的预测等知识,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8-16 16:52:19 广东市政公用设施
供水工程
供水方式
公共供水(自来水系统)
取水:地表取水(集水井、泵站)、地下取水(管井、大口井、渗渠)
一级泵房需要划到城市黄线
净水: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泵站
输配水——配水系统:分区配水、分质配水 输水工程—水源-净水厂-配水管网
自备水源(自建供水)
规划内容
总规
预测城市用水量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确定城市自来水厂布局和供水能力
布置输水管、配水干管和其他配水设施
划定城市水源保护范围,提出水源保护措施
详规
计算规划区用水量
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供水设施位置和用地
布置配水管网,确定管径以及管道的平面和竖向位置
确定规划区其他配水设施位置、配水能力、用地面积或用地标准
源的选择
水量保证率达到90%,尽可能选择优于Ⅲ类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量的预测
预测方法
总规: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单位用地指标法、年递增率法
总规、详规都可:分类加和法
用水量
城市供水设施:最高日用水量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年用水量
输水管设计流量:最高日最高时
年用水量=平均日用水量*一年天数 平均日用水量=最高日用水量/日变化系数
水资源供需平衡
供水条件
水资源总量: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可利用量
可供水量
水质
地表水五类:Ⅰ类-源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饮用水一级保护区、珍稀、产卵、幼鱼 Ⅲ类-饮用水二级保护区、水产养殖、游泳 Ⅳ类-工业水、非接触娱乐水 Ⅴ类-农业水、景观水
地下水五类:Ⅰ和Ⅱ类适用各种用途 Ⅲ类-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工农用水 Ⅳ类-农业、部分工业,处理后可饮用 Ⅴ类-不宜饮用
保证率越高,相应的水资源总量、可利用、供水量越少 平水年:50% 枯水年:75% 特枯年:95%
缺水及解决办法
资源型缺水:1.节水-产业结构、工业用水、节水技术 2.非传统水资源利用-雨水、污水、微咸水、海水等 3.农业灌溉节水技术、外域调水
开源节流
水质型缺水:水污染治理 改进净水工艺
线网布局
输水管:管道、明渠、暗渠
净水厂远离城市配水区时,净水厂至配水区之间采用管道输水;当城市为单水源供水时,输水管线应设2条,每条输水能力应达到整个输水工程设计流量的70%
配水管:干管、支管、接户管(枝状管网、环状管网)
枝状省钱,环状安全
站场建设:现状水厂、新建水厂(需考虑水源条件、建设条件、安全条件、配水条件)
排水工程
规划内容
总规
确定排水体制
提出雨水、污水利用原则
划分排水分区:1.充分利用地形和水系;2.高水高排、低水低排
确定雨水系统设计标准
布置雨水干管和其他排水设施
估算污水量,确定污水处理率和处理深度
确定污水处理厂布局,布置污水干管和其他污水设施
详规
布置规划区内雨水、污水支管和其他排水设施
确定规划区雨水、污水支管管径和控制点标高
源的选择:雨水、污水
量的预测
雨水
设计重现期: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能引起严重后果的地区,3-5年;其他地区1-3年
径流系数:屋顶、混凝土、沥青-0.9;公园绿地-0.15;不透水地面:0.4-0.8;透水地面:0.3-0.6
管顶平接、管底平接 埋深:管渠内底至地面的深度 覆土:管渠外顶至地面的深度
污水
分流制系统:旱流污水——规划期末平均日用水量*污水排放系数=规划期末旱流污水量
截流式合流制系统:旱流污水+初期雨水——初期雨水=旱流污水量*截流倍数
污水设计流量=最高日最高时流量 污水总变化系数随平均日污水流量增大而减小
排水体制
合流制
合流管、截流管(截流管沿河岸边道路或绿化带布置)
落实总规确定的排水干管位置和其他排水设施用地,并在管径、管底标高方面与周边排水管道相衔接
直排式合流制(少)
截流式合流制(排放口边污水管-水厂/下游、截流管、溢流井):降雨量少、水量充沛、街道狭窄
分流制
完全分流制(生活污水排放系数0.8-0.9;工业废水排放系数0.7-0.9;城市污水量排放系数0.7-0.8)
不完全分流制(排污完整、排雨不完整)
旱期城市建设
降水量小,地面渗透力强,无须建设雨水系统
地形起伏变化较大
工程投资:完全分流>截流合流制 使用建设:合流制简单比分流制简单 运行管理:截流合流制比分流 环境影响:合流制对大气有影响 水环境保护各有利弊
污水处理厂
布局
污水出路:直接排、处理后排、利用
污水不利用,适度集中布置在城市下游
污水利用,污水处理厂宜适度分散,靠近大用户
选址
便于污水收集
便于污水处理厂出水排放及事故排放
有足够的卫生防护距离
交通、供电方便
处理深度:一级处理(沉淀)、二级处理(生物)、深度处理(其他)
源的选择 量的预测 线网布局 站场建设
新建、扩建或旧城改造,污水量较多单侧布管,道路>40m,双侧布置
市政公用设施
供电工程
规划内容
总规
预测城市规划目标年的用电负荷水平 预测市域和市区规划用电负荷 电力平衡 确定城市供电电源种类和布局 确定城网供电电压等级和层次 确定城网中的主网布局及其变电所容量、数量 确定35kv及以上高压送、配电线路走向及其防护范围 提出城市规划区内的重大电力设施近期建设项目及进度安排 绘制市域和市区电力总体规划图 编写电力总体规划说明书
35kv以上是高压
详规
确定详细规划区中各类建筑的规划用电指标,并进行负荷预测 确定详细规划区供电电源的容量、数量及其位置、用地布置 详细规划区内中压配电网或中、高压配电网,确定其变电所、开关站的容量、数量、结构形式及位置、用地 绘制电力控制性详细规划图 编写电力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量的预测
电量入手/负荷入手
负荷预测
总规:电力弹性系数法、回归分析法、增长率法、人均用电指标法、横向比较法、负荷密度法、单耗法
负荷密度法适用于市区内分散的用电负荷预测
详规:一般负荷选用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法;点负荷宜选用单耗法
八类:城市全社会用地分类 四类:一、二、三产、城乡居民用电 一般负荷、点负荷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建筑分类
电量预测
单耗法:对工业区较适合,适用于近、中期规划
综合用电水平法:一般负荷和点负荷预测,以近中期为预测期
外推法:回归分析法和平均增长率法
弹性系数法:一般只用于校核中期或远期的规划预测值
源的选择
电源:城市发电厂、接受市域外电力系统电能的电源变电所(站)
送电网:与城网有关的220kv送电线路和220kv变电所
边缘、郊区—全户外、半户外
市内内新建—户内或半户外
市中心新建—户内
高层、繁华—小型户内
可与其他建筑物混合建设,或建设地下
配电网:高压配电网、中低压配电网
电源点靠近负荷中心
站场建设
火力发电厂:炼油厂附近;贮灰场-容量需容纳电厂10年的贮灰量
核电厂:厂址要求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地方,以核电厂为中心,半径1km内为隔离区,在隔离区外围,人口密度也要适当。在外围种植作物也要有所选择,不能在其周围建设化工炼油厂、水厂、医院和学校等
区域变电所:尽量不设在空气污秽地区,否则应采取防污措施或设在污染的上风侧
负荷中心、靠近水源
线网布局
电网等级
城市电网应简化电压等级,减少变压层次,优化网络结构:大中城市-4-5级,4个变压层次;小城市3-4级,3个变压层次
城市电网中的最高一级电压,根据远期的规划负荷量和连接方式确定,非标准电压等级改造
供电可靠性
供电可靠性越高,电能成本即投资越高
采用平均供电可用率作为城网供电可靠性的计算指标
容载比是反映电网供电能力的重要经济技术指标之一
容载比过大,电能投资增大
容载比过小,电网适应性差,甚至卡脖子
电力线路
架空线路:沿河、路、绿化带,尽量平顺无交叉、35kv以上专用通道、66kv以上,不穿越中心区和风景区、避开危险地区、仓库等
地下线路:负荷密度较高的市中心区、建筑面积较大的住宅区、不能架空、经济比较、其他不能入地则防辐射架空
不能架空,路窄楼高影响市容、风景区、宜腐蚀
电力保护
核电厂安全防护:隔离区-1km;限制区-≥5km;应急计划区-10km(核反应堆为中心)
架空保护:一般地区(边导线外侧延伸距离、架空杆塔档距)、人口密集区
燃气工程
规划内容
总规
现状城市燃气系统和用气情况分析选择 城市气源种类,确定气源结构和供气规模 确定城市气化率,预测城市燃气负荷 确定气源、储配站、调压站等主要工程设施的规模、数量、用地及位置 确定输配系统的供气方式、管线压力级制、调峰方式 布局输气干管和城市输配系统 确定区域调压站、储配站的规模、用地及位置 提出近期燃气设施建设项目安排
详规
现状燃气系统和用气情况分析,上一层次规划要求及外围供气设施 计算燃气用量 落实上一层次规划的燃气设施 规划布局燃气输配管网 计算燃气管网半径
量的预测
分项相加法、比例估算法(燃气的日用气量与小时用气量是确定燃气气源、输配设施和管网管径的主要依据)
源的选择
种类:天然气(长输管线-天然气门站-调压系统-城市输配系统)、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生物气
线网布局
平面布局分类:环状、枝状管网
压力等级分类:一级管网-新城/小城区 ;二级管网-街道狭窄、房屋密集 ; 三级管网-大城市 ; 混合管网
大中城市用三级和混合管网
选择依据:供气可靠性、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
站场建设
天然气门站:防火间距、地形地质市政条件、靠近用气负荷中心、应结合长输管线位置、用地1000-5000㎡
煤气制气厂:靠近生产关系密切的工厂、避开高压输电线的安全间隔地带并取得消防电力部门同意、在机场、电台、风景区附近,要考虑净空及无污染要求
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城市边缘、全年最小频率上风侧、远离名胜古迹 液化石油气气化站与混合气:靠近负荷区、平坦开阔区
输配系统
燃气储配站(储存调峰、混合、加压)
供气规模较小的城市,一般设一座,可与气源厂合并
应符合防火,并远离居民稠密区、大型公共建筑、重要物资仓促、交通枢纽等
有较好的交通、煤电、供水、供热条件
用地一般与罐容和罐储类型有关
调压站(调峰、稳压、降压):供气半径以0.5km为宜、负荷中心、避开人流量大的地区、必要的防护距离
供热工程
规划内容
总规
现状调查 建筑物采暖面积热指标、集中供热范围、预测热负荷 划分供热分区及各分区热负荷 供热方式,热源,供热设施 布局集中供热干线管网 热能转换设施 供热干管管径 近期建设项目安排
详规
分析供热现状,可利用的热源 计算规划范围内热负荷 落实上一层次规划确定的供热设施 确定本规划区的锅炉房、热力站等供热设施数量、供热能力、位置及用地面积 布局供热管网 计算供热管道管径,确定管道位置
量的预测
热负荷分类:室温调节、生活热水、生产用热
室温调节全年变化大,生活、生产全日变化大
概算指标法、计算法
先小后大、先集中后分散
源的选择
集中供热:热电厂、集中锅炉房—燃烧效率高、便于集中除尘净化,节约能源、保护大气环境
热电厂和集中锅炉房应并重发展
分散供热:专用锅炉、分户采暖炉
热电厂>集中锅炉房>分散小锅炉 新建城市采用先进的分散采暖
热源、供热管网、用户、热转换设施
热电厂利用率高产量大,稳定负荷、采暖时间长;锅炉房投资小建设快,中小城市主热源、大城市区域调峰
线网布局
布置原则:主要干管靠近热负荷集中的地区;避开主要交通干道和繁华的街道;道路的一边、人行道下面,引入管减少横穿街道;可随桥架设或单独设置管桥/用虹吸管由河底通过
区域式、统一式 两类(按热源与管网关系) 蒸汽管网、热水管网和混合式管网三种(按介质不同) 枝状管网和环状管网(按平面布置) 开式和闭式两种(按介质使用情况) 一级管网(从热源到热力点)和二级管网(从热力点至用户)
热力管道和电缆之间的最小净距为0.5m
站场建设
热电厂:靠近热负荷中心,方便的交通条件(铁路专用线)、供水条件、排灰条件、出线条件(3-5m宽度)、防护距离、避开不良地质
集中锅炉房:近热负荷比较集中的地区,有利于减少烟尘和有害气体对居民住区和主要环境保护区的影响。全年运行布置在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向,季节性运行布置在季节盛行风向的下风向
市政公用设施
通信工程 (邮政、电信)
规划内容
总规
宏观预测通信需求量,研究发展目标和规模 原则及其主要技术措施 电信局数量、规模、位置及用地面积;拟定市话网的主干路规划和管道规划 研究和确定近、远期邮政、电话局所的分区规模、局所规模和局所址 研究和确定近、远期广播及电视台、站的规模和选址,拟定有线广播、有线电视网的主干路规划和管道规划 划分无线电收发信区,制定相应主要保护措施 研究和确定城市微波通道,指定相应的控制保护措施 提出近期电信设施建设项目安排
邮政处理中心、邮政局、邮件转运站
详规
分析研究城市通信规划、通信系统现状,规划区通信设施现状 预测规划区各类通信需求量 落实总体规划在规划区内布置的通信设施 确定规划区通信管道和其他通信设施布置方案 划定规划范围内电台、微波站、卫星通信设施控制保护界线 提出近期建设项目
邮政支局所
量的预测
固话预测:简易市话需求量预测(国民生产总值)、国际推荐预测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发展目标预测、单向指标套算(总规-指标套算、详规-服务面积)、增长率(人口增长率)
电量预测:移动电话占市话的百分预测、弹性系数预测法、移动电话普及率法
站场建设
邮政局所:1.应设在闹市区、居民集聚区、文化游览区、公共活动场所、大型工矿企业、大专院校所在地 2.应交通便利,运输邮件车辆易于出入 3.应有较平坦地形,地质条件良好 4.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邮件处理中心(邮政枢纽):优先考虑客运火车站附近选址,有方便接发火车邮件的邮运通道,有方便出入枢纽的汽车通道;靠近公路和水运时,可在长途汽车站或港口码头附近选址
电信局所:接近计算的线路网中心 避开靠近110kv以上变电站和线路的地方,避免强电对弱电的干扰 便于进局电缆两路进线和电缆管道的敷设 兼营业服务点的局所和单局制局所一般宜在城市中心选址 单局制,通常将电信局所在区域中心或靠近中心处或用户交换中心处 多局制,则将电信局所设在各个中心位置
规划分区呈矩形(综合电信枢纽楼、一般电信局楼、综合电信楼)
微波站:大覆盖率;设在电视台发射台旁或人口密集的待建台地区;地址较好,地势较高;通信方向开阔、无阻碍;避免本系统和外系统干扰;山区避开风口和阴冷地点;无人烟地区应设无人站
选择效益高、可靠性好、投资少的; 路由走向应呈折线形,各站路径夹角宜为钝角,以防同频越路干扰
无线通信设施:1.收、发信场宜布置在交通方便、地形较为平坦的台地,周围环境应无干扰影响。收、发信场一般选择在大、中城市的两侧的远郊区,并使通信主向避开市区;2.新划分的无线电收、发信区距民居集中区边缘10km,工业区边缘11km;3.新建60kv以上的高压输电线路时,要避免穿越无线电收发信区
线网布局
电缆管道:一般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不允许在机动车道下;线路平行于道路中心线;埋深在0.8-1.2m,确因条件限制,可适当减少;应埋在冰冻层以下,且在地下水位以上
电缆直埋:电缆、光缆路由要与管道线路路由相同,埋深在0.7-0.9m,应加覆盖物保护,设施标志。直埋电缆、光缆穿过电车轨道或铁路轨道时,应设置于水泥管或钢管等保护管内,其埋深不宜低于管道埋深的要求
架空电话线路:不应与电力线路、广播明线线路合杆架设。如果必须与1-10kv电力线合杆时,电力线与电信电缆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2.5m;与1kv电力线合杆时,电力线与电信电缆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m。市话线路的杆距为35-40m,郊区杆距为45-50m
广播电视线路
可与通信电缆敷设同管道,也可与架空通信电缆同杆架设敷设(共杆)
可利用电信光缆一部分作有线电视、有线广播线路(共缆)
可利用通信管道敷设电视电缆、广播电缆,但不宜和通信电缆共管孔敷设(共管)
可利用有电力、仪表管线等的综合隧道敷设电视电缆、广播电缆(共隧道)
管道集中建设是主流趋势 管道集约使用是发展趋势
环卫工程
规划内容
总规
测算城市固体废弃物产量,分析其组成和发展趋势,提出污染控制目标 确定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收运方案 选择城市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方法 布局各类环境卫生设施,确定服务范围、设置规模、设置标准、运作方式、用地标准等 进行可能的技术经济方案比较
详规
估算规划范围内固体废物产量 提出规划区的环境卫生控制要求 确定垃圾收运方式 布局废物箱、垃圾箱、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点、公厕、环卫管理机构等,确定其位置服务半径、用地、防护隔离措施等
量的预测
种类:城市生活垃圾、城市建筑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固体废物
生活垃圾:人均指标法、增长率法;工业固体废物:单位产品法、万元产值法
垃圾收集:垃圾箱桶收集、垃圾管道收集、袋装化上门收集、垃圾气动系统收集 垃圾运输:出发点靠近垃圾车停车场;路线临近城市主要道路;空车上坡,下坡收集;每日相同
处理方法
原则:总原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最终宗旨:集中废物处置
自然堆存:废石、炉渣、尾矿、部分建筑垃圾
土地填埋:卫生填埋-生活垃圾;安全填埋-工业固体废物,如有害物(减容化、无害化)
堆肥(50-70%):生活垃圾、粪便、污水污泥、农林废物、食品加工废物(卫生差、占地大、运输费用高、无害化、资源化)
焚烧(85-95%):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污泥、危险固体废物(易二次污染、占地小、最大程度减少垃圾体积、可供热发电、费用较高)
热解(60-80%):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废物、人畜粪便等
废物利用:工业固体废物
危险物处理:安全填埋、焚化、投海、地下或深井处置;对医院垃圾要集中焚烧(减少体积、有害成分固化、化学处理、焚烧去毒)
最终处理:海洋倾倒、海洋焚烧、深井灌注、土地填埋、工程库贮存
站场建设
公共厕所:人流集散场所-以附属式公厕为主,独立式为辅,移动式公厕为补充
废物箱:商业、金融业街道(50-100m);主干路、次干路、有辅路的快速路(100-200m);支路、有人行道的快速路(200-400m)
生活垃圾收集点:生活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70m;未设垃圾管道的多层住宅,每4栋建筑设一个垃圾收集点
垃圾转运站:靠近服务区域中心且交通运输方便;非机动车方式-服务半径0.4-1.0km,小型机动车收运-服务半径2-4km(新规:垃圾运输平均距离超过10km,宜设置垃圾转运站;超过20km,宜设置大、中型垃圾转运站
垃圾码头:不应设置在城市上风向、城市中心区域和用于旅游观光的主要岸线,每米岸线配备≥15-20㎡的陆上作业场地,设置≥5m的绿化隔离带,粪便码头设≥10m的绿化隔离带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设置在城市规划建成区外,距20万以上建成区>5km;20万以下>2km;距农村居民点>0.5km;沿填埋场内周边设置≥10m的绿化隔离带,四周宜设置≥100m的防护绿地或生态绿地,使用年限≥10年
生活垃圾焚烧厂:不宜邻近城市生活区布局,距离居住用地及学校、医院等距离≥300m,焚烧厂单独设置时用地内沿边界设置宽度≥10m的绿化隔离带
生活垃圾堆肥厂:宜位于建成区的边缘地带,距居住用地≥0.5km,堆肥厂单独设置时,用地内沿边界应设置宽度≥10m的绿化隔离带
城市防灾
综述
规划内容
防灾类型:防洪、抗震、消防、人防和防地质灾害
总规
确定防洪和抗震设防标准 提出防灾对策措施 布置防灾设施 提出防灾设施规划建设标准
详规
总规布置的防灾设施位置、用地 按照防灾要求合理布置建筑、道路,合理配置防灾基础设施
防灾专项:在城市防洪抗震防灾、消防等专项中,通常要进行灾害风险分析评估;要考虑防灾专业队伍建设和必要的器材装备设置(非法定)
消防
消防布局安全
危险化学物品设施布局
控制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类危化品的总量和密度
布置在建设用地边缘的独立安全地带,不得布置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水系的上游或其他可能危及城市公共安全的地段
建设用地范围内不得设置一级加油站和大型天然气站、液化石油气加气站和加油加气混合站,不得设置流动站
高压输气管输油管不穿市中心、公共建筑密集区和其他人口密集区
应与相邻用地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
有计划、步骤搬迁,改变生产性质、改变使用功能,消除安全隐患
固定的运输线路 限定运输时间
建筑耐火等级:分四级,耐火能力最强为一级,最差为四级——新建应以一级和二级为主,控制三级。严格限制四级;现有三级及以下的危旧建筑密集区,应纳入城市近期改造规划,减少火灾隐患
避难场地:人均2㎡以上,服务半径500m;选择不会发生次生灾害的广场、运动场、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
消防站规划
分类
陆上
普通:一级、二级、小型站
特勤:一般+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和危险化学物品事故处置
辖区:接警后5min内可达边缘,在城区内辖区面积≤7k㎡,郊区面积≤15k㎡
水上
辖区:接警后30min可达边缘,至辖区水域边缘距离≤30km
航空
设置
所有城市都应设置一级消防站,实在困难设二级,设置二级困难的,经论证可设小型站,但小型站的辖区至少应与一个一级站、二级站或特勤站辖区相邻
中等及以上城市、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和经济发达且有特勤需要的城镇-特勤消防站
江河湖海-水上消防站,且有陆上基地,距离较近
特大、大城市-航空消防站,且有陆上基地,距离无要求
选址
陆上消防站:主体建筑距医院、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影剧院、商场等公共建筑的主要疏散口≥50m 辖区内有危险化学品设施,应设置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或侧风向,距危险品≥300m 消防站车库门应朝向城市道路,后退红线不宜小于15m,合建的小型站除外
水上消防站:上游,不宜在河道转弯处及电站、大坝附近;陆上基地距危化品≥200m;消防站趸船和陆上基地的距离≤500m,且无干路分隔
航空消防站:结合民用机场建设;若陆上基地独立建设,应有独立分区
用地标准:一级站(2700-4000㎡)、二级站(1800-2700㎡)、小型站(650-1000㎡)、特勤站(4000-5600㎡)、战勤保障站(4600-6800㎡)
消防基础设施规划
消防通信:有线、无线、计算机网络技术
消防供水
每个消防辖区内至少应有一个消防水池或自然水体取水点
公共供水系统(主要水源):宜布置成环状
消火栓:沿道路设置间距≤120m,服务半径≤150m;道路宽度>60m时,消火栓双侧布置;距路缘≤2m,距建筑物外墙≥5m;寒冷地区,消火栓应有防冻措施,防冻困难,应设置消防水鹤
消防水鹤:服务半径≤1000m;配置有消火栓或消防水鹤的供水管网,管径不应小于150mm,管网水压不应低于0.15MPa
自然水体(重要补充):水体沿线适当位置应设置取水码头,并有消防车道连接
消防水池:无消火栓或消防水鹤的城市区域 无消防车道的城市区域 消防供水不足的大面积棚户区和其他耐火等级低的建筑密集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
消防车通道
构成:城市各级道路;居住区和企事业单位内部道路;建筑物之间的消防通道;与自然水体取水点和消防水池连接的道路
布置:消防车通道间距不宜超过160m 当建筑物沿街部分长度>150m或总长度>220m时,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通道 高层建筑宜设环形消防车道,或沿两边设消防车道 >3000座体育馆、>2000座会堂、面积>3000㎡展览馆等公建,宜设环形消防车通道 近端式消防车道的回车场面积应>12m×12m 消防车通道净宽和净空高度应大于4m
防洪
标准
防洪标准:发生频率和重现期互为倒数;如果城市分为几个独立的防护分区,应依据防护分区重要程度和人口规模确定防洪标准
排涝标准:降雨历时、重现期和雨水排除时间
降雨历时和重现期反映降雨量的大小,与自然条件有关;排除时间与排涝工程能力有关
措施
防洪安全布局
城市建设用地应避开洪涝、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 城市建设用地应根据洪涝风险差异,合理布局 行洪和雨水调蓄留出足够的用地
城市中心区、居住区、工业仓储区及重要设施布置在安全性高的地区 生态湿地、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布置在易涝低地 区域性交通设施和公用设施应避开洪泛区、蓄滞洪区,不能避开,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
挡洪:堤防、防洪闸-将洪水挡在防洪保护区外
泄洪:河道整治、新建排洪河道和截洪沟-增强河道排洪能力,将洪水引导到下游安全区域
蓄滞洪:分蓄洪区、调洪水库等-暂时将洪水存储,削减下游洪峰流量
排涝:排涝泵站-通过动力强排低洼积水
应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和洪灾形式确定工程措施
山区和丘陵(导、存):河道整治和山洪防治;上游建具防洪功能的水库
平原地区(挡、存、异):加强堤防建设;分蓄洪区;分洪道
低于洪水位(排):建设堤防;排涝工程
非工程措施
行洪通道管理:蓝线控制、严禁破坏
蓄滞洪区管理:作为限制建设区进行规划控制;限制人口和经济向蓄滞洪区集中
超标洪水应急措施:安全转移
防洪排涝设施保护:防洪堤、截洪沟、排涝泵站等,黄线管理
设施规划
防洪堤:走向-与洪水主流线大致平行,尽可能避开软弱地基和强透水地基 堤型:受建设条件和水流流速影响 堤距:行洪需要、建设条件和景观要求 堤顶标高-由设计洪水位(防洪标准、相应洪峰流量、河道断面)和超高(风浪爬高和安全超高)组成
风浪爬高根据风力资料计算,安全超高根据堤防级别,堤顶标高≥设计洪水位+0.5m
截洪沟:阻止山洪进入市区,减轻市区排水负担——沿江地面标高低于一定洪水位,市区全部或部分雨水需要强排的城市
排涝泵站:规模根据排涝标准、服务面积和排水分区内调蓄水体调蓄能力确定
抗震
设防标准
震级和烈度:震级——释放能量大小;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造成破坏的指标
同一地震,主震震级只有一个,而烈度在空间上呈现明显差异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各地进行地震设防的基本烈度
风险水平: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土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
标准:六度及六度以上的地区设防;一般建设工程-基本烈度设防;重大建设工程-安全评价后确定
目标:多遇地震(低于基本烈度)-城市一般功能正常;相当于设防烈度的地震-一般功能及生命线系统基本正常、重要工矿企业能正常或很快恢复生产;罕遇地震-城市功能不瘫痪、要害系统和生命线工程不受破坏、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措施:1.城市用地布局-尽量使用有利地段,避免危险地段,重要建筑避开不利地段;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设施布置在独立的安全地带
2.建筑物抗震设防-新建建筑、原有建筑抗震加固
3.避震疏散通道-疏散场地:临时性紧急避难(半径500m,人均2㎡,可利用广场、操场等空地);震后人员安置(半径1000m,不会发生次生灾害的开阔空间) 疏散通道-与疏散场地相连,两侧建筑物垮塌后仍有足够的可通行宽度 生命线工程
4.防止次生灾害
有利地段-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 危险地段-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 活动断裂带附近,地震时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部位 不利地段-软弱土、液化土、河岸和边坡边缘;平面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故河道、断层破碎带、暗埋的湖塘沟谷、填方较厚的地基等
人防
设防标准:战时留城人口人均1.5㎡;一般战时留城人口占总人口的30-40%;居住区规划按建筑面积的2%/地面建筑总投资的6%
布局:防空工程设施布局:避开易遭到袭击的军事目标,如军事基地、机场、码头等;避开易燃易爆品生产储存设施,>50m;避开有害液体和有毒重气体储罐,>100m;人员掩蔽所距其工作生活地点≤200m 指挥通信设施布局:避开火车站、机场、码头、电厂、广播电台等重要目标;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地质条件提高工程防护能力;宜靠近政府所在地建设,便于指挥,街道指挥所宜结合小区建设 医疗救护设施:急救医院、救护站,按人防分区配置
地质灾害
灾害类型: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泥石流
地质灾害评价是编制城总规的重要基础资料——地质灾害评价: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城市建设用地: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建设用地
地面沉降地壳运动、地下矿藏开采、地下水开采(采补平衡)
管线综合 竖向规划
管线综合
管线分类
输送方式:压力管线-给水、煤气、灰渣管道;重力自留-污水、雨水
弯曲程度:可弯曲管线-电信电缆、电力电缆、自来水管道;不可弯曲管线-电力管道、电信管道、污水管道
敷设方式:架空线-架空电力线、架空电话线等;地铺管线-雨水沟渠、地面各种轨道等;地埋管线-深埋(覆土深度>1.5m)、浅埋
划分深埋、浅埋取决于管道是否怕冰冻、土壤冰冻的深度
管线综合布置原则
采用统一的城市坐标系统及标高系统
管线综合布置应与平面布置、竖向设计和绿化布置统一进行
管线敷设方式技术经济
管线布置安全
管线带的布置应与道路或建筑红线平行。同一管线不宜自道路一侧转到另一侧
节约:共架、共沟布置
减少交叉,交叉角不宜小于45度
在山区防止灾害
分期建设时,近期集中,近远期结合,近期不得影响远期用地的使用
干管应布置在用户较多的一侧或将管线分类布置在道路两侧
充分利用现状管线
水平距离规定
覆土深度根据道路施工和停车荷载的要求、综合管沟的结构强度及当地的冰冻深度确定。敷设支管的综合管沟应在人行道下,可浅埋
电信线路与供电线路不合杆架设,特殊情况下,采取措施后可合杆,同一性质的线路应尽可能合杆。高压输电与电信线路平行架设时,考虑干扰
综合布置管线时,水平距离,符合国防的有关规定
地下管线避让原则
压力管让自流管
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
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
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
分支管让主干管
工程管线共沟敷设原则
热力管不应与电力、通信电缆和压力管道共沟
排水管道应布置在沟底,当沟内由腐蚀性介质管道时,排水管道应在其上
腐蚀性介质管道的标高应低于沟内其他管线
液化石油气、可燃气体、毒性气体和液体及腐蚀性介质管道,不应共沟敷设,并严禁与消防水管共沟敷设
凡有可能产生互相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敷设
工程管线交叉点高程应根据排水等重力流管线的高程确定
综合管廊布置情形
交通量大或地下管线密集的城市道路及配合地铁、地下道路、城市地下综合体等工程建设地段
高强度集中开发区域、最重要的公共空间
道路宽度难以满足直埋或架空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
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或管线复杂的道路交叉口
不宜开挖路面的地段
竖向规划
规划内容
总规:1.确定主要控制点规划标高;2.确定城市规划建设用地;3.确定防洪排涝及排水方式;4.确定防洪堤顶及堤内地面最低控制标高;5.确定无洪水危害内江河湖海岸最低的控制标高;6.确定大桥、港口、码头等的控制标高;7.确定城市主干路与公路、铁路交叉口点的控制标高;8.分析雨水主干路入江河可行性确定道路及控制标高;9.确定主要观景点的控制标高
分区:1.确定主、干路范围的地块排水走向;2.确定主干路交叉点、转折点控制标高、道路的长度和坡度等技术要素;3.补充总体规划的用地竖向规划中缺少的其他控制标高
控详:1.确定主、次、支三级道路范围的全部地块的排水方向;2.确定主、次、支三级道路交叉点、转折点的标高和他们的坡度、长度等技术数据;3.初定用地地块或街坊用地的规划控制标高;4.补充与调整其他用地控制标高
修详:1.落实防洪、排涝工程设施的位置、规模及控制标高;2.确定建筑室外地坪规划控制标高;3.进一步分析、核实各级道路标高等技术数据;落实街区内外联系道路的控制标高,保证通车道及步行道的可行性;4.确定各项用地标高;5.确定挡土墙、护坡等室外防护工程的类型、位置、规模、估算土石方及防护工程量,进行土石方平衡
规划方法
高程箭头法:标高、以箭头表示排水方向—工程量小、图纸变动快、易于调整
纵横断面法:根据需要的精度绘制方格网,注标高,沿方格网长轴方向称为纵断面,沿短轴方向称为横断面——适用于地形复杂地区的规划
设计等高线法:用于地形变化不太复杂的丘陵地区,能完整地反映填挖方情况,易于调整
规划形式
地面规划形式:平坡(适合平原或河滩用地,<5%)、台阶(适合山区,>8%)、混合(适合丘陵地区,5-8%)
台地规划原则:1.合理划分台地、确定台地的长宽高;2.台地的场边宜平行于等高线布置,高度宜在1.5-3m或以其倍数递增;3.根据建筑进深与间距一次来确定台地的宽度;4.台地的长宽高应结合地形满足使用要求
护坡:砌筑性护坡(干砌石、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0.5-1.0;草皮土质护坡的坡比值≤0.5
挡土墙:1.条件受限或地质不良地段,可采用;2.在建筑物密集、用地紧张区域及有装卸作业要求的台阶应采用;3.人口密度大、土壤工程地质条件差、降雨量多的地区,不能采用草皮土质护坡,必须采用挡土墙
高度大于2m的挡土墙和护坡,其上缘与建筑物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3m,下缘与建筑物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2m;高度大于3m的挡土墙与建筑物的水平净距还应满足日照标准要求
七通一平: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热力、燃气、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