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印度文学分期
外国文学(马工程版)思维导图,整理了吠陀时期 (前20c-前5c)、史诗时期 (前5c-公元4c)、古典时期(公元4c-12c)的知识,快来看看吧!
编辑于2023-05-20 09:25:23 辽宁修辞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涉及对文字词句的修饰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鲜明、生动、有力。修辞作为一个概念,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关注修辞在表达思想、说服他人方面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修辞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修辞学,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西方文学史上人道主义作家的著名代表,戏剧《欧那尼》(1830),标志了浪漫主义对于古典主义的胜利,浪漫主义并始进人高潮。
19c文学,如●浪漫主义最早在德国产生 ○1798年,施菜格尔兄弟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阐述浪漫主义主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修辞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涉及对文字词句的修饰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鲜明、生动、有力。修辞作为一个概念,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关注修辞在表达思想、说服他人方面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修辞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修辞学,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西方文学史上人道主义作家的著名代表,戏剧《欧那尼》(1830),标志了浪漫主义对于古典主义的胜利,浪漫主义并始进人高潮。
19c文学,如●浪漫主义最早在德国产生 ○1798年,施菜格尔兄弟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阐述浪漫主义主张。
古代印度文学分期
1. 吠陀时期 (前20c-前5c)
《吠陀本集》
吠陀意为“知识”、“智慧”
名词解释: 《吠陀本集》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收录上古巫术、宗教、礼仪、风俗、哲学等方面文献。成书时间约2000BC-500BC,其中《梨俱吠陀》是最具文学价值的,是吠陀文献的核心,“梨俱”意为诗节,收诗1028首,四分之一以上为颂神诗,也有反映劳动人员生活的诗歌,包含许多神话传说,诗句优美,注重艺术性。
吠陀文献
以四大本集为中心,加上注释和阐释吠陀的《梵语》(15部)《森林书》(8)《奥义书》(200),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吠陀文献”。其中包括一整套宗教哲学思想体系,雅利安人借此建立起自己的宗教
种姓制度 由《摩奴法典》正式确立
婆罗门(祭司贵族) 刹帝利(军事贵族) 吠舍(平民劳动者) 首陀罗(破产农民、奴隶) 达利特(贱民,不可接触者)
古代的最为严苛的封建等级制度
婆罗门教 “三神一体”
创造神—梵天 保护神—毗湿奴 破坏神—湿婆
2. 史诗时期 (前5c-公元4c)
两大史诗
《摩诃婆罗多》 历史传说 大史诗
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作者:毗耶婆(广博仙人)
地位:
“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 印度教把四吠陀当作宗教神圣经典,《摩诃婆罗多》又被认为是阐明印度教全部实质的“第五吠陀”仅次于吠陀的圣典 习惯上被视为“历史”或“历史传说”,被称为“大史诗”。
中心故事:
纵火阴谋 五子同妻 赌博骗局 俱卢大战 尾声
婆罗多后裔俱卢族 ( 难敌 ) 与般度族 ( 坚战 、 怖军 、 阿周那 ) 之间的战争 ; [ 黑公主 、 黑天 ( 毗湿奴 ) 、 毗湿摩 ]
插话:
有 200 个左右,主要出现在《初篇》《森林篇》大量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世界公认的最好的插话是《那罗传》和《沙维德利传》都出自《森林篇》 这是坚战兄弟流放森林的时候林中仙人为安慰他们而讲述的两个故事 。
《 那罗传 》国王那罗和美丽坚贞的妻子达摩衍蒂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
《 莎维德丽传 》 是莎维德丽与死神周旋救回丈夫萨蒂梵性命的故事 。
《薄伽梵歌》 宗教哲学诗
《摩诃婆罗多》的核心之核心
长期以来,成为印度教的神圣经典,对印度的社会政治,道德和宗教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 关于政治,法治,哲学,宗教,风俗,天文,地理,道德等非文学内容的诗体著述
关于政治 、 法制 、 哲学 、 宗教风俗 、 天文地理 、 道德规范等非文学内容的诗体著述 : 最重要的 《 薄伽梵歌 》 出现在第六篇即史诗的核心 《 毗湿摩篇 》 中 。
艺术特色
1.叙事方法采用故事中套故事的框架结构,穿插有大量插话和插叙 2.内容繁杂,篇幅庞大,完全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典 3.人物众多,主要人物都有鲜明个性,互不雷同
《罗摩衍那》 “最初的诗”
作者:跋弥(蚁垤仙人)
地位:
印度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流传甚广,深得人民的喜爱,正如诗中所说“只要在这大地上,青山常在水长流,《罗摩衍那》这传奇,流传人间永不休”
中心故事
基本结构: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共七篇 (一)童年篇(罗摩出世,成年后娶妻悉多); (二)阿逾陀篇(宫廷阴谋,罗摩被流放); (三)森林篇(林中生活,悉多被十首魔王罗波那劫走) (四)猴国篇(罗摩找到流亡的猴王须羯哩婆,帮助猴王重登王位,猴王召集猴子寻找悉多); (五)美妙篇(哈奴曼跳到楞伽岛,替罗摩夫妇交换信物); (六)战斗篇(罗摩杀死罗波那,悉多投火自明。罗摩一行乘飞车回国,罗摩登基); (七)后篇(补叙罗波那、哈奴曼的事迹,悉多入地,罗摩归天)。
悉多,罗摩文学形象
罗摩
一个理想的君主形象和封建道德的典范 他忠诚恭顺愿担当苦难,也不让父亲的意愿落空 他仁慈宽厚,坚决维护各族的平等友爱 作为理想君主的代表,他的行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作为一个统治者,其历史局限性造就的矛盾性格依然得到了表现—罗摩功于心计,等级意识和男权观念严重 矛盾性 等级意识、男权思想
悉多
一个贤淑忠贞的女性典范 她美丽智慧,深明大义,富有独立的人格魅力 她对爱情忠贞不渝,性格刚柔并济 在他的身上,不但显示了印度妇女的美丽与哀愁,更体现了女性在古代印度社会中不平等的地位和角色特征
艺术特色
1.情节比较紧凑集中 2.人物性格丰满 3.全书注重风景描写,而且能够做到情景交融,多通过人物的眼睛展示 4.语言生动流畅,已出现讲究辞藻的倾向,比喻丰富多彩 5.为此后的各种叙事性文学的主题和内容提供了范例:政治,爱情,战斗,风景四元素
文学影响
蕴含印度的思想认知,价值观念,审美意识 印度人文学创作取之不竭的重要源泉 对其民众产生的影响力,世所罕见
《往世书文学》
稍晚于两大史诗出现了古代传说,以《往世书》著称于世,主要以诗体写就,夹杂散文体。传说的作者也是广博仙人。流传至今有《薄伽梵往世书》等18部往世书,描绘世界创造、诸神谱系、帝王世系、英雄传说。
寓言故事《五卷书》
—故事套故事的框架结构 —对后世东西文学都有深远影响
3. 古典时期(公元4c-12c)
悉多 ①悉多是一个贤淑忠贞的女性典范,她美丽、智慧,深明大义。富有独立的人格魅力。 她"不要王位和王国,不要天堂的欢乐",甘愿同罗摩在荒林中共度时光,每当罗摩动摇和软弱的时候,悉多总是为他鼓起坚持下去的勇气。她对爱情忠贞不渝,在被暴虐好色的妖魔罗波那劫走、囚禁时,仍对罗摩一往情深。她面对金银财宝和王后宝座的引诱毫不动心,并严厉斥责十首魔王,警告他不准碰自己一下。正像她掷地有声地吟唱的那样:"除非月亮的光离开月亮,我才离开丈夫。” ②她刚柔并济,坚定忠贞,刚烈,有情有义,隐忍坚贞。 在十首魔王被消灭、悉多和罗摩终于重新团聚后,为了消除丈夫对自己贞洁受损的怀疑,她义无反顾地跳进熊熊烈火,以证明自己的清白无瑕。当反复无常的罗摩再次被谣言所惑,将已有孕在身的悉多遗弃在恒河边的森林中后,她默默地在静修林里度过了十几年孤寂的岁月。最终,面对罗摩的无情无义,她不惜纵身投人大地母亲的怀抱。在对待爱情上,与软弱无信的罗摩相比,刚柔相济的悉多进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总之,那么悉多身上不但显示了印度妇女的美丽与哀愁,更体现了女性在古代印度社会中不平等的地位和角色特征。
罗摩 史诗中的罗摩是一个理想的君主形象和封建道德的典范,具有很强的矛盾性。 ①他勇敢无畏,不畏艰险,忠诚忠顺,仁慈宽厚,是正义和善良的化身。 面对种种艰难险阻,他勇敢无畏,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面对年迈的父王,他孝敬恭顺,宁愿担当苦难也决不让父亲的意愿落空。面对臣民百姓,他仁慈宽厚,坚决维护各族的平等与友爱。史诗称罗摩为"理想的人"。在史诗的叙述中,他所具有的这些高贵的品质,既体现了古代印度文化的传统,又顺应了印度社会由奴隶制进人封建制过程中的时代要求。作为理想君主的代表,罗摩的行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在他的身上,寄予了百姓对国家统一、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 ②他工于心计,等级意识和男权观念严重。 尽管史诗赋予了罗摩多方面的美德,作为一个统治者,其历史局限性所造就的矛盾性格依然得到了表现,这些消极性格在他残杀低等种姓百姓和冷酷无情地抛弃妻子的行为中有着鲜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