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思维导图,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5-22 19:23:46 江西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与民族交融
三国与西晋
三国
魏
定都洛阳
220年到266年
蜀
定都成都
221年到263年
吴
定都建业
228年到280年
西晋
建立与统一
背景
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
建立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定都洛阳
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灭亡
原因
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
内迁少数民族受西晋压迫,民族矛盾尖锐
西晋统治集团腐败
背景
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宗室诸王对中央权力的争夺
灭亡
316年,西晋被匈奴灭亡
影响
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东晋与南朝
东晋
建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
士族崛起
时间
三国、西晋以来
概况
士大夫家族把持官位,享受政治 、经济特权,士族阶层形成
影响
逃到南方的几家高门士族先后把持朝政
南朝
宋、齐、梁、陈
南方开发
背景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流亡南下,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
表现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 增加,产量提高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行业有明显进步
影响
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
北方的民族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采用中原的国号、年号,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前秦统一北方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北朝
北魏统一北方
鲜卑拓跋族建立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
从平城迁都洛阳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统一说汉语
该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族与 汉族士族通婚
北方政权更替
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 被北齐、北周取代
北周灭北齐,隋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朝兴亡
581年到618年
定都长安
开通大运河
灭亡原因:1、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 穷奢极欲,三次大规模征伐高丽 2、生产遭到破坏,民不聊生,引起农民大规模起义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618年到907年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突厥
东突厥
唐军击败并俘虏东突厥 可汗,东突厥灭亡
西突厥
唐军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吐蕃
文成公主入藏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 和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
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 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
黄巢起义
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剧 。 黄巢领导农民起义
五代十国
阶段特征
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虽然政权分立,但是统一是一个必然趋势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前期:重视家世、道德、才能
后期:变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科举制
隋炀帝时期,始创进士科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武则天开创武举和殿试
作用:使出生低下的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加强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
三省
中书
草拟召令
门下
审核召令
尚书
负责执行
特点
三省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三省长官共议国事
影响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备是 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完善的标志
赋税制度
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租庸调
积极影响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两税法
目的
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影响
简化收税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生控制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道、佛、儒的发展
道教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儒学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 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 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的观点
目的:巩固 儒学主流思想
佛教
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钱财。劳动力 不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
北魏、北周及唐朝统治者几度灭佛 佛文化遭受损失
目的:增加劳动力 和财政收入
文学艺术
书法
王羲之(书圣)
博采众长
兰亭集序
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
气势雄浑的颜体
柳公权
骨力遒劲的柳体
绘画
顾恺之
以形写神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吴道子(画圣)
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
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
三大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科技发展
数学
祖冲之 计算出圆周率
农业
贾思勰 《齐民要术》
中国现存最早的 一部完整农书
地理
裴秀 《禹贡地域图》
建筑
李春 主持修建了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最 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
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天文
僧一行 测算出子午线长度
医学
孙思邈 千金方
唐高宗编修《唐本草》
世界上最早由 国家颁布的药典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与民族交融
三国与西晋
三国
魏
定都洛阳
220年到266年
蜀
定都成都
221年到263年
吴
定都建业
228年到280年
西晋
建立与统一
背景
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
建立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定都洛阳
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灭亡
原因
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
内迁少数民族受西晋压迫,民族矛盾尖锐
西晋统治集团腐败
背景
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宗室诸王对中央权力的争夺
灭亡
316年,西晋被匈奴灭亡
影响
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东晋与南朝
东晋
建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
士族崛起
时间
三国、西晋以来
概况
士大夫家族把持官位,享受政治 、经济特权,士族阶层形成
影响
逃到南方的几家高门士族先后把持朝政
南朝
宋、齐、梁、陈
南方开发
背景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流亡南下,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
表现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 增加,产量提高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行业有明显进步
影响
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
北方的民族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采用中原的国号、年号,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前秦统一北方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北朝
北魏统一北方
鲜卑拓跋族建立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
从平城迁都洛阳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统一说汉语
该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族与 汉族士族通婚
北方政权更替
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 被北齐、北周取代
北周灭北齐,隋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朝兴亡
581年到618年
定都长安
开通大运河
灭亡原因:1、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 穷奢极欲,三次大规模征伐高丽 2、生产遭到破坏,民不聊生,引起农民大规模起义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618年到907年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突厥
东突厥
唐军击败并俘虏东突厥 可汗,东突厥灭亡
西突厥
唐军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吐蕃
文成公主入藏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 和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
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 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
黄巢起义
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剧 。 黄巢领导农民起义
五代十国
阶段特征
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虽然政权分立,但是统一是一个必然趋势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前期:重视家世、道德、才能
后期:变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科举制
隋炀帝时期,始创进士科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武则天开创武举和殿试
作用:使出生低下的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加强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
三省
中书
草拟召令
门下
审核召令
尚书
负责执行
特点
三省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三省长官共议国事
影响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备是 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完善的标志
赋税制度
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租庸调
积极影响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两税法
目的
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影响
简化收税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生控制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道、佛、儒的发展
道教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儒学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 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 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的观点
目的:巩固 儒学主流思想
佛教
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钱财。劳动力 不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
北魏、北周及唐朝统治者几度灭佛 佛文化遭受损失
目的:增加劳动力 和财政收入
文学艺术
书法
王羲之(书圣)
博采众长
兰亭集序
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
气势雄浑的颜体
柳公权
骨力遒劲的柳体
绘画
顾恺之
以形写神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吴道子(画圣)
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
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
三大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科技发展
数学
祖冲之 计算出圆周率
农业
贾思勰 《齐民要术》
中国现存最早的 一部完整农书
地理
裴秀 《禹贡地域图》
建筑
李春 主持修建了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最 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
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天文
僧一行 测算出子午线长度
医学
孙思邈 千金方
唐高宗编修《唐本草》
世界上最早由 国家颁布的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