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前六章思维导图,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延续(广义),即经验的传递与更新。
编辑于2023-05-30 17:58:58 福建省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一章·教育是生活的必需品
“生活”与“经验”
什么是”生活“
纯粹生理层面的生理存活状态(狭义)
依靠生物自我更新进行延续
“生活“的更新依靠”经验“的更新
“经验”
生活包括个体的经验,也包括种族的经验(广义)
习惯
制度
信仰
个人成败
工作与休闲
什么是“经验”
“经验”如何延续
经验的延续依靠社会群体的不断更新完成
“教育”
“经验”是“生活”的具体内容
教育
什么是教育
社会生活的延续(广义),即经验的传递与更新
教育的重要性
幼弱成员不知晓社会生活所必须的语言,信念与价值准则
群体中的年长个体会死亡,而群体中幼弱成员才是群体的未来,要维持社会群体继续存在,需要教育来传递经验
随着社会发展成年人和幼弱者的能力相差越来越大,只能依靠教育来传授成年人的经验
社会通过传递和传承而存在
传递年长者做事思考的模式
传递理想、信念与价值准则
第二章·教育是社会的职能
教育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一个抚养、培育和教养的过程
从字源学上说,教育是引导或教养过程的结果,那么教育是影响、塑造和管教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社会通过各种形式,有的是无心的,有的是有意的,把年幼的、好似异己的人,改变成为自己的同盟者,以及可以托付群体资源和理想的成员。
教育应当做到的是使个人的经验素质,最终转化和融入社会群体的各种兴趣,目的和观念当中
社会环境
当一个人的活动和别人的活动联系起来,他就有了一个社会环境
行为习惯受到环境的影响
人是通过创造一定的环境来达到“影响”这一目的
通过特定的环境,引起某种动作,最终形成习惯,这种习惯和原来的环境刺激同样起作用
社会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外在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影响内在心智和情绪以及情感的改变。
训练
外在行为习惯的改变
类似于训练与动物
教导
内在心智以及情感的改变
从事共同的一项活动,和其他伙伴有共同的想法和情感
社会环境既不直接,给人灌输某些观念和愿望,也不只是教会了一些纯粹的肌肉动作习惯,而是让学生自发的参与到几个学习活动中来
社会环境的教育性
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和情感倾向
环境的无意识影响
语言习惯
举止仪态
鉴赏力和审美观
第六章·保守的教育和进步的教育
教育即塑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影响
教育是复演和追溯
生物复演和文化复演
复演理论的缺陷与可取之处
杜威关于过去和现在的看法
教育即改造
教育即经验改造
经验改造的社会意义
经验改造的社会性
第三章·教育即指导
教育的一般功能
指导:在合作中通过帮助受指导人发展自然能力受,指导者的行为倾向是依赖某种连贯的过程而被引导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
起到了从旁辅助的作用,也有可能起到主要的地位
指导既是及时的又是连续的
纯粹的外部指导是不可能的,环境顶多只能提供次级以唤起反应
“一切指导是再指导”——指导是基于被指导的人所具有的本能和习惯进行指导
控制:被控制的人承受外来力量并碰到的一些阻力
其真正的意思是指通过强行的方式和态度来引导行为,既包括在别人的引导下进行调整,也包括自己个人努力所做的调整
一切指导或控制都是活动的向导,目的是达到自己的目标,是协助某个习惯,完全发挥它本来应发挥的作用
基于别人的习惯来进行控制,往往是缺乏远见的,这种控制会在短期内起到效果,却会使后续的行为失去控制。
疏导:在合作中通过帮助受指导人发展自然能力
环境的教育作用
环境会给予个体刺激
每一个刺激都指导个体活动方向,不止引起个体的活动,而且指导活动的目标
除少数本能反应以外,儿童所受的各种刺激,在开始时都不一定能引起特定的反应,而且有可能引发大量多余的反应
如果一个人不配合,那么就不能产生活动,即使一个人能够配合,其产生的反应,却不一定具备连贯性
一切指导或控制(即教育)都是活动的向导,目的是达到活动的目标,是协助某个习惯完全发挥,它本来就该发挥的作用
社会指导
利用社会环境,通过在环境中与人的共同活动,对人的行为进行直接的影响,称为社会指导
当成人发现自己受到抵制或者别人在做,其不希望他们做的事情的时候,其就会产生指导别人的意图
身体上的强行控制
道德上的控制
有意识的控制行为的机会,应该仅限于基于本能或冲动的行为,而完成这些行为的人,无法预见这些行为的结果。
事物的意义
一件东西之所以有意义,能使人认识它,是因为这件东西所具有的能被人使用的特性。
有意义的活动是指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反应,而不是对生理上进行刺激做出反应。
如果事物对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有意义、有意识、有目的的
如果事物对我们而言没有意义,那我们的动作就是盲目的,无意识的,没有理智的
教导和教养
既“盲目的指导”的反面
能使人明白自己所做行为会带来的后果
使被教养的对象对同一事物与行为“意义”拥有相同的理解。
盲目的指导
如果是纯粹盲目的反应,那它的指导作用也是盲目的
在指导过程中人可能得到训练,但是没有受到教育。
人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做出一次又一次的反应,可以形成某种固定的行为习惯
除非我们认识这些习惯的作用,并且知道这些习惯所蕴含的意义,否则我们就只算是在重复机械性的进行一些动作
模仿
人因自己的行为和别人一致而感到心理上的满足,被称为模仿
模仿表面的行为
模仿一个可以达成目的的方法
模仿一词只能用来说明动作,不足以说明他们行动的意图和目的。
教育的应用
人的社会活动限制他们所有看到和感兴趣的事物,所以他们的智力发展受有限的社会活动刺激所制约
有意识的教育是一种特别选择的环境
只要工具在人类行为中被使用了,就为教育提供了环境和条件,就能知道智力和道德情境的形成
第四章·教育即生长
生长的条件
首要条件:不成熟的状态,即发展的能力
依赖性:通过相互依赖以达到目标的状态
可塑性:能适应各种活动的能力,是获得习惯或发展一定倾向的能力
习惯
习惯是成长的表现
习惯是利用自然环境已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
两种理解:
适应:以一种主动的行为
人与环境相互影响改变
习以为常:一种被动的行为
人们先通过接触和使用一种事物,才会“习惯”于这些事物
对于已经“习惯”的环境,人们不会尝试去改变
是不能改变环境的人对环境所做出的适应
发展概念的教育意义
发展的定义
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成长,就是生活。
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不断转化的过程。
三种发展的错误观点
把未成熟状态置顶看作缺乏发展。
把发展看作对固定环境的静止适应
习惯的僵硬性
第五章·预备、展开和形式训练。
人受了教育以后就会有能力再接受更进一步的教育
驳斥了三种观点
教育即做好准备:认为教育是为某种将来的事物做的准备
这种观点缺乏动力
这种观点会助长犹豫不决和拖延的习性
这种观点用,对将来的期望和要求来规范孩子,而不是以个人确切能力在教导下的表现为准
这种观点会使人极大程度的求助与利用外来动机
教育即展开:认为教育是把人的内在展示出来
忽视了个人的意象,和现在的环境相互影响
认为人的内在本身就蕴含某种整体,生长的重要性只是暂时的,生长本身并不是目的
需要找到一种东西来替代人所未能展现出来的东西
教育即功能训练:认为教育是反复训练人心灵所固有的一些能力
忽视了教材的重要性
把一些假定的能力彼此分离,把这些能力和主体隔离开
过分强调训练狭隘和特殊的技能,而牺牲了主动性和创造性
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一章·教育是生活的必需品
“生活”与“经验”
什么是”生活“
纯粹生理层面的生理存活状态(狭义)
依靠生物自我更新进行延续
“生活“的更新依靠”经验“的更新
“经验”
生活包括个体的经验,也包括种族的经验(广义)
习惯
制度
信仰
个人成败
工作与休闲
什么是“经验”
“经验”如何延续
经验的延续依靠社会群体的不断更新完成
“教育”
“经验”是“生活”的具体内容
教育
什么是教育
社会生活的延续(广义),即经验的传递与更新
教育的重要性
幼弱成员不知晓社会生活所必须的语言,信念与价值准则
群体中的年长个体会死亡,而群体中幼弱成员才是群体的未来,要维持社会群体继续存在,需要教育来传递经验
随着社会发展成年人和幼弱者的能力相差越来越大,只能依靠教育来传授成年人的经验
社会通过传递和传承而存在
传递年长者做事思考的模式
传递理想、信念与价值准则
第二章·教育是社会的职能
教育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一个抚养、培育和教养的过程
从字源学上说,教育是引导或教养过程的结果,那么教育是影响、塑造和管教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社会通过各种形式,有的是无心的,有的是有意的,把年幼的、好似异己的人,改变成为自己的同盟者,以及可以托付群体资源和理想的成员。
教育应当做到的是使个人的经验素质,最终转化和融入社会群体的各种兴趣,目的和观念当中
社会环境
当一个人的活动和别人的活动联系起来,他就有了一个社会环境
行为习惯受到环境的影响
人是通过创造一定的环境来达到“影响”这一目的
通过特定的环境,引起某种动作,最终形成习惯,这种习惯和原来的环境刺激同样起作用
社会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外在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影响内在心智和情绪以及情感的改变。
训练
外在行为习惯的改变
类似于训练与动物
教导
内在心智以及情感的改变
从事共同的一项活动,和其他伙伴有共同的想法和情感
社会环境既不直接,给人灌输某些观念和愿望,也不只是教会了一些纯粹的肌肉动作习惯,而是让学生自发的参与到几个学习活动中来
社会环境的教育性
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和情感倾向
环境的无意识影响
语言习惯
举止仪态
鉴赏力和审美观
第六章·保守的教育和进步的教育
教育即塑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影响
教育是复演和追溯
生物复演和文化复演
复演理论的缺陷与可取之处
杜威关于过去和现在的看法
教育即改造
教育即经验改造
经验改造的社会意义
经验改造的社会性
第三章·教育即指导
教育的一般功能
指导:在合作中通过帮助受指导人发展自然能力受,指导者的行为倾向是依赖某种连贯的过程而被引导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
起到了从旁辅助的作用,也有可能起到主要的地位
指导既是及时的又是连续的
纯粹的外部指导是不可能的,环境顶多只能提供次级以唤起反应
“一切指导是再指导”——指导是基于被指导的人所具有的本能和习惯进行指导
控制:被控制的人承受外来力量并碰到的一些阻力
其真正的意思是指通过强行的方式和态度来引导行为,既包括在别人的引导下进行调整,也包括自己个人努力所做的调整
一切指导或控制都是活动的向导,目的是达到自己的目标,是协助某个习惯,完全发挥它本来应发挥的作用
基于别人的习惯来进行控制,往往是缺乏远见的,这种控制会在短期内起到效果,却会使后续的行为失去控制。
疏导:在合作中通过帮助受指导人发展自然能力
环境的教育作用
环境会给予个体刺激
每一个刺激都指导个体活动方向,不止引起个体的活动,而且指导活动的目标
除少数本能反应以外,儿童所受的各种刺激,在开始时都不一定能引起特定的反应,而且有可能引发大量多余的反应
如果一个人不配合,那么就不能产生活动,即使一个人能够配合,其产生的反应,却不一定具备连贯性
一切指导或控制(即教育)都是活动的向导,目的是达到活动的目标,是协助某个习惯完全发挥,它本来就该发挥的作用
社会指导
利用社会环境,通过在环境中与人的共同活动,对人的行为进行直接的影响,称为社会指导
当成人发现自己受到抵制或者别人在做,其不希望他们做的事情的时候,其就会产生指导别人的意图
身体上的强行控制
道德上的控制
有意识的控制行为的机会,应该仅限于基于本能或冲动的行为,而完成这些行为的人,无法预见这些行为的结果。
事物的意义
一件东西之所以有意义,能使人认识它,是因为这件东西所具有的能被人使用的特性。
有意义的活动是指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反应,而不是对生理上进行刺激做出反应。
如果事物对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有意义、有意识、有目的的
如果事物对我们而言没有意义,那我们的动作就是盲目的,无意识的,没有理智的
教导和教养
既“盲目的指导”的反面
能使人明白自己所做行为会带来的后果
使被教养的对象对同一事物与行为“意义”拥有相同的理解。
盲目的指导
如果是纯粹盲目的反应,那它的指导作用也是盲目的
在指导过程中人可能得到训练,但是没有受到教育。
人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做出一次又一次的反应,可以形成某种固定的行为习惯
除非我们认识这些习惯的作用,并且知道这些习惯所蕴含的意义,否则我们就只算是在重复机械性的进行一些动作
模仿
人因自己的行为和别人一致而感到心理上的满足,被称为模仿
模仿表面的行为
模仿一个可以达成目的的方法
模仿一词只能用来说明动作,不足以说明他们行动的意图和目的。
教育的应用
人的社会活动限制他们所有看到和感兴趣的事物,所以他们的智力发展受有限的社会活动刺激所制约
有意识的教育是一种特别选择的环境
只要工具在人类行为中被使用了,就为教育提供了环境和条件,就能知道智力和道德情境的形成
第四章·教育即生长
生长的条件
首要条件:不成熟的状态,即发展的能力
依赖性:通过相互依赖以达到目标的状态
可塑性:能适应各种活动的能力,是获得习惯或发展一定倾向的能力
习惯
习惯是成长的表现
习惯是利用自然环境已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
两种理解:
适应:以一种主动的行为
人与环境相互影响改变
习以为常:一种被动的行为
人们先通过接触和使用一种事物,才会“习惯”于这些事物
对于已经“习惯”的环境,人们不会尝试去改变
是不能改变环境的人对环境所做出的适应
发展概念的教育意义
发展的定义
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成长,就是生活。
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不断转化的过程。
三种发展的错误观点
把未成熟状态置顶看作缺乏发展。
把发展看作对固定环境的静止适应
习惯的僵硬性
第五章·预备、展开和形式训练。
人受了教育以后就会有能力再接受更进一步的教育
驳斥了三种观点
教育即做好准备:认为教育是为某种将来的事物做的准备
这种观点缺乏动力
这种观点会助长犹豫不决和拖延的习性
这种观点用,对将来的期望和要求来规范孩子,而不是以个人确切能力在教导下的表现为准
这种观点会使人极大程度的求助与利用外来动机
教育即展开:认为教育是把人的内在展示出来
忽视了个人的意象,和现在的环境相互影响
认为人的内在本身就蕴含某种整体,生长的重要性只是暂时的,生长本身并不是目的
需要找到一种东西来替代人所未能展现出来的东西
教育即功能训练:认为教育是反复训练人心灵所固有的一些能力
忽视了教材的重要性
把一些假定的能力彼此分离,把这些能力和主体隔离开
过分强调训练狭隘和特殊的技能,而牺牲了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