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农业
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赋役制度的演变、土地兼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曹刿论战思维导图
中国农业
主要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变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土地公有制
原始社会土地归公社所有,集体耕种
井田制
实质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时间
出现于商,鼎盛于西周
特点
受封者和工作者只有使用权,没有 所有权(不能买卖或转让,要交贡赋)。
实际上被贵族控制
开始瓦解:春秋时期
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 直接原因:各国税制的改革 其他原因:荒地被大量开垦,兼并战争频繁
表现
公田被抛荒,私田变私有。
彻底废除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
形式
君主私有,政府掌握
地主私有
公田转化 土地买卖 巧取豪夺 军功赏赐
自耕农私有,国家分配
同时并存 此消彼长
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 土地兼并
根本: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的存在
宋朝以后政府不抑制土地兼并
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传统观念影响 土地保值增值,商业资本购买地产
影响
政治
使农民失去土地,社会矛盾激化
使国家税收减少,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经济
导致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对地主来说,封建地租重,更乐意买田置地。
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和再生产 推动租赁关系的发展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过程
西周
贡赋
春秋后期
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
秦朝
按人丁收税,征发徭役兵役。
汉朝
编户齐民制度,按资产多少对国家 承担徭役兵役田租赋税四项负担。
北魏
租调制
隋唐
租庸调制
按人丁收税,纳捐代役
唐中后期两税法,由人丁税转为财产税
背景
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 社会贫富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积极作用
与唐前期的赋议制度相比,简化了税制, 扩大了税源;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 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相 对公平。
造成的变化
两税法实施,从以自耕农和人丁为主要收税对象, 以征收实物为主到以土地为主要收税对象,以征收 货币为主
土地兼并日趋难以抑制,小农破产 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 生产区域性特征显著,商品经济发展 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北宋中期
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明中后期
一条鞭法,折银纳税
清朝
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统治需要调整生产关系 土地兼并,农民的反抗斗争(4点)
承认土地私有,巩固和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
调整生产关系,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扩大税源,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劳动者有较大的人生自由, 促进工商业受工业发展。有 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加重人民负担,是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的土地经营方式
自耕农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是封建土地主要经营方式
租佃关系
概念
地主出租土地按契约 收取地租的经营方式
生产力发展(根因) 商品经济发展 人口增加 土地兼并
产生于战国
扩大于汉代
到宋代仅次于 自耕农形式
宋代租佃关系特征
契约形式
佃农有了迁移到自由,社会 身份和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提高
产品地租取代劳役地主成为 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
明清时期成为主流
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 系减弱,获得了更多自由
佃农自主权提高 有利于农业发展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田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