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个人学习经验,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整本书的思维导图及知识点,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6-01 19:32:22逻辑与思维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把握辩证分合
辩证思维
含义: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实质: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特征:
整体性
动态性
方式:
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
作用
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
分析:
含义
方法
优点:
其优点是精确
缺点:
难免产生片面认识
综合:
含义、方法、特点
关系: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
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体现
理解质、量互变
质
含义、作用
量
含义、作用
量变与质变
地位:
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含义:
量变即量的变化,质变即质的变化
关系:
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作用:
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要求、关系、意义
把握适度原则
适度的含义
掌握适度原则
不同量变、质变对人影响不同, 决定人们对其持有不同态度
推动认识发展
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
简单肯定(否定)的危害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体会认识发展历程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
创新思维
含义:破除诚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 明
条件:
要以实践为基础
离不开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
运用多种思维
特征:
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多向性
步骤具有跨越性
结果具有独特性
表现:
思路新
方法新
结果新
要求:
经得起实践的反复验证
联想思维
含义
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进行联结与思考
特点
跨越的联结性
非逻辑制约的畅享性
水平
人人都有联想思维,但其水平和能力并不相同
方法
迁移、想象
作用
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基础
事物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发散思维
含义
技法
检核表发
信息交合法
头脑风暴法
作用:
核心作用……
聚合思维
含义、特征、方法
逆向思维
(正向、逆向思维 孰优孰劣要根据实 际情况、实际效果 而定)
含义:
反向法
反向求索
方法
正逆互补
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
含义:
运用合理的腿离合线好像,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
特征:
探索性
预测性
不确定性
品质:
善于反思、勇于质疑
(超前意识的基本品质)
条件:
没有反思、不敢质疑,就不会有超前意识、超前思维
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
推理和想象
调查研究
意识: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走进思维世界
思维的作用:
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
思维的含义
广义的思维
与意识同义
狭义的思维
与理性认识同义
是认识的最高阶段,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反应
思维的方式
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思维的差异
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
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差异
思维的特征
思维具有共性
间接性(强调判断)
不能对事物A直接感知 通过B对A进行认识
概括性(强调总结)
舍去表面等不重要的 抓住内在、共同、本质的属性
具体解析
(1)思维具有间接性。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通过事物的观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2)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能够从 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类 事物的共同本质。
(3)思维具有能动性。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4)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能动性(强调加工)
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思维与实践
主观性事物产生于、 反作用于实践
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目的
思维的形态
发散思维
向不同方向扩散
聚合思维
向同一方向收敛
综合思维
从整体认识对象
分析思维
分别的认识对象
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基本单元:概念
形象思维基本单元:感性形象
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思维
把握逻辑要义
逻辑的用法
逻辑学:
广义的逻辑学、狭义的逻辑学
作用:
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
逻辑的含义
(1).现代汉语中的逻辑。(2).规律(3).逻辑规律与规则。(4)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5)逻辑学
基本要求: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同一律——确定性
有条件的;不否认发展; 混淆概念、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矛盾律——一致性
以真推假—两真必有一假;自相矛盾“两个都肯定” 条件性(不能同真);
辩证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
排中律——明确性
以假推真—两假必有一真;不能同假“两个都否定”;模棱两可、骑墙居中“两不可”
领会科学思维
条件:
科学思维两个基本条件
内容真实、形式正确
含义:
特征:
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结果的预见性、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意义:
思维素养意义
思想政治意义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概念的概述
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
含义:
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外延
含义:
具有概念所反映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
关系:
相容关系
所指范围具有相同部分
全同关系
外延完全相同
属种关系、种属关系
包含于被包含
交叉关系
部分外延相同
不相容关系
所指范围不具有相同部分
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
外延不相容
矛盾关系
一个属概念包含(等于)两个全异关系 概念的外延之后
反对关系
两个全异关系概念外延之和小于一个属概念外延
方法:
划分
划分≠分解 分解:把整体分为部分
子项外延之后必须等于母项
同一次划分,同一个标准
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内涵
含义:
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方法:
定义
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客观事物 的本质属性
构成:被定义项、定义项、定义连项
基本形式:文学—(被定义项) 就是—(定义联项) {以语言文字…反映…—(种差) 的 艺术—(属概念)}(定义项)
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必须全同
逻辑错误:“定义过宽”“定义过窄”
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
逻辑错误:“同语反复”“循环定义”
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式
逻辑错误:“否定定义”
定义不能用比喻
逻辑错误:“比喻定义”
正确运用判断
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 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
含义
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特征
断定有对错、真假之分
有真假之分
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
类型
简单判断
性质判断
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单称判断
肯定判断
全称肯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否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基本结构:量项+主项+联项+谓项
关系判断
断定事物之间的关系
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反过来一定不对)—非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a→b→c
跳过b也对
复合判断
联结词+支判断
联言判断
关键词:“并且”“既…又…”“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至少包括两个联言支
支判断都为真则真(全真则真一假为假)
选言判断(可能存在的情况)
联结项一般不可省略
相容选言(一真即真,全假则假)
关键词:“或者…或者…”
不相容选言(有且只有一真为真其他均为假)
关键词:“要么…要么…”
假言判断(套件判断)
某几种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判断 关键词:“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p→q)—有前必有后,无前未必无后
前真后假为假,其他均为真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p←q)—无前必无后,有前未必有后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p←→q)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同真同假皆真
判断来源于社会实践
真判断
符合实际
假判断
不符合实际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推理
含义、构成
演绎推理
前提判断真实,结构正确
归纳推理
个别到一般
类比推理
一般到个别
演绎推理
含义:
前提蕴含结论的必然推理
条件:
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判断
推理结构正确
实质
意义
保持思维的严密性
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性质推理
换质位推理
三段论推理
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联言推理
选言推理
假言推理
归纳推理
含义:
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
类型:
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
方法和要求
类比推理
含义
依据
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类型、要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