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动画
中国动画的思维导图,介绍了 中国动画发展概况、中国动画学派、台湾与香港动画发展概况,一起来看。
编辑于2023-06-04 15:33:13 湖北省第三章 中国动画
中国动画发展概况
一、萌芽时期:1922—1945
(一)万氏兄弟的动画制作 中国动画的开山人物是万氏四兄弟。万氏兄弟生于江苏南京,兄弟共四人——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和万涤寰。万氏兄弟后来到上海从事美术工作。
二)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1940年,万籁鸣、万古蟾应上海新华联合影片厂邀请,成立卡通部并创作出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他们先后组织了70位艺术家参加绘画,绘制了近20 000张画稿,用时一年半,拍成毛片18 000余尺,剪辑后成片8 000多尺,可放映1小时20分钟。最终放映的影片片长80分钟,于1941年完成并发行。
二、探索时期:1946-195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万氏兄弟的创作更多受美国的影响,新中国初期的动画作品,带有更多的苏联动画的痕迹。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新中国动画电影事业蓬勃发展,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家、美术家、文学家投入到创作中来。人员的增加与素质的提高,带来了创作的长足发展。同时,通过制片实践又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艺术家、技术人才,为新中国动画电影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初步繁荣时期:1957—1966
1950年到1957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从事动画创作的专业人员,已从建组时的十几人,发展到240多人。1957年4月1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其宗旨为:“明确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但在题材和形式上也考虑到成人的欣赏趣味,力求做到老少咸宜”。这为中国的动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四、停滞时期:1966—1976
1966年到1976年,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十年浩劫中,中国动画的发展几乎停滞,中国动画的前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一时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共摄制动画片17部。这一时期的动画片都以描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革命战争,描写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思想斗争以及歌颂工农兵为主要内容,如1973年的《小号手》《小八路》和《东海小哨兵》等。
五、复苏与成熟时期:1976—1989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动画于1977年开始恢复了创作生产。20世纪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中国的动画事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全国各地陆续建起了多家动画拍摄基地,动画创作走向全面繁荣。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84年的8年时间里,我国共摄制了100多部动画影片,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
六、转型、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一)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动画
1.动画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2.上海美术电影厂改革探索
3.动画创作
(二)中国动画事业发展的新世纪:21世纪
1. 政策积极引导动漫产业发展
2.电视动画的发展
3.动画电影的发展
中国动画学派
一、民族性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
1.名著改编题材
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如山似海,其中的故事都可以作为动画剧本创作的源泉,为我国动画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民间故事传说与童话类
民间故事和传说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3.成语与寓言故事类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成语和寓言故事相当丰富,1956年制作的《骄傲的将军》便是根据成语“临阵磨枪”而来,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将短短的4个字改写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4.少数民族及其他题材
动画工作者们也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题材进行挖掘。 另外还有一些幽默、讽刺、戏曲改编、相声改编、纪录片等题材的作品。
(二)对民族绘画形式的追求、探索、借鉴
中国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民间艺术,诸多优美的艺术形式为中国美术片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沃土,为中国动画“民族化”提供了纷繁多样的美术风格,对民族艺术形式的挖掘和利用体现在动画创作中的方方面面。就“中国动画学派”来看,即便同是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用的是齐白石的画意,《牧笛》取的是李可染的笔法,而《雁阵》掇的是贾又福的墨趣。捃摭各殊,造境相异。
(三)中国风格的叙事方式
动画电影是绘画与电影结合的艺术。我国动画电影整体上美术思维大大胜过动画电影思维,注重把绘画语言作为动画表现的主体,电影语言退居其次,将动画艺术变成绘画艺术的“动画化”。
二、多样化
(一)水墨动画
中国水墨画艺术经过千年历史的锤炼,风格独树一帜,善于用“写意”和“神似”等手法体现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民族风格。水墨动画片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表现艺术。
(二)剪纸动画
我国剪纸动画片是借鉴民间剪纸和皮影戏的艺术表现特点发展起来的动画电影片种。剪纸片是万古蟾带领胡进庆、刘凤展、陈正鸿等人,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创造出来的,1957年他们推出了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
(三)折纸动画
折纸动画是动画电影的一个片种。它的制作方式是:用硬纸片折叠、粘贴,制成各种立体人物和立体背景,拍摄时将动作分解为若干循序渐进的不同姿态,通过逐格拍摄的方法摄制。动作的操纵与木偶相似:将纸片折成所需的形象,然后串上细银丝或细铅丝作为活动关节来操纵。与剪纸动画相同,折纸动画的最大优点是造价低廉,但与剪纸动画不同的是,剪纸片仅能表现二维空间状态,而折纸片具有三维空间的表现能力,可以创造立体感知。
(四)木偶动画
1.杖头木偶
2.布袋木偶
3.提线木偶
三、风格的形成
(一)程式化
程式化的表演是中国戏曲艺术遵循的一贯规则与标准,中国戏曲程式化表演的妙处就在于其严格的程式化规律下的艺术自由。动画的程式化表演源于戏曲表演艺术的规范,是对其表演形态及表演观念的借鉴。戏曲表演程式是在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下形成的,这样的艺术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国动画最独特的标志,就是受绘画和戏曲影响而形成的程式化风格。
(二)意象化
许多优秀动画创作者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抒情写意”的美学思想,充分展示了他们对美的认识,以及他们特有的审美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化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教化性
强调思想性,重视以健康的内容引导观众,是中国动画片继承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结果。“寓教于乐”是中国动画很鲜明的一个特征。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结合,是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家们的艺术追求。
台湾与香港动画发展概况
一、台湾动画发展概况
(一)萌芽时期
1955年,桂治宏兄弟组建的桂氏兄弟卡通研究小组制作了10分钟黑白卡通短片《武松打虎》;1961年,卜立辉神父成立光启社,开始在台湾发展媒体产业,从美国购买旧的动画器材(摄影台),可以说是台湾动画的正式开端;1967年,动画家赵泽修成立泽修美术制作所,接受委托制作卡通短片及商业广告片,并培训出台湾第一批动画人才,先后完成了《上学去的小山胞》《石头伯的信》《悬崖勒马》与《龟兔赛跑》等文宣短片。
(二)开发加工时期
1971年,邓有力成立了“中华卡通”,1972年,“中华卡通”推出16厘米的黑白卡通片《新西游记》,由于资金不足,采用以广告颜料调上胶水的方法来绘制,当时只花了50 000元台币的成本。1973年在“中国电视公司”的协助下筹得了制作经费,完成由“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委制的社教影片《国民生活须知》。
(三)转型时期
1993年,“中华卡通”参与了两岸合制动画影片计划。此次由“中华历史动画促进会”与大陆宋庆龄基金会合作筹制的系列动画历史故事《中华五千年》,台湾负责企划与筹措资金,大陆方面则提供脚本与制作人力,并分别开发国际与大陆市场。
二、香港动画发展概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外来动画来相助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视电影齐发力
1990—2010:略有星光的香港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