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唐诗五首
八上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具体从字词解释、赏析、文化常识、主旨、例题、内容概括、作者作品方面解析诗词,可供参考。
编辑于2023-06-04 15:51:36 上海唐诗五首
字词解释
野望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黄鹤楼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使至塞上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钱塘湖春行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赏析
野望
首联写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徘徊的场景,揭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景做铺垫。“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点题,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徙倚”即徘徊,写出了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融情于景。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描写了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动态画面。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鲜活了起来。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起构成一幅山间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尾联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暗含一种避世归隐的心态。“无相识”表现了诗人的孤苦无依;“采薇”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为友,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黄鹤楼
首联: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给人以黄鹤楼是仙人留下的之感。叙事,怀古伤今,诗人巧用典故,运用美丽传说让黄鹤楼充满神秘的色彩,“空”有“只,只有”的意思,强调空间上的虚无,表达了“昔人“已离去,人去楼空,只剩下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 ,“空”写出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孤寂情怀,这就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颔联: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颔联紧承首联,议论,抚今追昔,虚中有实,借传说写出了“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景,抒发了“岁月易逝”,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令人顿生惆怅之情。“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强调时间上的邈远,重在抒情,自己漂泊在外,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浓浓的乡愁。
使至塞上
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描绘塞外景色,以征蓬归雁作比,侧重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征蓬”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这里以征蓬喻万里行程;写归雁 ,是说南雁北飞回归故地,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比喻通俗自然。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颈联: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描绘出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一个“大”字形容。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 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这两句形象地状写了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激赏。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几处早鸢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这是早春季节。"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和兴奋。 此联着意描绘莺燕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使人们 加感到生命的美子。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但可预见即将盛放,会使人眼花缭乱;芳草才生,尚未长高。"围是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包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 到"白沙堤"。
文化常识
意象:客观现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
送别诗常见意象:柳树,流水,船只,月亮,夕阳(日暮),酒,长亭,杨花,浮云,杜鹃,芳草
意境
送别诗常见意境:悲凉凄清
主旨
野望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
本诗抒写了登临黄鹤楼时所见的景物,通过凭吊古迹,感慨岁月易逝,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渡荆门送别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起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阴,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例题
野望
写自然景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孤独抑郁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放牧打猎的人回家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黄鹤楼
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这是只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
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赏析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使至塞上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描绘了塞外景色,以征蓬喻万里行程: 以归雁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侧重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另一 方面诗人将古诗中多用于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的飞蓬进行自比,蕴 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正是暗写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朝气蓬勃的形象写照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江水有人的情感,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到楚地,越来越感觉情味无,仍怜二字包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意象作用
钱塘湖春行
表现早春
初平几处早莺新燕 乱花渐欲浅草
内容概括
野望
举目四望,孤寂无依
树林金色,山峦余晖
牧人驱犊,猎马带禽
远景--近景动态--静态苦闷彷徨
苦闷怅惘,知音难觅
黄鹤楼
首联: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颔联:承--感慨岁月易逝
颈联:转--描写登楼所见
尾联:合--抒发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
叙事-出使边塞
抒情-内心抑郁
绘景-塞外风光
叙事-留下回味
渡荆门送别
首联:叙事
颔联:借景抒情
颈联:借景抒情
尾联:直接抒情
起承转合
钱塘湖春行
春
水平,云低
早莺,新燕
乱花,浅草
行
孤山寺北
贾公亭西
湖东白沙堤
作者作品
野望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黄鹤楼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
崔颢,唐代诗人
使至塞上
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
塞上,边境地区,北方长城内外
渡荆门送别
荆门,即荆门山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及杭州西湖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