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题为《白杨礼赞》,表面上是一曲白杨树的颂歌,其实还是一曲(北方农民、哨兵、抗日军民精神和意志、广大抗日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的颂歌
象征体现
本文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表达思想的象征物。它既是黄土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又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通过联想,由对白杨树的品格的赞美,过渡到对人的礼赞上来。这里,白杨树是人格化了的树,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作者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不是贬低了白杨树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作者说它不是“好女子”是为了突出白杨树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的伟丈夫形象,如同第2段用“单调”字眼一般,作者在此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突出白杨树“伟丈夫”的品质。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第7段,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说一说你的理解。
不矛盾。“普通”即“平凡”,“不平凡”即“伟大”,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包含着新方法,即平凡当中蕴含着伟大,说“普通”,是因为白杨树在西北高原极常见,也极易生长,说“不平凡”,是因为白杨树独特的外形,特别是内在的品格和精神风貌,也就是作者赋予它的正直、质朴、坚强不屈等。作者用这看似矛盾的表述,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2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
这一段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雄壮”“伟大”,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同时又用“单调”与第3段中白杨树“傲然地耸立”相对照,两相对比又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此外,作者在此处用“单调”这个字眼,看似是贬低环境,实则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做准备,这是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因此不能删掉。
为什么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哨兵呢?他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白杨树与北方的农民、哨兵的共同点:
他们都坚强不屈(当时正值抗日时期,北方是主要的抗日根据地,农民们面对敌人迎难上,毫不畏惧);
两者的生存环境都十分恶劣;
两者都一样的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