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故文选一00532秦汉部分
故文选一00532秦汉必背题导图,分为秦汉散文、《史记》、《汉书》、两汉诗歌,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编辑于2023-06-06 11:22:33秦汉部分
秦汉散文
秦·李斯《谏逐客书》
[单选]李斯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秦朝唯一留有著作的文学家,《谏逐客书》是其代表作,此外还有《论督责书》、《自罪书》以及多篇刻文传世。
[单选]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古代一篇优秀的公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简答]《谏逐客书》的论证特点。 本文在论说时,一是用浓墨铺陈,列举事例,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由于事例充实,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二是在论证上正反并举,反复对比,层层深化。 如第一段四君用客(实笔)与“却客不内”(虚笔)的对比,第一段四君用客与第二段秦王轻客的对比,第二段中重物与轻人的对比,都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
西汉·贾谊《过秦论》(上)
[单选、多选]贾谊著有《新书》十卷,其中名篇如政论文《过秦论》,辞赋如《吊屈原赋》《鹏鸟赋》等。
[单选]《过秦论》总结出秦亡的教训:“仁义不雄,而攻守之势异也”。
[简答、论述]《过秦论》的排比,对偶手法。 本文气势充沛,一气呵成。从语言的角度看,气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文也不例外。如第二段中从“于是六国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额起,贯穿下面三句,罗列了大量人名,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业”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就是对偶句式。也有播比兼对偶的句式,如开头说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字内,囊括四海之意,并春八荒之心”就是。作者借鉴赋的手法。行文极尽夸张和渲染,造成一种语言上的生动气势。
[简答]《过秦论》通篇运用对比的特点。 全篇采用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史记》
作者:司马迁;地位: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史家绝唱,无韵之《离骚》”。
五种体例
本纪
《项羽本纪(节选)》
《项羽本纪》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的一生。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计谋的匹夫。所向无敌与性格暴戾,英勇善战与不善权变,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作者将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简答]《项羽本纪》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物命运与性格特征的特点 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物命运与性格特征,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点。作者卖点描写了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东城决战等事件和场景,借此展示了项明的一生钜鹿之战着重表现了项羽叱咤风云、所向无敌的勇武性格;鸿门宴着重刻画项明的赛斯少谋和妇人之仁:垓下之围先以舒缓的笔调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表现出项羽英雄末路的悲情;再通过东城决战展示其虽有豪霸之气但徒逞四夫之勇的性格特征。
[简答]《项羽本纪》在刻两人物性格方面运用的艺术手法。 本文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的是正面描写其语言和行动,而在写钜鹿大战、东城决战时又注意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赤泉侯人马辟易,间接表现其威震战场的勇武。此外,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都把项羽写得活灵活现,形神兼备。作者还采用以次人物与之对照的写法,如鸿门宴中刘邦、范增、樊哙、张良等人的种种表现,都有利于突出项羽的形象。
世家
列传
《李将军列传》(节选)
[多选]《李将军列传》刻画了一位骁勇善战、机智果敢的热血将领形象。李广武艺超群,谋略精当,机智果敢;又身先士卒·治军简易对士兵关爱有加;功勋卓著却始终不遇。
[简答]《李将军列传》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首先是整体以时间为序,叙事详略得当,如对李广与匈奴三人战的经过以大篇幅进行逼真的描写,刻画出李广勇猛无畏的形象。其次是善于抓住李广最突出的特点,多维度地刻画其形象,使形象立体化。如写李广的平日生活起居和性格爱好,“讷口少言””为人长,猿臂”等特点,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尤其是对李广的善射,作者更是不厌其详地精心描写,以展示其名将风采。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突出李广性格才能过人之处如以匈奴射雕者与李广对比,突出其高强武艺;以程不识严谨刻板的带兵风格与李广对比,突出其简易的带兵风格;以李蔡的仕途平坦来对比李广的官场遭遇等。
表
书
《报任安书》
[单选]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书信,也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文中说自己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未竟的事业。
「简答、论述《报任安书》的艺术特点。 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叙事十分简括,都为议论作铺垫,而议论之中,感情自现,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量的铺排,增强了感情抒发的磅确气势。如叙述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竞连用了八个“其次”,层层深人,一气贯下,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典故的运用,援古证今,明理达情,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第七段用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自杀的典故,愤激地控诉了封建专制下的酷吏政治。第九段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了自己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 此外,本文修辞手法的多样,丰富了感情表达的内涵。如对比、对偶与排比互相结合比喻、引用、夸张、讳饰等修辞手法穿插运用,都真切地表达出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
人物刻画
《汉书》
《苏武传》(节选)
[单选]班固还是东汉著名赋家,有代表作《两都赋》。
[单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单选]《苏武传》通过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突出地再现了苏武作为汉使被扣匈奴后19年间始终不为威服、不被利诱、艰苦卓绝、视死如归的感人事迹。
[简答]《苏武传》中苏武的形象。 本文生动刻画了一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首先,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其次,通过两次劝降,突出了苏武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先是由卫律出面劝降,不成后再由李陵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苏武不为所动,乃至以死相拒。再次,通过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了苏武坚知不拔、历久不磨的爱国意志,坚强个性、民族气节、爱国意志三个方面,是构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
[简答、论述]《苏武传》的艺术特点。 首先是剪裁得法,本文详叙苏武出使甸奴被扣留的曲折经历。而略叙回国以后的事迹;详写匈奴方面劝降、通降和苏武的拒降,写苏武在何奴娶胡妇牛子的事情,这都有于突出其爱国主义精神。其次是对比鲜明,一是苏武与张胜对比,衬托苏武的深明大义富于骨气,及临事不惧、对国家高度负责;二是与卫律对比,以卫律的卖国求荣突出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是与陵对比,李陵计较个人恩怨,苏武则一心一意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李陵自己前后的言行也构成了对比。这些对比都有利于表现苏武的高风亮节。
两汉诗歌
乐府诗
汉乐府
[单选、多选]根据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的分类,汉乐府诗多保存于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其基本艺术特色是擅长叙事,多采用杂言和五言。语言比较口语化,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十五从军征》
「单选]《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兵役制度的民歌,反映了百姓在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这是一首叙事诗。一开头就直人主题,统摄全篇,从“十五”到“八十”,写出从军时间之长。下面省略了这位老兵六1五年间从军生涯的种种情事,截他从近乡到归家这个片新,“道逢”四句借与乡邻的问答,勾勒出家做人亡的人间悲剧,“免从狗窦入”及以下七句具体真切地展示了老兵归家以后惨不忍睹的生活场景。最后两句以老兵孑然一身的形象收结-余味无穷。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
[简答]《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的主旨。 这首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社会宗法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
[简答]《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的悲剧性。 从兰芝和焦仲卿两人的角度看,这首先是性格的悲剧。兰芝外柔内刚,面对独断专行的婆婆和性行暴戾的哥哥绝不屈服;焦仲卿性格懦弱无能,属服于母亲的威逼,他不可能主动争取幸福婚姻。从焦母和刘兄两人的角度看,这也是社会悲剧。焦母用高压政策对待儿媳,刘兄用威逼手段胁迫妹妹,实质是封建家长制私封建礼教让他们充当了刽子手。
[简答、论述《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中的人物形象。 这首诗的主要人物是刘兰芝。她坚强、持重、自尊,所以自请遣归;她不卑不亢,有教养,辞別时还牵挂婆婆和小姑;她勤劳能干,多才多艺;她外柔内刚,自有主意,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她对仲卿温柔体贴,深情专一;她果新忠贞,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维护自己人格尊严,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焦仲卿也是诗中主要人物之一,他忠于爱情却不敢直接抗争,懦弱拘谨、消极反抗,忍辱负重;善良孝顺,但为了爱情最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诗中的其他人物,焦母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是一个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典型;刘兰芝的哥哥则专横跋扈、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典型的市侩形象。
[简答、论述]《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的结构方式。 这首诗叙事来用双线交告推进的方式。结构缜密紧凌。第一条线索围绕刘、焦两家的家庭矛盾冲突展开,仲卿求母,兰芝辞婆,兰芝拒婚:仲卿别母,这些冲突实际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第二条线索是围绕兰芝与仲卿之间的爱情铺展。仲卿求母失败后,与兰芝的临别,反映了两人浓厚深切的恋情;兰芝辞别婆婆后,与仲卿的话别,抒写了他们真挚坚定的感情;兰芝拒婚后,与仲卿的话别,刻画了他们生死相依的爱情。这两条线索交替发展,完成了故事的叙述及人物命运的展开。
[简答]《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以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此诗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站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同样,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的性格特征。即使次要人物如媒人、府君的简短对话,也各白符合其人物的身份、特点。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单选]《古诗十九首》最早收录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作者多属中下层文人士子,被刘勰评为“五言之冠冕”,是文人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
《行行重行行》
[单选]《行行重行行》表现思妇怀念远行丈夫的情感。其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运用比兴手法,表面上喻远行君子,同时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
《迢迢牵牛星》
[单选]《迢迢牵牛星》借用神话传说,表面上字字在叙写天上织女的思念之情,实际句句在抒发人间思妇的离愁别恨,表达了东汉时期动荡社会中游子和思妇的现实痛苦。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