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儿童心理学思维导图
学前儿童心理学思维导图,如记忆的环节:识记-保持-恢复(再认:识记过的食物重新出现 再现:(回忆)识记过的事物并没有再次出现)。
编辑于2023-06-06 21:27:28 黑龙江省学前儿童心理学
第四章
记忆的概述及发展
概述
概念: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记忆的环节:识记-保持-恢复(再认:识记过的食物重新出现 再现:(回忆)识记过的事物并没有再次出现)
记忆的发生(补充)
指标
习惯化
刺激物的出现-注意反复出现-注意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条件反射
对条件刺激物做出条件性反应,表明再认的存在
重学记忆
学习知识技能后随时间记忆逝,二次学习时所用时间,次数较第一次减少
时间
自然条件反射
日常生活中,时间为10天左右,第一条件反射的标志-婴儿对喂奶姿势的再认
人工条件反射
实验中,专门刺激最初的人工条件反射的建立,早于自然条件反射
类型
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
瞬时记忆
(保持时间)1秒左右,(记忆容量)较大,(填码形式)物理特性,影响因素(注意和模式识别)
短时记忆
小于1分钟,7+2个组块,听觉视觉,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
长时记忆
大于1分钟,无限,语义编码,加工深度,意识状态
情景记忆
对某个事件的记忆(爱一个人,择一城终老)
语义记忆
对一般知识和规律记忆(知识,规律)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的内容不同
陈述性记忆
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即事实类信息(游泳理论)
程序性记忆
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如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游泳技能)
意识参与程度及能否用言语表达
外显记忆
是指个体能意识到自己记住某些信息,且能够说出来的记忆(回顾知识点)
内隐记忆
是指个体能意识到自己记住某些信息,切说不出来的记忆(会游泳的人一到水中本能的就知道如何以游)
根据对记忆材料的理解
机械记忆
是指记忆材料的不理解,依靠反反复复述的方式进行的记忆(死记硬背)
意义记忆
记忆是指在对学习材料进行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理解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分类
运动记忆
(动作记忆,最早出现) -运动状态运动技能(技能)
情绪记忆
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形象记忆
事物的具体形象(苹果的样子)
语词记忆
语言材料(正方形的面积)
发展的趋势
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幼年健忘‘’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
记忆提取的方式的发展
先出现在再认后出现再现(回忆),再认(回忆)落后于再认
记忆的容量的增加
记忆范围扩大
记忆内容的变化
运动-情绪-形象-瞬间记忆
记忆的品质(补充)单选,判断
记忆的敏捷性
记得快
记忆的持久性
记得久
记忆的准确性
记得对
记忆的准备性
提取快
发展的特点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记忆方式)
无意记忆占优势
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3岁前基本只有无意记忆,整个幼儿期,无意记忆的效果都优于有意记忆
无意记忆效果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无意记忆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
有意记忆逐渐发展有意记忆的发展,是幼儿记忆发展中最重要的‘’质的飞跃‘’
儿童的有意记忆是在成人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
有意记忆的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的·活动动机
幼儿有意再现的样子先于有意记忆
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记忆方式)
机械记忆用的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学前儿童的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
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记忆内容)
学前儿童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整个幼儿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
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记忆策略)
幼儿记忆的特点:记得快,忘得快
学前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
视觉复述策略-反复看
特征定位策略-贴标签
复述策略-不断重复
组织性策略-分类
提取策略-对线索的利用
学前儿童记忆能力的培养
激发兴趣与主动性
丰富生活经验
培养有意记忆
教授记忆策略
第五章
想象发生的年龄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
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各年龄阶段幼儿想象的特点
第六章
思维的概述与发展
思维的概述
思维的概念及特点
概括性
间接性
思维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2岁左右
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思维方式的变化
思维工具的变化
思维活动的内化
思维内容的变化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16岁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直觉行动思维不断发展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具体性
形象性
派生特点
抽象性逻辑性思维开始萌芽
学前儿童的特点与活动的组织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形式的发展
学前儿童概念的掌握
掌握概念的一般特点
掌握概念的类型和特点
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关系的理解
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语词的理解
从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从情绪性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从不理解的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关发展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的概述
概念: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重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特点:具有两极化
成分
主观体验
外部表现(面部表情,肢体表情,言语表情)
生理唤醒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从发展的早晚看:情绪(新生儿)遭遇情感(三岁左右)
从产生的基础看:情绪(人和动物兼有)情感(人类特有)
从特征表现看:情绪具有外显性,情境性,冲动性和短暂性。情感:内隐性,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联系
情绪与情感是时刻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情绪的深化)
分类·
情绪
基本:快乐 愤怒 恐惧 悲哀
状态:心境 激情 应激
情感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对幼儿行为的动机,认知发展,个性发展的作用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的分化:新生儿:哭/安静/四肢舞动(原始的,基础的情绪反应)
社会性微笑(2-3个月)的产生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性标志 陌生人焦虑(7-8个月)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的一般趋势
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情绪情感的丰富与深刻化
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
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
培养
创设情感的社会化
提供良好的情绪示范化
通过游戏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
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高级情感
引导幼儿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
学前儿童消极情绪的排除
正确对待幼儿的消极情绪
不要给幼儿造成过重的压力
帮助幼儿控制情绪
转移法
冷却法
消退法
教会幼儿调节自己的情绪的表现
发思法
自我说服法
想象法
第七章
言语/语言的概念
语言
是人交流与思维的一种工具(名词)
符号系统:社会现象
言语
是指人利用言语交流的过程(动词)
心理现象
分类
外部言语(与别人交流)
口头:发声器官 对话:独白
书面:借助文字,写信/朗诵/默读
出声的自言自语
游戏言语:完整,连贯
问题言语:零散,不连贯,表露出困难疑惑
内部言语(用于思考):说给自己听,不出声,内隐言语
语言与言语的关系
皮亚杰的分类
自我中心的语言:说给自己听‘我向’
社会性语言:说给别人听‘他问’
言语的发展趋势(先听后说)
1.语言自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
2.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言语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口诀:语知解在前,语正达在后
言语的发展阶段
前言语阶段(0-1岁)
言语发生的准备
前言语阶段的三个阶段(言语发音的准备)
1.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
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言语阶段(1-3岁)先学前期
标志:说出最初的词与掌握其意义
不完整句阶段
单词句阶段(1-1.5岁)
单音重叠
一词多义
以词代句
双词语阶段(1.5岁-2岁)电报句
完整句阶段(2岁以后)
完整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
词汇量增加
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岁-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