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思想建设
高一至高三中国思想建设系统思维导图,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编辑于2023-06-10 08:51:46 广东中国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浮动主题
坚持思想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修一)
基础-----科学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课)
背景:
资本主义社会出现
社会演变
形态变化: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变化规律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历史条件
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
事实基础
三大工人运动
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
三个揭示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剩余价值学说
三个揭示
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成立标志----《共产党宣言》(1848.2)
发展:一国到多国
尝试
1871巴黎公社
理论
1917十月革命
一国到多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
现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二课)
近代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胜利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理论指导:1917十月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进入中国
政党:1921中国共产党
成立意义:
1.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2.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3.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结果------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现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二课)
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站起来)
一化三改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必然性:
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的开始了对他们的初步社会主义改造, 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子主题
标志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党的贡献
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建设
八大召开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三课)
改革开放(富起来)
进程:
1978年12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马克思主义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84年党的12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特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 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 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意义
四个面貌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大铺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永无止境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目的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先例。
新阶段(强起来)
标志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14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
1993年召开的党的14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完善和发展(第三课)
马列毛邓三代表,科学发展新时代。 邓揭示本质代表来深化,科学发展探发展,新时代坚持新时代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四课)
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中国梦
本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如何实现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只要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勇敢于有梦,勇于追梦亲缘梦,就会汇聚起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息息相通。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中国,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中国
中国政治道路
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第一单元)
原因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原因
中国国情:双半社会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形成:十月革命传入
肩负起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先进性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立场
人民立场
执政理念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思想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健康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始终走在时代先列
坚持思想
马列毛邓三代表,科学发展新时代
邓揭本质代表来发展,科学发展探发展,新时代坚持新时代
大踏步赶上时代法宝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桥梁作用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指共产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共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
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成就
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站起来---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意义
结束了双半社会, 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为社会主主义制度确立创造了条件。
巩固政权期(1949-1976)
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一化三改
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进而为我国逐渐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基制度基础。
富起来---进入改革开放
目的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先例。
进程
1978年12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马克思主义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84年党的12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特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 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 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意义
四个面貌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大铺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永无止境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强起来--进入新时代,进入新征程
标志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14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
1993年召开的党的14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一、社会号召力,从而确保党拥抱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坚持党的政治领导
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原则方面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党的政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
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最重要的是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开启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坚持党的思想领导
党的思想领导就是党在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主要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革命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党的思想领导,就是要统一思想,集中智慧,凝聚力量,最重要的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者,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党的组织领导
党的组织领导,就是党,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工作方面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广大党员组织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和主张而奋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党的组织领导,就是要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得到贯彻执行,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重创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新时代坚持和家强党的全面领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背景
在新形势下,党面临多种考验,面临多种威胁,所以必须进行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纯洁性的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基本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潜力人民中心、用户忠于、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具体要求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影响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从严。坚持党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个方针和要求,关系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前提
民主执政---本质
依法执政---基本途径
国体与政体
国体
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共同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
要求
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社会主义民主形式,实现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根本意义
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庄严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属性。
体现了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
形式:选举民主,协商民主
坚持人民民主执政
本质:人民当家做主
地位: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加入宪法。
国家职能
对内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国家发展。
对外:对外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中国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浮动主题
坚持思想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修一)
基础-----科学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课)
背景:
资本主义社会出现
社会演变
形态变化: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变化规律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历史条件
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
事实基础
三大工人运动
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
三个揭示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剩余价值学说
三个揭示
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成立标志----《共产党宣言》(1848.2)
发展:一国到多国
尝试
1871巴黎公社
理论
1917十月革命
一国到多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
现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二课)
近代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胜利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理论指导:1917十月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进入中国
政党:1921中国共产党
成立意义:
1.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2.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3.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结果------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现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二课)
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站起来)
一化三改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必然性:
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的开始了对他们的初步社会主义改造, 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子主题
标志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党的贡献
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建设
八大召开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三课)
改革开放(富起来)
进程:
1978年12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马克思主义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84年党的12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特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 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 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意义
四个面貌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大铺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永无止境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目的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先例。
新阶段(强起来)
标志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14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
1993年召开的党的14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完善和发展(第三课)
马列毛邓三代表,科学发展新时代。 邓揭示本质代表来深化,科学发展探发展,新时代坚持新时代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四课)
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中国梦
本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如何实现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只要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勇敢于有梦,勇于追梦亲缘梦,就会汇聚起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息息相通。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中国,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中国
中国政治道路
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第一单元)
原因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原因
中国国情:双半社会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形成:十月革命传入
肩负起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先进性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立场
人民立场
执政理念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思想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健康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始终走在时代先列
坚持思想
马列毛邓三代表,科学发展新时代
邓揭本质代表来发展,科学发展探发展,新时代坚持新时代
大踏步赶上时代法宝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桥梁作用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指共产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共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
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成就
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站起来---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意义
结束了双半社会, 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为社会主主义制度确立创造了条件。
巩固政权期(1949-1976)
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一化三改
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进而为我国逐渐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基制度基础。
富起来---进入改革开放
目的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先例。
进程
1978年12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马克思主义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84年党的12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特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 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 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意义
四个面貌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大铺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永无止境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强起来--进入新时代,进入新征程
标志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14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
1993年召开的党的14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一、社会号召力,从而确保党拥抱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坚持党的政治领导
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原则方面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党的政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
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最重要的是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开启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坚持党的思想领导
党的思想领导就是党在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主要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革命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党的思想领导,就是要统一思想,集中智慧,凝聚力量,最重要的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者,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党的组织领导
党的组织领导,就是党,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工作方面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广大党员组织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和主张而奋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党的组织领导,就是要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得到贯彻执行,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重创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新时代坚持和家强党的全面领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背景
在新形势下,党面临多种考验,面临多种威胁,所以必须进行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纯洁性的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基本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潜力人民中心、用户忠于、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具体要求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影响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从严。坚持党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个方针和要求,关系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前提
民主执政---本质
依法执政---基本途径
国体与政体
国体
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共同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
要求
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社会主义民主形式,实现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根本意义
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庄严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属性。
体现了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
形式:选举民主,协商民主
坚持人民民主执政
本质:人民当家做主
地位: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加入宪法。
国家职能
对内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国家发展。
对外:对外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