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科技
本图适用于事业编、三支一扶等考试,包括高新技术、我国的航天成就、生活与科学。
编辑于2023-06-12 15:03:48科技
高新技术
新能源技术
能源的分类
按照生产
一次能源
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未经加工转换,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
二次能源
经过加工或转换得到,汽油、柴油、沼气、电能
按照使用类型
常规能源
石油、煤、天然气
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核能、海洋能
按照能否再生利用
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
新能源技术
核能
核裂变(主要原料:铀)
应用
核能发电
需要大量水冷却
原子弹
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核聚变
应用
太阳内部
氢弹
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核衰变
太阳能
三种利用形式及例子
光热转换(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
光电转化换(太阳能电池)
光化学转换(光合作用)
海洋能
五种能量形式:潮汐能(最成熟)、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最具潜力)、海水盐度差能
生物质能
本质是太阳能
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气态燃料
可燃冰
主要成分:甲烷
优势:能量高,储量大,污染小(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
主要分布:陆地永久冻土、海洋深处沉积物
氢能
优点:有能量,密度大,零污染,零碳排
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
原料的主要来源:煤制氢
生物工程
遗传工程(基因工程)
D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
结构:双螺旋
发现人:沃森、克里克
是绝大多数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
应用
转基因食品、抗虫棉
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建立标志)
细胞工程
试管婴儿
有性繁殖
克隆
无性繁殖
供细胞核个体决定
微生物工程(发酵工程)
发酵食品:馒头、酒、醋、酱油、红茶
酶工程
酶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加酶洗衣粉用温水洗涤去污好
信息技术
大数据
4V标准:规模大、数据信息多样、价值密度低、速度快
应用:数据分析
人类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
物联网
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核心为互联网
应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二维码、条形码、射频识别(REID)
5G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特点: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低功耗
人工智能AI
阿尔法狗、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助手、自主写作)、自动驾驶、机器人
虚拟现实VR
特点:完全虚拟
区分AR(增强现实)
特点:部分真实、部分虚拟
区块链
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
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
石墨烯
碳原子构成的新型材料,被形象地称为“黑金”“新材料之王”
超导材料
绝对零度:-273.15℃
特性:完全导电、完全抗磁性(迈斯纳效应)
高温超导:-70℃,高温超导的领军人物:赵忠贤院士
我国航天成就
科技题如果不按照时政考察,一般不在具体日期挖坑,对应年份目的即可。
载人航天
神舟五号
2003年,我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
我国“飞天第一人”是杨利伟
神舟六号
2005年。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
实现我国第一次的太空漫步
我国首位太空漫步的宇航员是翟志刚
神舟八号
无人
神舟九号
实现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我国首位进入太空中的女性宇航员是刘洋
神舟十号
2013年我国首次太空授课
我国首位进行太空授课的女宇航员是王亚平
神舟十一号
2016年,为长期驻留空间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景海鹏是我国首位三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分别乘坐神舟七号,神舟九号,神舟十一号(单数)
空间站阶段四次载人飞船任务
神州十二号
2021年,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在轨3个月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杨洪波
聂海胜是我国第二位三次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分别乘坐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二号(双数)
神舟十三号
2021年,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是我国首位完成太空行走的女性航天员。
在轨6个月
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神舟十四号
2022年,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航天员:陈东,刘洋,蔡旭哲。
我国首位在轨200天的航天员——陈东
神舟十五号
2022年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
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
“天宫”空间站
核心舱——天和
空间站的主控舱段,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的主要场所。
实验舱I——问天
我国空间站首个实验舱
实验舱II——梦天
最重的航天载荷
载人飞船
神州系列,搭载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
运货飞船
天舟系列,携带航天员消耗品、舱外航天服、平台物资,与天和核心舱交汇对接
空间站建造历程三步走
关键技术验证阶段
检验空间站技术是否过硬。从长征五号b发射成功,到神舟十三号结束。
在轨建造阶段
从天舟四号开始到神舟十五号成功发射结束
在轨运营阶段
运营空间站,空间站设计寿命是十年。
我国重要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时间是1970年4月24日
为了纪念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将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风云系列
气象卫星
北斗系列
我国卫星导航系统,是全球第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美国GPS
俄罗斯的格洛纳斯
欧洲的伽利略
中国的北斗
悟空号
探测暗物质
墨子号
世界首个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慧眼号
观测宇宙空间中的X射线
羲和号
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巨芒号
我国首个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
重要探测器
嫦娥三号
2013年,搭载“玉兔号”月球车,我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
嫦娥四号
2018年,搭载“玉兔二号”月球车,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嫦娥五号
2020年,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绕、落、回”三步走最后一步—“回”
天问一号
2020年,迈出我国火星探测第一步,其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号”
生活与科学
物理常识
声学
产生:振动
传播: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340m/s)
特性
音调:频率决定
单位:赫兹
超声波
声呐、B超
次声波
自然灾害
响度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
作用
传播信息,传播能量
光学
沿直线传播
同种均匀介质当中
影子、日食、月食
真空光速:3*10^8m/s
光的反射
平面镜:镜子、潜望镜、倒影
球面镜
凹面镜:太阳灶
凸面镜:汽车后视镜、街角反光镜
光的折射
现象
海参蜃楼、星星眨眼睛、鱼比真实位置置潜、潭清疑水浅
透镜
凹透镜:放大镜、显微镜、老花镜
凹透镜:近视镜
物态变化
熔化与凝固
融化(吸热)
冰变水
凝固(放热)
水变冰
汽化与液化
汽化(吸热)
水变成水蒸气,湿衣服晒干
液化(放热)
冒白气,露水和雾。
升华与凝华
升华(吸热)
樟脑丸变小,结冰的衣服变干
凝华(放热)
冰花,霜,雾凇
化学常识
生活中的化学
温室效应
原因:二氧化碳、甲烷
水体富营养化
原因
水中氮、磷等含量升高
赤潮(海水)、水华(淡水)
硬水
钙镁离子过多
去除水垢——醋酸
降低洗涤效果
甲烷CH4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天然气、可燃冰、沼气的主要成分均是甲烷
乙醇
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
医用酒精75%
甲醛
无色,有刺激气味,有强还原作用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室内污染第一杀手”
福尔马林(35%~40%水溶液)
生物常识
蛋白质
基本单位:氨基酸
主要功能:构成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运输功能、调节功能等
糖类
功能:供能
分类
单糖—葡萄糖等
二糖—蔗糖、麦芽糖等
多糖—淀粉、纤维素等
核酸
基本单位—核苷酸
分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
结构:双螺旋
发现者:沃森、克里克
核糖核酸RNA
维生素
维生素A
夜盲症
维生素B1
脚气病
维生素C
坏血病
维生素D
佝偻病、骨质疏松
维生素K
不正常凝血
生活常识
身体伤害应急处理
运动扭伤
轻度足踝扭伤,应先冷敷患处,24小时后改为热敷,用绷带缠住足踝,把脚垫高,即可减轻症状
蚊虫叮咬
在叮咬处抹小苏打水或肥皂水
开水烫伤
迅速离开致伤源,及早实行冷疗,严重时及时到医院就诊
不可使用紫药水或红药水涂抹伤口
不要自行挑破水泡
呼吸道吸入异物
海姆立克急救法
火灾自救
不要贪恋财务
遇到火灾时不可乘坐电梯
千万不要盲目跳楼
穿过浓烟逃生时,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受到火势威胁时,立即披上浸湿的衣物等向安全出口冲出去
若逃生路线被大火封锁,要立即退回室房间,打开手电筒、挥舞衣服、呼叫等方式向窗外发送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地震自救
如在家中,可在较坚实的家具下,或躲在跨度小、刚度强的小开间的室内躲避,如厨房、卫生间等
不能使用电梯,尤其不能跳楼
地震后应迅速撤离户外,撤离时要注意保护好头部,可用枕头等软物将头部护住
注意关闭煤气,切断电源
科技
高新技术
新能源技术
能源的分类
按照生产
一次能源
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未经加工转换,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
二次能源
经过加工或转换得到,汽油、柴油、沼气、电能
按照使用类型
常规能源
石油、煤、天然气
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核能、海洋能
按照能否再生利用
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
新能源技术
核能
核裂变(主要原料:铀)
应用
核能发电
需要大量水冷却
原子弹
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核聚变
应用
太阳内部
氢弹
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核衰变
太阳能
三种利用形式及例子
光热转换(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
光电转化换(太阳能电池)
光化学转换(光合作用)
海洋能
五种能量形式:潮汐能(最成熟)、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最具潜力)、海水盐度差能
生物质能
本质是太阳能
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气态燃料
可燃冰
主要成分:甲烷
优势:能量高,储量大,污染小(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
主要分布:陆地永久冻土、海洋深处沉积物
氢能
优点:有能量,密度大,零污染,零碳排
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
原料的主要来源:煤制氢
生物工程
遗传工程(基因工程)
D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
结构:双螺旋
发现人:沃森、克里克
是绝大多数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
应用
转基因食品、抗虫棉
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建立标志)
细胞工程
试管婴儿
有性繁殖
克隆
无性繁殖
供细胞核个体决定
微生物工程(发酵工程)
发酵食品:馒头、酒、醋、酱油、红茶
酶工程
酶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加酶洗衣粉用温水洗涤去污好
信息技术
大数据
4V标准:规模大、数据信息多样、价值密度低、速度快
应用:数据分析
人类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
物联网
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核心为互联网
应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二维码、条形码、射频识别(REID)
5G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特点: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低功耗
人工智能AI
阿尔法狗、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助手、自主写作)、自动驾驶、机器人
虚拟现实VR
特点:完全虚拟
区分AR(增强现实)
特点:部分真实、部分虚拟
区块链
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
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
石墨烯
碳原子构成的新型材料,被形象地称为“黑金”“新材料之王”
超导材料
绝对零度:-273.15℃
特性:完全导电、完全抗磁性(迈斯纳效应)
高温超导:-70℃,高温超导的领军人物:赵忠贤院士
我国航天成就
科技题如果不按照时政考察,一般不在具体日期挖坑,对应年份目的即可。
载人航天
神舟五号
2003年,我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
我国“飞天第一人”是杨利伟
神舟六号
2005年。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
实现我国第一次的太空漫步
我国首位太空漫步的宇航员是翟志刚
神舟八号
无人
神舟九号
实现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我国首位进入太空中的女性宇航员是刘洋
神舟十号
2013年我国首次太空授课
我国首位进行太空授课的女宇航员是王亚平
神舟十一号
2016年,为长期驻留空间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景海鹏是我国首位三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分别乘坐神舟七号,神舟九号,神舟十一号(单数)
空间站阶段四次载人飞船任务
神州十二号
2021年,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在轨3个月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杨洪波
聂海胜是我国第二位三次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分别乘坐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二号(双数)
神舟十三号
2021年,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是我国首位完成太空行走的女性航天员。
在轨6个月
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神舟十四号
2022年,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航天员:陈东,刘洋,蔡旭哲。
我国首位在轨200天的航天员——陈东
神舟十五号
2022年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
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
“天宫”空间站
核心舱——天和
空间站的主控舱段,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的主要场所。
实验舱I——问天
我国空间站首个实验舱
实验舱II——梦天
最重的航天载荷
载人飞船
神州系列,搭载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
运货飞船
天舟系列,携带航天员消耗品、舱外航天服、平台物资,与天和核心舱交汇对接
空间站建造历程三步走
关键技术验证阶段
检验空间站技术是否过硬。从长征五号b发射成功,到神舟十三号结束。
在轨建造阶段
从天舟四号开始到神舟十五号成功发射结束
在轨运营阶段
运营空间站,空间站设计寿命是十年。
我国重要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时间是1970年4月24日
为了纪念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将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风云系列
气象卫星
北斗系列
我国卫星导航系统,是全球第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美国GPS
俄罗斯的格洛纳斯
欧洲的伽利略
中国的北斗
悟空号
探测暗物质
墨子号
世界首个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慧眼号
观测宇宙空间中的X射线
羲和号
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巨芒号
我国首个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
重要探测器
嫦娥三号
2013年,搭载“玉兔号”月球车,我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
嫦娥四号
2018年,搭载“玉兔二号”月球车,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嫦娥五号
2020年,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绕、落、回”三步走最后一步—“回”
天问一号
2020年,迈出我国火星探测第一步,其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号”
生活与科学
物理常识
声学
产生:振动
传播: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340m/s)
特性
音调:频率决定
单位:赫兹
超声波
声呐、B超
次声波
自然灾害
响度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
作用
传播信息,传播能量
光学
沿直线传播
同种均匀介质当中
影子、日食、月食
真空光速:3*10^8m/s
光的反射
平面镜:镜子、潜望镜、倒影
球面镜
凹面镜:太阳灶
凸面镜:汽车后视镜、街角反光镜
光的折射
现象
海参蜃楼、星星眨眼睛、鱼比真实位置置潜、潭清疑水浅
透镜
凹透镜:放大镜、显微镜、老花镜
凹透镜:近视镜
物态变化
熔化与凝固
融化(吸热)
冰变水
凝固(放热)
水变冰
汽化与液化
汽化(吸热)
水变成水蒸气,湿衣服晒干
液化(放热)
冒白气,露水和雾。
升华与凝华
升华(吸热)
樟脑丸变小,结冰的衣服变干
凝华(放热)
冰花,霜,雾凇
化学常识
生活中的化学
温室效应
原因:二氧化碳、甲烷
水体富营养化
原因
水中氮、磷等含量升高
赤潮(海水)、水华(淡水)
硬水
钙镁离子过多
去除水垢——醋酸
降低洗涤效果
甲烷CH4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天然气、可燃冰、沼气的主要成分均是甲烷
乙醇
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
医用酒精75%
甲醛
无色,有刺激气味,有强还原作用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室内污染第一杀手”
福尔马林(35%~40%水溶液)
生物常识
蛋白质
基本单位:氨基酸
主要功能:构成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运输功能、调节功能等
糖类
功能:供能
分类
单糖—葡萄糖等
二糖—蔗糖、麦芽糖等
多糖—淀粉、纤维素等
核酸
基本单位—核苷酸
分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
结构:双螺旋
发现者:沃森、克里克
核糖核酸RNA
维生素
维生素A
夜盲症
维生素B1
脚气病
维生素C
坏血病
维生素D
佝偻病、骨质疏松
维生素K
不正常凝血
生活常识
身体伤害应急处理
运动扭伤
轻度足踝扭伤,应先冷敷患处,24小时后改为热敷,用绷带缠住足踝,把脚垫高,即可减轻症状
蚊虫叮咬
在叮咬处抹小苏打水或肥皂水
开水烫伤
迅速离开致伤源,及早实行冷疗,严重时及时到医院就诊
不可使用紫药水或红药水涂抹伤口
不要自行挑破水泡
呼吸道吸入异物
海姆立克急救法
火灾自救
不要贪恋财务
遇到火灾时不可乘坐电梯
千万不要盲目跳楼
穿过浓烟逃生时,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受到火势威胁时,立即披上浸湿的衣物等向安全出口冲出去
若逃生路线被大火封锁,要立即退回室房间,打开手电筒、挥舞衣服、呼叫等方式向窗外发送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地震自救
如在家中,可在较坚实的家具下,或躲在跨度小、刚度强的小开间的室内躲避,如厨房、卫生间等
不能使用电梯,尤其不能跳楼
地震后应迅速撤离户外,撤离时要注意保护好头部,可用枕头等软物将头部护住
注意关闭煤气,切断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