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提升青少年学习动力工作坊
提升青少年学习动力工作坊分享,关注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让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
编辑于2023-06-15 08:53:44 江苏省《提升青少年学习动力工作坊》
一、关注孩子
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
关注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让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
重视的内容是什么?好的还是坏的?孩子会根据过往的经验去判断你重视的是好的部分还是坏的部分,还是期待的部分
观察孩子而非盯着孩子,观察孩子的积极行为并描述/反馈给他
邀请/互动
往良性的角度互动,赋予孩子权利
描述好的/积极的/孩子没有意识到的积极行为
通过孩子行为找原因
上课时孩子自顾自的说,不去关注老师核对一下在家里是不是自由比较多,少约束
如果说的时候谨慎核查是否在家里被约束的比较多
欣赏/认可
让孩子阳光、快乐
二、核对孩子的压力
如果孩子学习动力出现问题,那一定要来看看他的压力是什么
有多少压力?
都是什么压力?
在学校里面老师对我关注过头了
感觉被老师盯上了
像被监视一样
老师挑我的坏毛病
盯着的都是做的不好的、没做到的部分
父母的高要求
让孩子觉得要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家长经常翻我的东西
希望家长尊重我
别进我房间
别收拾我房间
进房间要经过我的同意
关于学习成绩,当名次下降时,希望父母可以别追着问原因
自我父母少对我说话、别烦我
总是让我听话、懂事、乖
高期待、高标准、高要求
来源于父母的完美主义
会让孩子觉得没完没了
导致孩子不想干了
第二性征发育
同伴压力
成绩的比较
小团体:被孤立
嘲笑、攀比、起外号
校园欺凌
几个同学对“我”窃窃私语
哪些是能承受的,哪些是不能承受的?
减压方法和通道
让孩子可以说“不”
三、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
孩子的动力来源
父母能够通过关注孩子,来观察孩子对什么感兴趣
根据孩子自己的意愿度选择,而不是父母替孩子做决定
运动的时候会让孩子更加轻松、释放情绪
四、比较
比较会产生情绪、会导致孩子自暴自弃,有更大的情绪,产出恶性竞争,导致孩子有恨、有破坏性/攻击性的行为
父母将自己的多个孩子比较
父母将孩子与亲友的孩子比较
父母将自己的孩子与孩子的同学比较
父母将孩子与自己同龄时比较
外人对自己的两个孩子的比较
你家几个孩子?两个?多大了,都在哪里读书啊?哥哥在清华、弟弟休学了?
哪个孩子跟你长的像啊?这个孩子的脾气随谁啊?你们两口子都没有这个性格啊
父母本身就在竞争里,最容易引发孩子比较、竞争,在家庭中拉帮结伙
影响
把孩子比在挫败里、不如人里、甚至产生恶性竞争、产生恨
输家:价值感变低、影响学业
五、偏心
比较导致偏心,偏心产生恨/嫉妒
父母偏心的种类
偏心大的
偏儿子
偏相似(相同)于自己的
偏优秀的/懂事的/乖的
偏心会说话的、讨喜的
老师也会偏心
跟老师沟通让老师关注孩子积极的行为
凭什么?不公平
产生情绪,降低学习动力
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内心的声音:凭什么?太不公平了
当你对待我不公平的时候,我就会用你最看重的事情去跟你对抗,你什么时候公平对待我了,什么时候我再慢慢学习
被偏爱的孩子会觉得你对我好是理所应当的
我们知道多子女的孩子在比较,但我们不能引发竞争,竞争引起的嫉妒最难消除,而且这个嫉妒是代代相传的,直到他觉得公平了才会消除
而在嫉妒当中,女生又是居多的
父母要忌:贪嗔/瞋痴
六、多权威家庭
多权威给孩子传递多重信息,让孩子不知道谁说的对,到底要听谁的
对孩子的影响
多权威的类型
三代养育
特别是有社会地位的长辈,在家里指指点点,孩子不得不听TA的,但心里不认这个权威
老人想通过教育孩子发挥余热,其实是对自己价值感的追寻,那么就要创造机会给到老人价值感
多代养育一个孩子不合适
父母上班时,老人带孩子,管孩子孩子不听,老人跟孩子爸妈告状,爸妈顾忌老人不得不管,或者被老人告孩子状,带着情绪管理孩子
分开住不代表不孝敬父母,不爱父母,只是“我”需要兼顾,兼顾父母和儿女
可以让父母住在附近,请人照顾,行使照顾者的角色,而我依然是你的孩子,依然爱你
父母自己养育但父母之间存在竞争或者比较
导致孩子不能为自己做主,当他遇到一个事情,一会要问问爸爸,要不问问妈妈,或者随便吧,自己拿不定主要
哥哥/姐姐充当父母
我哥我姐 凭啥管我啊,我为什么要听他的
不服
区别于哥哥姐姐自己做的很好,弟弟妹妹主动征求哥哥姐姐的意见
无权威
我学习好给谁看呢?谁来认可我呢?
影响
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多权威
不听老师话、跟老师对着干
老师太像家里的爸爸或者妈妈,与老师相处时会勾起孩子对家中权威的情愫
老师不喜欢这个孩子
不搭理
花大量时间去管理这个孩子,影响教学进度
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最容易受伤
无权威
不搭理老师
真的无权威或者孩子不认这个权威
七、完美主义的父母
完美主义有错吗?
没错
把自己打扮的漂亮没错
把工作处理的完善没错
把家里收拾的干净整洁没错
切记:勿把完美主义演变成以下沟通方式
挑剔
嫌弃
指责/打骂
否定
批评
打击
羞辱
讽刺
不认可/欣赏自己
恶言恶语,让孩子活在不美好/丑里
一生证明自己
原因
完美主义对自己不满意,内心觉得自己是不完美的,内心不认可自己,不欣赏自己
影响
一生都在证明自己、连累孩子
八、亲子关系
妈妈与孩子的关系
亲
妈妈给到孩子足够的亲
让孩子觉得学习是值得的
眼神交流、肌肤接触、亲一亲、抱一抱、搂一搂、拍一拍
有的孩子喜欢买宠物
想要代替父母的陪伴
什么时候亲够了呢?
孩子说了算
孩子让妈妈抱,妈妈就抱抱,孩子觉得够了会自己下去玩
如果孩子是用力的嫌弃的推开,那是很需要但不适应,开始会试探性的拒绝,慢慢的就会适应、接纳
身体拒绝但心里需要,然后用学习来告诉父母,我不学习了,让父母意识到要给他补
事业型的妈妈/完美主义的妈妈,亲的部分可能不够
妈妈批评指责孩子,相当于给孩子的亲的部分要回去,孩子不接收
姥姥/奶奶代替妈妈养育
无法替代妈妈,缺少在子宫内近300天的时间以及母乳
孩子长大后仍然是父母行使养育指责,老师会找父母沟通,父母想管的时候孩子不接受
试管婴儿/代孕
保姆/养育人
当孩子上学了之后老师会与父母联系而不是与妈妈角色人物联系,这个时候父母想干预、管教孩子的时候,要看孩子愿不愿意接
没有“妈妈”
心理上找不到妈妈,轮换照顾/离开/去世,孩子内心不稳定
爸爸当妈妈
孩子会问你怎么不要我呢?是你不爱我吗?我是你的累赘吗?
妈妈不能给到孩子亲的部分会愧疚,想要补偿孩子,无原则无界限的 补偿孩子,就像还债一样
如果妈妈是事业型的妈妈,爸爸照顾孩子,妈妈回到家里之后要感谢爸爸对孩子的照顾,告诉孩子有爸爸照顾孩子才能让妈妈有机会去展示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单亲家庭
父母要核查,是不是我离不开孩子,或者孩子离不开我,要双向核查
夫妻关系不好的家庭
妈妈会选择和孩子捆绑在一起,想要共生
爸爸与孩子的关系
爸爸的形象
山/树/定盘星
灯塔
孩子的一点一点的进步,都觉得有人看着他,照着他
根
孩子成长的源动力
只要爸爸在,孩子的学习就会有力量,有劲儿
欣赏/认可/关注/在乎
玩、足球、篮球、下棋、吃饭、看电
很多时候妈妈会说,你这个爸爸就会和孩子玩,你都不交他英语,不教他代数。在玩的过程中孩子继承了爸爸的特质,爸爸还能发现孩子身上有爸爸没有的部分,告诉孩子你哪里像我,哪里像妈妈,让孩子知道我结合了爸爸妈妈身上的优势
妈妈替代爸爸的角色和功能
可以
原因
男人的心里比女人脆弱
男人不在家,女人乐开花,女人不在家,男人到处找妈
两千年前的文化,三从四德,夫权、父权文化,女人终身守寡的文化,我和孩子在一起生活又当妈又当爸。花木兰替父从军把女性男性化
当女人离世,男人受不了,想赶紧在找一个人替代,内心脆弱
爷爷、姥爷、老师、叔伯、哥哥等人代替爸爸
要看孩子认不认,承认也可以发挥爸爸的功能
吴秀波→少女杀手,爷孙恋 哪缺哪补,当找到这个人给到孩子欣赏/认可,跟孩子玩
孩子进入青春期是抽象思维发展,孩子需要发展逻辑、理性思维,需要爸爸的参与
父母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影响孩子对家的印象
不能恋爱、结婚,不会人际交往,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不能买房子,不想回家
表妹的例子
父母关系恶劣/疏离
父母经常去爷爷奶奶家,姥姥姥爷家,没有和原生家庭脱离,而孩子想回自己家
外遇家庭
对孩子的影响→专注力,孩子的专注力都在今天谁来接我啊,我去哪里吃饭啊,他们关系怎么样啊,孩子没有办法把专注力用在学习上
单亲家庭
重组家庭
易早恋、两吧、混社会,在寻找家,即使再婚了也要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的
收养家庭
对孩子的根产生影响,影响他以后成家的家的稳定性有影响
留守家庭
亲子关系好
是孩子学习的动力
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幸福
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快乐、满足
九、父母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
情绪
人人有情绪
情绪具有弥漫性传染
情绪是毒药,影响人的免疫力
于女性而言:乳腺、子宫、甲状腺、疹子、痘痘
情绪化
挥之不去又时刻发生的负面情绪
妈妈更容易情绪化
孩子最怕的情绪
愤怒
压抑
压抑的是悲伤、委屈、难过
孩子会迅速的把情绪背在身上,孩子时时刻刻担心妈妈
情绪长在脸上、眼睛上、身上、心里→堵得慌 心里都是情绪堵得慌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一片空白。 所有的情绪都从过往来!
诗:致孩子
6-9是实际意义上没有家,影响孩子归属感
7与8这种情况下的家庭,孩子会通过生病这样的方式来休学,得到父母的重视,就可以不离开父母,妈妈也有机会去陪伴孩子→疾病获益
妈妈焦虑,孩子坐不住
关注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