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胞核与染色质
细胞核与染色质的思维导图,介绍了核被膜、染色质、核基质、核仁与核体、染色体、染色质的复制与表达的知识,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6-18 19:14:57细胞核与染色质
核被膜
核膜
功能
细胞核的界膜
将复制转录,与蛋白质翻译分开来
调控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伴随细胞周期进行有规律的解体与重建
结构
内膜INM
外膜ONM
核膜间隙NPS
核孔复合体NPC
fish-trap模型
胞质环
核质环
辐
中央栓
功能
双功能(主被动)、双向性的亲水性核质交换通道
核纤层
纤维网状结构
三种核纤层蛋白
功能
结构支撑
调节基因表达
调节DNA修复
与细胞周期有关
染色质
发现
遗传物质的载体
能被碱性染料染色
染色体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结构
成分
组蛋白
组成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
与DNA结合无特异性
结构
核小体组蛋白
十分保守
H1组蛋白
种属特异性
非组蛋白
与特定DNA序列特异性结合
性质
多样性
特异性
多功能
DNA
RNA
核小体
串珠状结构
自主装性
组装
DNA超螺旋
两个H2A-H2B+两个H3-H4八聚体结构
组蛋白H1
染色质的组装
过程
H3-H4四聚体结合,由CAF-1介导结合裸露DNA
两个H2A-H2B异二聚体由NAP1和NAP2介导加入
ATP创建规则的间距、组蛋白去乙酰化
组蛋白H1的结合伴随着核小体的折叠
6个核小体一螺旋
进一步折叠
结构
一级结构:核小体串珠结构
二级结构:螺线管(每圈六个核小体)
三级结构:超螺线管(螺线管呈圆通状结构)
四级结构:染色单体
类型
常染色体与异染色体
常染色体
压缩度低,相对伸展状态,染色浅
异染色质
压缩度高,聚缩状态,染色深
转变
通过组蛋白与DNA修饰
活性与非活性
活性染色质
转录活性
较疏松的结构
结构特点
组蛋白乙酰化程度高
H2B很少被磷酸化
H3氮末端甲基化 第9和14个赖氨酸的乙酰化 第10个丝氨酸的磷酸化
非活性染色质
无转录活性
结构特点
H3氮末端第9个赖氨酸甲基化
核基质
核骨架
与DNA复制、基因表达以及染色体组装与构建密切相关
由非组蛋白的纤维蛋白构成,含有多种蛋白质成分,存在少量RNA
核仁与核体
核仁
单一或多个均质的球形小体
与蛋白质合成相关
有丝分裂期间表现周期性的消失与重建
结构
纤维中心FC
主要成分为RNA聚合酶和rRNA
致密纤维成分DFC
主要成分为新合成的rRNA和特异性结合蛋白
颗粒成分GC
不同加工阶段的核糖核蛋白
功能
rRNA的合成、加工
核糖体亚基的组装
真核细胞中为80s(60s+40s),原核细胞为70s(50s+30s)
周期性变化
核仁周期
结构完整性
需要rRNA基因的活性
核体
亚核结构
染色体
形态结构
姐妹染色单体由着丝粒相连
结构
动粒结构域
内板
中间间隙
外板
纤维冠
中央结构域
配对结构域
次缢痕
核仁组织区
随体
端粒
染色体末端的特化结构
保护DNA完整性
端粒酶——调控端粒的增长
功能元件
DNA复制起点
着丝粒
端粒
ALT途径——不依赖端粒酶维持端粒长度
三大基本结构
带型
核型
染色体组有丝分裂中期的的表型
核型模式图
染色体显带技术
通过物理化学方法使染色体呈现深浅不同的带纹
特殊染色体
多线染色体
来源于DNA多次复制而不发生胞质分裂,产生的子染色体以及同源染色体紧密结合
多线染色体的带和间带都含有基因
灯刷染色体
几乎普遍存在于动物界的卵母细胞中
来源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停留在双线期的染色体
与营养物质储备相关
结构特点
大部分DNA以染色粒形式存在,无转录活性
侧环转录活跃,主要合成前体mRNA
染色质的复制与表达
复制
DNA基因组的复制、染色质的组装
伴随着核小体的解聚与组装
修复
修复后的DNA组装为染色质的过程
染色质的形成对DNA具有保护作用
激活
变构因子改变核小体的相位而调节其活性
组蛋白的修饰
核心组蛋白赖氨酸残基乙酰化
组蛋白H1磷酸化
意义
改变染色质的结构(直接影响)
核小体表面发生改变,使调控因子易于结合(间接影响)
HMG蛋白的影响
C结构域羧基尾部结合DNA minor groove
失活
X染色体的失活
H4组蛋白不发生乙酰化修饰
位置花板效应
活性基因位移到异染色质区附近
基因表达调控
以染色质为模板的转录
转录因子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
转录因子
DNA结合域
激活结构域
特异转录因子
转录抑制因子
DNA结合域
抑制结构域
DNA甲基化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
组蛋白修饰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
表观遗传学
组蛋白和DNA不同修饰
基因与环境互相作用产生额可遗传表型
途径
各种组蛋白修饰共同构成组蛋白密码子
染色质重塑
组蛋白异形体
DNA甲基化与非编码RNA
细胞核与染色质
核被膜
核膜
功能
细胞核的界膜
将复制转录,与蛋白质翻译分开来
调控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伴随细胞周期进行有规律的解体与重建
结构
内膜INM
外膜ONM
核膜间隙NPS
核孔复合体NPC
fish-trap模型
胞质环
核质环
辐
中央栓
功能
双功能(主被动)、双向性的亲水性核质交换通道
核纤层
纤维网状结构
三种核纤层蛋白
功能
结构支撑
调节基因表达
调节DNA修复
与细胞周期有关
染色质
发现
遗传物质的载体
能被碱性染料染色
染色体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结构
成分
组蛋白
组成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
与DNA结合无特异性
结构
核小体组蛋白
十分保守
H1组蛋白
种属特异性
非组蛋白
与特定DNA序列特异性结合
性质
多样性
特异性
多功能
DNA
RNA
核小体
串珠状结构
自主装性
组装
DNA超螺旋
两个H2A-H2B+两个H3-H4八聚体结构
组蛋白H1
染色质的组装
过程
H3-H4四聚体结合,由CAF-1介导结合裸露DNA
两个H2A-H2B异二聚体由NAP1和NAP2介导加入
ATP创建规则的间距、组蛋白去乙酰化
组蛋白H1的结合伴随着核小体的折叠
6个核小体一螺旋
进一步折叠
结构
一级结构:核小体串珠结构
二级结构:螺线管(每圈六个核小体)
三级结构:超螺线管(螺线管呈圆通状结构)
四级结构:染色单体
类型
常染色体与异染色体
常染色体
压缩度低,相对伸展状态,染色浅
异染色质
压缩度高,聚缩状态,染色深
转变
通过组蛋白与DNA修饰
活性与非活性
活性染色质
转录活性
较疏松的结构
结构特点
组蛋白乙酰化程度高
H2B很少被磷酸化
H3氮末端甲基化 第9和14个赖氨酸的乙酰化 第10个丝氨酸的磷酸化
非活性染色质
无转录活性
结构特点
H3氮末端第9个赖氨酸甲基化
核基质
核骨架
与DNA复制、基因表达以及染色体组装与构建密切相关
由非组蛋白的纤维蛋白构成,含有多种蛋白质成分,存在少量RNA
核仁与核体
核仁
单一或多个均质的球形小体
与蛋白质合成相关
有丝分裂期间表现周期性的消失与重建
结构
纤维中心FC
主要成分为RNA聚合酶和rRNA
致密纤维成分DFC
主要成分为新合成的rRNA和特异性结合蛋白
颗粒成分GC
不同加工阶段的核糖核蛋白
功能
rRNA的合成、加工
核糖体亚基的组装
真核细胞中为80s(60s+40s),原核细胞为70s(50s+30s)
周期性变化
核仁周期
结构完整性
需要rRNA基因的活性
核体
亚核结构
染色体
形态结构
姐妹染色单体由着丝粒相连
结构
动粒结构域
内板
中间间隙
外板
纤维冠
中央结构域
配对结构域
次缢痕
核仁组织区
随体
端粒
染色体末端的特化结构
保护DNA完整性
端粒酶——调控端粒的增长
功能元件
DNA复制起点
着丝粒
端粒
ALT途径——不依赖端粒酶维持端粒长度
三大基本结构
带型
核型
染色体组有丝分裂中期的的表型
核型模式图
染色体显带技术
通过物理化学方法使染色体呈现深浅不同的带纹
特殊染色体
多线染色体
来源于DNA多次复制而不发生胞质分裂,产生的子染色体以及同源染色体紧密结合
多线染色体的带和间带都含有基因
灯刷染色体
几乎普遍存在于动物界的卵母细胞中
来源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停留在双线期的染色体
与营养物质储备相关
结构特点
大部分DNA以染色粒形式存在,无转录活性
侧环转录活跃,主要合成前体mRNA
染色质的复制与表达
复制
DNA基因组的复制、染色质的组装
伴随着核小体的解聚与组装
修复
修复后的DNA组装为染色质的过程
染色质的形成对DNA具有保护作用
激活
变构因子改变核小体的相位而调节其活性
组蛋白的修饰
核心组蛋白赖氨酸残基乙酰化
组蛋白H1磷酸化
意义
改变染色质的结构(直接影响)
核小体表面发生改变,使调控因子易于结合(间接影响)
HMG蛋白的影响
C结构域羧基尾部结合DNA minor groove
失活
X染色体的失活
H4组蛋白不发生乙酰化修饰
位置花板效应
活性基因位移到异染色质区附近
基因表达调控
以染色质为模板的转录
转录因子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
转录因子
DNA结合域
激活结构域
特异转录因子
转录抑制因子
DNA结合域
抑制结构域
DNA甲基化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
组蛋白修饰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
表观遗传学
组蛋白和DNA不同修饰
基因与环境互相作用产生额可遗传表型
途径
各种组蛋白修饰共同构成组蛋白密码子
染色质重塑
组蛋白异形体
DNA甲基化与非编码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