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理论》大一下学期知识点汇总(1)
文学概论 大一下学期知识点汇总,文学理论是分析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文学四要素、环节及其相互影响揭示文学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编辑于2023-06-20 09:57:14 河南《文学理论》
导言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性质和方法
1.研究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 中的文学四要素 生活(宇宙\世界) 作家 作品 读者
文学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文学理论是分析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文学四要素、环节及其相互影响揭示文学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2.文学理论的性质
实践性 总性质
文学创作实践
文学鉴赏实践
人文性
需要主体作出价值判断
科学性
通过观察、感悟和研究,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论概括,来揭示文学活动的特征和规律,建立相应的知设系统。文学理论的科学性,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分析和科学总结文学活动的实践,透过复杂繁多的文学现象把握其内在本质,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文学理论又具有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文学的性质
从社会意识形态,审美,语言,三方面阐述
一、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认识性
文学是作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的产物
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倾向性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作家所具有的阶级立场 思想感情 价值取向
社会生活所包含的政治和思想内容
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必须和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实践性
体现在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对经济 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文学是在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
文学也给予经济和社会发展以能动的影响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二、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情感性
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文学是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审美价值评价的特征
非实用 使人情感愉悦的活动
非概念 引起情感与认知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勃兰兑斯 观察事物的三个方面
实际的
艺术的
理论的
情景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形象性
文学形象不仅仅是人物形象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文学形象的分类
叙事性的文学形象→典型
抒情性的文学形象→意境
象征性的文学形象→意象
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韵的形象
超越性(理想性)
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
能动地刻画自然并表达自身感受
表现对自然的征服
人在文学中同自然结为知己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
对人自我的超越
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间接性(非直接性)
文学的特殊媒介:语言 语言具有明显的非直接性
精神性
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而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蕴藉性(含而不露)
含蓄:小中蓄大
含混:以一含多
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文学语言以其独特的运用构成文学两种典型看法
工具论: 语言只是文学的表现工具(eg:高尔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是主要工具)
本体论: 语言是文学的“本体”独特的语言文学成就了文学(eg: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森)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一、文学的价值
文学的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是一个揭示客观事物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关系范畴
文学价值及其生成
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
文学价值的生成
作者的创造
读者的再生成
主客观上
主:作家自身的认识 包括道德和审美能力
客:来自社会生活
文学价值与文学评价
文学评价对作品的价值认识有重要意义
文学价值的多样性与主导价值
文学价值的多样性
文学作品本身价值的多样性
文学不同门类导致的多样性
读者接受中所显示的价值多样性
文学的主导价值
文学的主导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映
要倡导正确的文学价值取向
要遵循文学自身的规律
文学的真、善、美价值
真(认识价值) : 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态、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善(道德价值) : 文学要反映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健康发展的追求对人类和平、幸福的向往以及对人类与环境和谐关系的珍惜
美(审美价值) : 文学的艺术美 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文学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二、文学的功能
文学功能的整体性
重视文学对整个社会的社会功用和效能
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
文学的认识功能 : 文学具有帮助人获得社会和人生知识、加深对人和社会理解的功能
文学的教育功能 : 指文学作品具有影响思想情感、净化心灵世界、增强生活勇气和信心的功能
文学的道德教育功能与一般的道德教育功能是有区别的
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
根本意义上讲,审美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指文学具有沟通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美感和情感需求,使人获得精神对现实的超越、实现审美理想,推动促进个性和才能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功能。文学审美功能是由文学的审美本性决定的。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讲,审美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文学的娱乐功能
文学可以给人带来身体快适、心情愉悦、精神自由的功能
文学作品的娱乐性和严肃性不是对立的经过恰当的艺术处理,娱乐性完全寓于严肃性之中
文学绝对不能只有娱乐功能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的过程
发生 : 创作动因
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
创作动因的构成
概念 : 动机是指某种行为的主体目的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构成因素
创作动机的个体性因素
创作动机的社会性因素
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作用
影响作品的内容
影响作家对创作技巧的选择
影响文学作品的风格
创作冲动
概念 : 主要是指一直迫使作家进入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躁动
主要特征
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感体验
创作冲动是一种复杂的和升华了的情绪
创作冲动总是指向作家的内心世界
构思 : 艺术构思<核心环节>
创作构思是指作家在创作动机的指导和创作冲动的驱使下,运用艺术概括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的过程
形成作品的整体架构
设计具体的艺术形象
安排情节的演变
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
艺术综合
艺术简化
艺术变形
物化 : 语言呈现
是作者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文学创作的语言运用需要考虑一下几点
恰如其分
富有表现力
最求独创性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艺术直觉
指创作主体在瞬间把握客体审美意韵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
共同处 : 直接的 无逻辑推理过程的 创造的等特征
区别 :
对象
科学直觉把握的对象是事物内在的规律和特质
艺术直觉把握的对象是事务蕴含的审美价值
主观色彩
科学直觉充斥个人偏见
艺术直觉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性
情感状态
科学直觉较少带有情感色彩
艺术直觉有着强烈的情感性
艺术直觉与创作灵感
艺术直觉是一种思维能力,是创作主体经过长期社会生活积累、文化知识学习、创作实践锻炼而形成的艺术洞察力,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创作灵感是一种情绪与想象力的瞬间迸发状态
艺术情感
通常指主体对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与日常情感
有联系也有区别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艺术情感的表达需求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艺术创作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宣泄与传达
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文学创作的核心
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
艺术形象的构成
感性形式
情感
理性因素
艺术想象
指文艺活动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通过艺术加工而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艺术想象的特点
具有超时空的特性
是形象与情感相互交织的过程
艺术想象的类型
再现性想象
是主体对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是艺术创作中最基本的心理能力
创造性想象
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作家还要对它们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出不同于生活原型的艺术形象来
相似性想象
是作家由一物触发而想象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艺术理解
指创作主体融合了形象和情感的理性思维活动
艺术理解与创作动机
在创作动机方面,艺术理解要解快的是作家如何溶实创作目的的问题
艺术理解与选材
选材是指作家在大量的生活经验储备中挑选准备表现的材料的过程
艺术理解与构思
构思是作家调动各种心理机能将纷乱的材料组织成有序的艺术世界的过程
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
作家与生活体验
生活体验是指个人对社会生活的亲身体察与感受
思想道德与文化艺术素养
作家的思想道德与人格修养
作家的文化艺术修养
作家应有丰富的文学艺术修养
作家要有较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基础
要有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在内的比较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作家的文化素质
第一,经常保持创作激情状态
第二,对社会中那些具有特征的、隐含重要意义的事物有敏锐度观察力
第三,对语言要有超常的敏感与驾驭能力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主要是要求在文艺创作的性质、意图、源泉、态度及品格等方面切实把人民的需求放在中心地位
在文艺创作的宗旨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在文艺创作的目的上,应为人民而创作满足人民日益高涨的文艺审美需求
在文艺创作的源泉上,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文艺创作的态度上,文艺家应当热爱人民,切身体验人民的喜怒哀乐、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
在人民创作的品格上,应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自觉体现社会责任感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绝不是以牺牲作家的个性与自由为代价
文学作品
言-象-意
文学作品的语言
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文学语言的特殊性质
表达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辞美”与“辞达”
真实性的标准,“拟陈述”与“真陈述”
意义生成方式,“含混歧义”与“精确明晰”
文学语言的特征
自指性
在表意的同时又通过呈现语言自身的手法、结构和特征以引起读者注意的特殊性质
新异性
指文学语言所追求的与表意相统一的不同于日常语言的新颖性以及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语言的特异性
生动性
文学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具有生命形式的文学作品
韵律性
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特性
文学作品的形象
艺术至境 理想形态
文学象征
求善
文学意境
求美
文学典型
求真
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交融
虚构性与真实性的结合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并存
个别性与概括性的统一
文学形象的主要形态
文学象征<意象>
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手段具有荒谬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主要特征
暗示性<朦胧美>
哲理性<艺术创作中通过形象体现出对自然、历史、人生的整体性把握和根本性认识>
多义性
文学意境
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发生的审美想象空间
主要特征
情景交融
主要方式
景中含情式
情中见境式
情景并茂式
虚实相生
韵味无穷
文学典型
主要是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基本要求
典型应该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定范畴
注意细节真实,是典型塑造的显著标志
典型只有在“典型环节中的典型人物”的意义上才能成立要达到环境的典型性与认为的典型性的有机统一
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具有突出的个性特征
特征具有两种属性
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
外在形象表现的本质又极其深刻丰富
文学典型具有生命的斑斓色彩
文学典型具有灵魂的深度
文学典型蕴含深刻的历史真实
文学作品的意蕴
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
意蕴极其构成方式
意蕴不是直接呈现的语言和在文学作品的形象而是指语音和形象所蕴含的更为深远、内在的东西
内在的东西即指“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作品意蕴的层次
审美意蕴层
文学作品首先必须是一种审美对象,所以每一部作品都要有审美意蕴层
历史内容层
哲学意味层
意蕴层次的有机系统性与丰富性
由于整个文学系统及其艺术世界是作为有机的生命形式存在的,所以作品的意蕴也构成由表及里的有机系统
意蕴的每个层次又可以作多层次分析
进入文学意蕴层次,文学作品的意义就会呈现出更多的不确定性或灵活性
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的观念
文学体裁是指在结构形态和话语表达上具有明显可辨特征的文学作品类型,它对读者感受和理解文本起规范作用
文学语言体裁的分类
二分法
分法一:韵文 散文
分法二:再现型 表现型
分法三: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分法四:朴素的诗(模仿现实) 感伤的诗(表现理想)
三分法
分法二: 抒情 戏剧 叙事
分法一:史诗 抒情诗 戏剧
亚里士多德《诗学》
分法三:现实型 理想型 象征型
分法四:再现型 表现型 表意型
划分标准
根据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反映方式
四分法
诗歌 小说 戏剧文学(剧本) 散文
划分标准:根据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征
五分法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文学(剧本) 影视文学
文学体裁的主要类型
文学类型指 表达情感的方式
文学体裁的内涵: 指在结构形态和话语表达上具有明显可辨特征的文学作品类型,他对读者感受和理解文本起规范作用
诗歌
诗歌的概念:是一种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
诗歌的艺术特征
强烈的情感:抒情性是诗歌最根本的特征,也是诗歌的内在要求
跳跃性的语言结构
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凝练的意象
诗歌的类型
按抒情与叙事元素(即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比重划分
抒情诗
是直接抒发感情的诗歌体裁
叙事诗
由诗人采用有韵语言述说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象征诗
以象征为情感表达手段的诗歌
按照格律规范划分
格律诗
有着固定格式和韵律的诗歌样式
自由诗
相对于格律诗,没有固定的篇幅和句式、字数的限制节奏和音律也比较自由,适应情感表达的需要
歌谣诗
在音律和篇幅上没有格律诗严格,一般有一定的韵脚
小说
小说的概念:是一种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叙事性虚构作品
基本特征
叙事性<最基本> 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
故事性 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虚构性 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小说类型
复杂多样 详见书本p139(二)
剧本
剧本的概念:剧本是一种通过人物台词和舞台提示营造戏剧情境、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剧本的艺术特征
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
高度集中的戏剧结构
以对话为主的戏剧语言
剧本的类型
剧本的类型复杂多样 详见书本p143(二)
散文
散文的概念:一种以审美方式自由地抒发人身感受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基本特征
感受新颖,情感真挚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自由,形散神聚
散文的基本类型
记叙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
根据散文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对象划分
文学体裁的融合与新变
意境 一词的两种含义
三境说
源自王昌龄的<诗格>
物境
情景
意境
意与境
内在情感、心意与外在景物的融合与统一
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
文学语言层
言
文学形象层
象
文学意蕴层
意
丽而不浮,典而不野
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总和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哲学观念
政治观点
法律思想
伦理道德
宗教信仰
文学艺术<审美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制度
党派团体
警察军队
文学的情感侧重于
情感性侧重审美主体
形象性侧重审美对象
社会结构图
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地位
产品分配关系
《文学理论》
导言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性质和方法
1.研究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 中的文学四要素 生活(宇宙\世界) 作家 作品 读者
文学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文学理论是分析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文学四要素、环节及其相互影响揭示文学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2.文学理论的性质
实践性 总性质
文学创作实践
文学鉴赏实践
人文性
需要主体作出价值判断
科学性
通过观察、感悟和研究,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论概括,来揭示文学活动的特征和规律,建立相应的知设系统。文学理论的科学性,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分析和科学总结文学活动的实践,透过复杂繁多的文学现象把握其内在本质,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文学理论又具有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文学的性质
从社会意识形态,审美,语言,三方面阐述
一、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认识性
文学是作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的产物
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倾向性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作家所具有的阶级立场 思想感情 价值取向
社会生活所包含的政治和思想内容
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必须和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实践性
体现在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对经济 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文学是在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
文学也给予经济和社会发展以能动的影响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二、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情感性
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文学是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审美价值评价的特征
非实用 使人情感愉悦的活动
非概念 引起情感与认知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勃兰兑斯 观察事物的三个方面
实际的
艺术的
理论的
情景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形象性
文学形象不仅仅是人物形象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文学形象的分类
叙事性的文学形象→典型
抒情性的文学形象→意境
象征性的文学形象→意象
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韵的形象
超越性(理想性)
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
能动地刻画自然并表达自身感受
表现对自然的征服
人在文学中同自然结为知己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
对人自我的超越
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间接性(非直接性)
文学的特殊媒介:语言 语言具有明显的非直接性
精神性
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而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蕴藉性(含而不露)
含蓄:小中蓄大
含混:以一含多
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文学语言以其独特的运用构成文学两种典型看法
工具论: 语言只是文学的表现工具(eg:高尔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是主要工具)
本体论: 语言是文学的“本体”独特的语言文学成就了文学(eg: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森)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一、文学的价值
文学的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是一个揭示客观事物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关系范畴
文学价值及其生成
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
文学价值的生成
作者的创造
读者的再生成
主客观上
主:作家自身的认识 包括道德和审美能力
客:来自社会生活
文学价值与文学评价
文学评价对作品的价值认识有重要意义
文学价值的多样性与主导价值
文学价值的多样性
文学作品本身价值的多样性
文学不同门类导致的多样性
读者接受中所显示的价值多样性
文学的主导价值
文学的主导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映
要倡导正确的文学价值取向
要遵循文学自身的规律
文学的真、善、美价值
真(认识价值) : 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态、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善(道德价值) : 文学要反映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健康发展的追求对人类和平、幸福的向往以及对人类与环境和谐关系的珍惜
美(审美价值) : 文学的艺术美 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文学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二、文学的功能
文学功能的整体性
重视文学对整个社会的社会功用和效能
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
文学的认识功能 : 文学具有帮助人获得社会和人生知识、加深对人和社会理解的功能
文学的教育功能 : 指文学作品具有影响思想情感、净化心灵世界、增强生活勇气和信心的功能
文学的道德教育功能与一般的道德教育功能是有区别的
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
根本意义上讲,审美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指文学具有沟通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美感和情感需求,使人获得精神对现实的超越、实现审美理想,推动促进个性和才能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功能。文学审美功能是由文学的审美本性决定的。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讲,审美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文学的娱乐功能
文学可以给人带来身体快适、心情愉悦、精神自由的功能
文学作品的娱乐性和严肃性不是对立的经过恰当的艺术处理,娱乐性完全寓于严肃性之中
文学绝对不能只有娱乐功能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的过程
发生 : 创作动因
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
创作动因的构成
概念 : 动机是指某种行为的主体目的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构成因素
创作动机的个体性因素
创作动机的社会性因素
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作用
影响作品的内容
影响作家对创作技巧的选择
影响文学作品的风格
创作冲动
概念 : 主要是指一直迫使作家进入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躁动
主要特征
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感体验
创作冲动是一种复杂的和升华了的情绪
创作冲动总是指向作家的内心世界
构思 : 艺术构思<核心环节>
创作构思是指作家在创作动机的指导和创作冲动的驱使下,运用艺术概括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的过程
形成作品的整体架构
设计具体的艺术形象
安排情节的演变
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
艺术综合
艺术简化
艺术变形
物化 : 语言呈现
是作者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文学创作的语言运用需要考虑一下几点
恰如其分
富有表现力
最求独创性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艺术直觉
指创作主体在瞬间把握客体审美意韵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
共同处 : 直接的 无逻辑推理过程的 创造的等特征
区别 :
对象
科学直觉把握的对象是事物内在的规律和特质
艺术直觉把握的对象是事务蕴含的审美价值
主观色彩
科学直觉充斥个人偏见
艺术直觉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性
情感状态
科学直觉较少带有情感色彩
艺术直觉有着强烈的情感性
艺术直觉与创作灵感
艺术直觉是一种思维能力,是创作主体经过长期社会生活积累、文化知识学习、创作实践锻炼而形成的艺术洞察力,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创作灵感是一种情绪与想象力的瞬间迸发状态
艺术情感
通常指主体对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与日常情感
有联系也有区别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艺术情感的表达需求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艺术创作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宣泄与传达
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文学创作的核心
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
艺术形象的构成
感性形式
情感
理性因素
艺术想象
指文艺活动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通过艺术加工而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艺术想象的特点
具有超时空的特性
是形象与情感相互交织的过程
艺术想象的类型
再现性想象
是主体对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是艺术创作中最基本的心理能力
创造性想象
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作家还要对它们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出不同于生活原型的艺术形象来
相似性想象
是作家由一物触发而想象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艺术理解
指创作主体融合了形象和情感的理性思维活动
艺术理解与创作动机
在创作动机方面,艺术理解要解快的是作家如何溶实创作目的的问题
艺术理解与选材
选材是指作家在大量的生活经验储备中挑选准备表现的材料的过程
艺术理解与构思
构思是作家调动各种心理机能将纷乱的材料组织成有序的艺术世界的过程
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
作家与生活体验
生活体验是指个人对社会生活的亲身体察与感受
思想道德与文化艺术素养
作家的思想道德与人格修养
作家的文化艺术修养
作家应有丰富的文学艺术修养
作家要有较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基础
要有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在内的比较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作家的文化素质
第一,经常保持创作激情状态
第二,对社会中那些具有特征的、隐含重要意义的事物有敏锐度观察力
第三,对语言要有超常的敏感与驾驭能力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主要是要求在文艺创作的性质、意图、源泉、态度及品格等方面切实把人民的需求放在中心地位
在文艺创作的宗旨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在文艺创作的目的上,应为人民而创作满足人民日益高涨的文艺审美需求
在文艺创作的源泉上,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文艺创作的态度上,文艺家应当热爱人民,切身体验人民的喜怒哀乐、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
在人民创作的品格上,应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自觉体现社会责任感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绝不是以牺牲作家的个性与自由为代价
文学作品
言-象-意
文学作品的语言
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文学语言的特殊性质
表达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辞美”与“辞达”
真实性的标准,“拟陈述”与“真陈述”
意义生成方式,“含混歧义”与“精确明晰”
文学语言的特征
自指性
在表意的同时又通过呈现语言自身的手法、结构和特征以引起读者注意的特殊性质
新异性
指文学语言所追求的与表意相统一的不同于日常语言的新颖性以及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语言的特异性
生动性
文学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具有生命形式的文学作品
韵律性
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特性
文学作品的形象
艺术至境 理想形态
文学象征
求善
文学意境
求美
文学典型
求真
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交融
虚构性与真实性的结合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并存
个别性与概括性的统一
文学形象的主要形态
文学象征<意象>
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手段具有荒谬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主要特征
暗示性<朦胧美>
哲理性<艺术创作中通过形象体现出对自然、历史、人生的整体性把握和根本性认识>
多义性
文学意境
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发生的审美想象空间
主要特征
情景交融
主要方式
景中含情式
情中见境式
情景并茂式
虚实相生
韵味无穷
文学典型
主要是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基本要求
典型应该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定范畴
注意细节真实,是典型塑造的显著标志
典型只有在“典型环节中的典型人物”的意义上才能成立要达到环境的典型性与认为的典型性的有机统一
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具有突出的个性特征
特征具有两种属性
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
外在形象表现的本质又极其深刻丰富
文学典型具有生命的斑斓色彩
文学典型具有灵魂的深度
文学典型蕴含深刻的历史真实
文学作品的意蕴
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
意蕴极其构成方式
意蕴不是直接呈现的语言和在文学作品的形象而是指语音和形象所蕴含的更为深远、内在的东西
内在的东西即指“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作品意蕴的层次
审美意蕴层
文学作品首先必须是一种审美对象,所以每一部作品都要有审美意蕴层
历史内容层
哲学意味层
意蕴层次的有机系统性与丰富性
由于整个文学系统及其艺术世界是作为有机的生命形式存在的,所以作品的意蕴也构成由表及里的有机系统
意蕴的每个层次又可以作多层次分析
进入文学意蕴层次,文学作品的意义就会呈现出更多的不确定性或灵活性
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的观念
文学体裁是指在结构形态和话语表达上具有明显可辨特征的文学作品类型,它对读者感受和理解文本起规范作用
文学语言体裁的分类
二分法
分法一:韵文 散文
分法二:再现型 表现型
分法三: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分法四:朴素的诗(模仿现实) 感伤的诗(表现理想)
三分法
分法二: 抒情 戏剧 叙事
分法一:史诗 抒情诗 戏剧
亚里士多德《诗学》
分法三:现实型 理想型 象征型
分法四:再现型 表现型 表意型
划分标准
根据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反映方式
四分法
诗歌 小说 戏剧文学(剧本) 散文
划分标准:根据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征
五分法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文学(剧本) 影视文学
文学体裁的主要类型
文学类型指 表达情感的方式
文学体裁的内涵: 指在结构形态和话语表达上具有明显可辨特征的文学作品类型,他对读者感受和理解文本起规范作用
诗歌
诗歌的概念:是一种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
诗歌的艺术特征
强烈的情感:抒情性是诗歌最根本的特征,也是诗歌的内在要求
跳跃性的语言结构
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凝练的意象
诗歌的类型
按抒情与叙事元素(即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比重划分
抒情诗
是直接抒发感情的诗歌体裁
叙事诗
由诗人采用有韵语言述说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象征诗
以象征为情感表达手段的诗歌
按照格律规范划分
格律诗
有着固定格式和韵律的诗歌样式
自由诗
相对于格律诗,没有固定的篇幅和句式、字数的限制节奏和音律也比较自由,适应情感表达的需要
歌谣诗
在音律和篇幅上没有格律诗严格,一般有一定的韵脚
小说
小说的概念:是一种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叙事性虚构作品
基本特征
叙事性<最基本> 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
故事性 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虚构性 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小说类型
复杂多样 详见书本p139(二)
剧本
剧本的概念:剧本是一种通过人物台词和舞台提示营造戏剧情境、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剧本的艺术特征
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
高度集中的戏剧结构
以对话为主的戏剧语言
剧本的类型
剧本的类型复杂多样 详见书本p143(二)
散文
散文的概念:一种以审美方式自由地抒发人身感受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基本特征
感受新颖,情感真挚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自由,形散神聚
散文的基本类型
记叙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
根据散文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对象划分
文学体裁的融合与新变
意境 一词的两种含义
三境说
源自王昌龄的<诗格>
物境
情景
意境
意与境
内在情感、心意与外在景物的融合与统一
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
文学语言层
言
文学形象层
象
文学意蕴层
意
丽而不浮,典而不野
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总和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哲学观念
政治观点
法律思想
伦理道德
宗教信仰
文学艺术<审美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制度
党派团体
警察军队
文学的情感侧重于
情感性侧重审美主体
形象性侧重审美对象
社会结构图
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地位
产品分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