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当代文学90年代
当代文学90年代的思维导图,90年代文学陷入人文精神的危机,1993年年初,王蒙发表《躲避崇高》一文。王晓明《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
编辑于2023-06-22 00:59:27 福建省当代文学90年代
思潮
90年代文学陷入人文精神的危机
1993年年初,王蒙发表《躲避崇高》一文。王晓明《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
小说
新写实小说
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学创作倾向。这些小说的创作方法仍然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在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上,把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对真实的理解上,追求一种色的体验真实,在对人物处理上,主要体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境况,在叙述态度与叙述方式,采用零度情感叙述,中立化的叙述方式。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等。
刘震云《一地鸡毛》精神烦恼和主题
池莉”烦恼人生三部曲“女性主体的呈现、男性形象式微、婚姻的态度
新写实小说创作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用“小写的人”取代“大写的人”,新写实小说描写各类小人物生存困境,表现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烦恼,放弃对人生意义的正面阐述。如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中,小林的生活被无数的小事所困顿,妻子坐班车、孩子上幼儿园、单位领导同事等在琐事中,小人物真实的生存状态被呈现出来。
第二,传统“生活”故事为“生命”故事所取代,新写实小说用最基本生命欲望的满足来阐说生存的意义,消解政治和文化的阐说。池莉的《烦恼人生》中主人公印家厚在一天的奔忙当中根本无暇喘息,只能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一直旋转,一直奔忙,直到耗尽能量。文本中那种无暇喘息的奔忙,凸显出的是个体生命沙粒般的渺小和劳碌,面对生活的强大压力,渺小的个体对繁重的生活只能无奈接受与认同,并随波逐流。
第三,传统的典型化为零散化所取代,新写实小说罗列琐碎的日常生活片段和戏谑的感性经验,对世俗人生不厌其烦的描绘,以还原生活本相。不管是《一地鸡毛》中的小林还是《烦恼人生》中的印家厚,两位主人公的一天都是一本琐屑无聊的流水账,两人被现实磨损,向生活妥协,如同普通大众,个性自我在工作和现实压力中逐渐丧失。
第四,细节“真实”为真实“细节”所取代,新写实小说不避粗俗猥琐的场景描写,用艺术画面展示卑污鄙陋晦暗但又闪烁着真实火焰的细节。如《一地鸡毛》中的“鸡毛”“馊豆腐”,《烦恼人生》当中煤油炉煮的牛奶。
第五,传统理想主义为冷静客观主义态度所取代,新写实小说作者回避激情,采用“零度情感”的叙事模式,避免主观介入,抑制对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作出直露的评价。如池莉的《烦恼人生》中对印家厚一天生活流的冷静描述,对人物的态度,显然没有了以往作品的热爱或憎恨,他是一个笔下的人物,作者在努力的让他自己行动,不做出指点。
新历史主义小说
陈忠实《白鹿原》文化隐喻与政治隐喻
白鹿原中的文化隐喻:首先,以白鹿命名的文化符号一白鹿村,白鹿为中国儒家文化精神与思想智慧的象征,宋明理学祖师朱熹主讲的地点就是白鹿书院。白鹿原现实文化精神的象征就是《白鹿原》中的人物朱先生,朱先生在白鹿原中主要做两件事情,一是讲学,意在宣扬伦理;二是修县志,意是建立历史,实际是背后儒家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的宣扬和传承;朱先生代表的“儒家文化”是封建宗法家族社会的文化基石,白鹿原上各方势力不管如何角逐,对朱先生始终是尊崇的态度。
其次,中国传统家族制度与文化精神的隐喻,表现在白鹿原上白嘉轩的中兴,白家与朱先生的联姻,白嘉轩性格的塑造,例如白对礼孝的恪守,道德人格的坚守,朱先生无疾而终白鹿原的家族制度开始分崩离析。
再次,儒家文化强大的规训力量的隐喻,使得家族的叛逆都遭到封杀。继任族长白孝文被贬,鹿兆鹏不得不遵从父命等。
最后,儒家文化强大的同化力与感召力的隐喻。体现在白孝文与黑娃的回归,两者同为国家权利的代表,拥有权力后回原,白孝文本身出生于诗书世家,他的回归只是“浪子回头”,黑娃非读书人,他对白鹿原的认同才显示出家族文化巨大的同化与感召力。
白鹿原的政治隐喻主要体现在家国权力的抗衡与分化。首先,白鹿原是封建宗法家族社会的缩影。国家权力通过家族权力发生作用。国家行政设置的鹿仓,官员不管政务,白鹿原上的一切事情都由家族权力的代表——族长做主。白鹿两家同根同源,同一宗族,典型中国式的封建宗法家族。白鹿原家族权力的承袭方式是仿照皇家宫廷惯例,以家族长门子孙世代相传。
其次,白鹿原处理政务的方式,同家长处理家务的方式相似,由族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法。家法处置的本身是对惩治者人格的贬抑与不尊重,而白嘉轩作为白鹿原的执法者,道德人格的基石是儒家文化的仁义道德,白嘉轩以朱先生写的“乡约”为治理家族的根本,实际上就是尊崇儒家的规范;白嘉轩的外貌特点是腰板挺得很直,黑娃就恨他这一点,因此要刻意打断他的腰,让他再也不能直起来;对于儿子白孝文与田小娥的偷情行为,他大义灭亲,当着全村人的面惩治他。
再次,国家权力与家族权力的分化的隐喻,表现为白家轩地位与作用的变化。首先是民国后白鹿两家分庭抗礼,鹿子霖担任行政机构保障所的所长,白家轩担任白鹿村的族长。其次,当外部势力不断侵袭白鹿村,白嘉轩所代表的阶级注定要走向失败,他只能静观。在退隐后,带领接任族长位置的二儿子孝武修族谱,这其实隐喻着儒家文化最后的坚持“修身以自持”。
《白鹿原》小说结尾的政治隐喻和文化隐喻,表面上是家族权力与国家权力的分化。实际上国家权力背后的人治传统没有改变,国家权力外在形式的民主与法治遭到了异化。国家权力代表者白孝文以非仁非义的形式枪杀张团长和镇压黑娃来巩固手中的权力,实质上是封建家族式的人治,这种人治已经没有了堂堂正正的道德人格作为力量依托,没有了儒家传统文化的支撑。
女性小说
概念: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发端于1960年代美国的女权运动,其理论成果是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女权主义经典论著《第二性》等的汉译,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北京举行,促成中国女性小说集体走向成熟,自觉疏离男性作家所热衷的政治、历史、社会之类宏大命题,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主张男女平等,代表作家有陈染《私人生活》,林白《一个人的战争》,王安忆《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长恨歌》“三恋”。
陈染《私人生活》女性主题
一、小说探讨女性成长过程,以及童年的创伤性记忆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陈染的作品人物共同性格特征:纤敏、多思、孤独、神经质、不安世俗、幽闭倾向。
二、、通过弑父的表现,表达深层次的恋父情结。父亲不在家时“我”的兴奋,父亲赶走“奶奶”时的仇恨,梦见爸爸被抓走,直到“我”剪了父亲的裤子,实际是拿起武器杀死父亲的象征,是对于男性的刺杀和绞灭。父亲不关心倪拗拗的事情,并在家庭中的专横粗暴使她的童年布满阴影,而父亲的粗暴专制和绝对的优势,是家庭其他成员自动赋予的。父亲角色在成长过程中的缺失造成了倪拗拗心理的残缺,恋父的畸变导致了“弑父”的表现。
三、为了表现强烈的女性意识,陈染在《私人生活》中描写了倪拗拗“自恋”和“同性依恋”的现象。尤其是和禾寡妇女性之间互相温暖、依靠的情感。
四、描写女性生存的孤独境况。父亲的残缺导致倪拗拗成长的残缺,这种残缺使她从小远离人群,造成了她与同学的交往的残缺。远离人群的孤独造成了与社会的脱节和理解力的残缺,倪拗拗敏感紧张,最后睡在象征母亲子宫的浴缸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
王安忆《长恨歌》主题
一、“小说仿佛是一个寻梦的开始,从深沉、密集、灰暗的弄堂讲起,穿过一系列昏昏欲睡的琐屑意象之后,直到“鸽子”的出现才开始渐趋明朗。鸽子是高高在上的类似于神的眼睛,它用来窥探弄堂里许多深藏不露的人生罪恶,以此来影射全书结尾处暮年王琦瑶的被害。
二、王琦瑶的一生代表上海的意象和文化符号,时间流逝中的上海,是历史与现状共同构成的“上海旧梦”的神话。代表的是都市民间的叙事,而非宏大历史叙事,是上海众多寻常儿女细水长流日常生活中不甘寂寞的人生梦想。
三、王琦瑶们的悲哀在于,当她们以牺牲自己全部的代价来走向自己一生中最为光彩夺目的顶峰时,正好遇到这个社会整体开始滑向低谷和最后幻灭。这种在个人命运与时代风云之间出现的奇谲莫测的错位,讽刺了市民阶层怀旧梦的虚假,为所谓的“上海寻梦”奏起了一曲挽歌。
四、王安忆在《长恨歌》中的写作,成功地抛弃了这种意识形态化的桎梏,她敏感地意识到,即便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呼声最高最热烈的时代里,也仍然悄悄地保存着一个潜在的、柔软的、市民社会的上海。它在革命的和政治的上海之外,构成了这座城市的人生基础和更加持久的民间生活,而这些才是作者在小说中试图要表现的内容。
转型期的先锋小说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标志创作转型成功
一、“人”与“生活”的复活。一是对许三观顽强、坚韧的生命力的表现,二是对他面对苦难的承担能力和从容应对态度的表现,三是对他的伦理情感、生存思维的表现。
二、民间的表现和重塑。小说重建了一个日常的民间社会,体现了先锋作家从贵族叙事向民间叙事的转变。
三、叙述上的“拨乱反正”:艺术上呈现出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具体体现在从暴露叙事向隐藏叙事转变,从冷漠叙事向温情叙事转变,从叙述人主体性向人物主体性转变,作家剔除了一切装饰性、技术性的形式因素,成功地构建了一种新的形式感。
诗歌
第三代诗人
诗歌主题
一、感受生命本体的新层面——荒诞:小军《日常生活》随机、意义虚无、空心、荒诞
二、挖掘人类对生命死亡的灾难感和惆怅:陆忆敏《可以死去就死去》生命中充满随机性
三、女性世界和身体的展露
诗歌观念
1、价值观念上,鲜明的反崇高、反文化和平民化:《有关大雁塔》推翻价值
2、艺术上反意象、反优雅和口语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你见过大海》
散文
学者散文
概念:在创作中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取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或通过一些景物人事探究历史文化精神的散文。代表作家是余秋雨。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分析
一、以故事的讲述展开讽喻性的比附,把复杂的说理赋予到有趣的“故事”中。
二、语言雅俗错置、正反颠倒,赞美之词给到猪上,肯定猪的优秀,产生讽喻效果
三、荒诞狂欢:开会讨论一只猪,对它采取专政敌人的待遇,瓦解政治权威和神圣庄严
意义:1是对“文革”的回望及那段扭曲人性历史不懈的攻击。
2知识分子对自我的坚持,对自由的向往,对独立的守望
台港文学
白先勇
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标志小说创作成熟
关注同性《树犹如此》《孽子》
《永远的尹雪艳》形象
尹雪艳是一个扁形人物,作者借尹雪艳这一象征表达了对这些在欲海沉浮、纸醉金迷,生活在过去的幻影中自欺欺人的人物的嘲讽、同情和悲哀。
1、超越时间空间的存在:尹雪艳总也不老,绝不因外界的迁异,影响到她的均衡
2、“风”的意象,做什么都像“风”一样,仿佛没有实体
3、用颜色的意象,素色白色,冷、艳、惑人,心硬似铁,性冷如冰,缺少人的情感
4、用与巫术等相关的意象暗示和象征,祭司、祈祷与祭祀、观世音,以悲天悯人的眼光看客人在社交场合“厮杀”
5、流血与死亡,以死神和幽灵象征尹雪艳高高在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