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
经济生活术语最多的一个单元,经济套话差不多吧
编辑于2020-02-22 17:16:01中心主题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的方式:供求,价格,竞争。(价值规律的作用。)
市场调节的优点:通过价格的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调节人财富,在社会的配置。) 市场竞争给市场主体增加压力,从而促使其提高劳动生产率。
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的地位作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基础,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
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依赖市场规则:统一市场准入制度,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对企业而言,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尊纪守法用法。
对个人而言: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增强诚信意识,诚信交易,诚信消费。
市场失灵。
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性。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能够实现科学的宏观调控。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科学的宏观调控。
什么是宏观调控? 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和控制。
各种手段:经济,法律,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为辅。) 常用的经济手段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国民经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即总量与结构上平衡。
科学宏调的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为什么要宏观调控? 1.市场调节的不足。 2.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3.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原则。)
第十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成就。
我国经济建设成就: 真的不以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与效率不断提高。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经济结构优化。新兴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稳步进行,区域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人民生活改善:贯彻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同步增长。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自觉性,主动性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美好生活的需求: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需求日益增长。 (内含增加层次,提高更加的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需求扩大。)
发展不平衡:区域,城乡,收入差距。 不充分:质量效益,供给水平等 (供给方面的不足)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开启新征程。
两个百年目标。
建党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国目标:到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坚持新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
为什么要创新发展?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2.创新发展理念,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国民经济水平提高 3.优化资源耗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证经济安全。 5.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怎样创新发展? 国家:1.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2.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3.实行课税的红苕,加大支持力度,保护知识产权。4.完善分配制度,注重科技按要素分配。 企业:1.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2.完善分配政策,实行鼓励机制。3.提高经营者的素质。4.宁静国外先进技术 个人: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提高技能水平。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谐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
为什么要注重绿色发展? 1.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方式的转变,国民经济健康平稳持续的运行。 3.有利于提高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推进全面小康的目标。
怎样做? 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发展更高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是什么? 1.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2.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收入分配体系。 4.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5.绿色发展体系。 6.全面开放体系。 7.经济发展体系。
如何建设现代化经体系。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为什么?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立身之本,是创造财富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如何做?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创造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与经济深度融合。创造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2.推进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 培育发展新动能,调节产业结构。 减税降费减轻负担激发活力。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身创造力,提高产品质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为什么? 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一农带三农。) 2.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如何做? 1坚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3.推进农村123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面对经济全球化
含义:
形式: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影响: 积极: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消极:是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加剧两极分化。 家具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三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世贸基本原则:非歧视型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中国加入世贸: 有利: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不利:国际竞争加剧,经济风险增加。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为什么? 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客观要求。 2.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3.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充分利用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实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4.有利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更好地发挥中国在地区事务的作用。 5.有利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1.实行主动积极开放战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2.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3.促进引进来,走出去更好的结合。 4.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5.树立规则意识和防患如意识,运用WTO规则解决国际贸易摩擦和冲突。
拓展: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1.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外贸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在追求贸易平等基础上,合理控制进出口规模及增长速度,减少贸易摩擦。 3.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规避贸易壁垒。 4.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5.坚持平等互利原则,通过平等,富有诚意对话和协商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拓展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空间,解决国际问题。 6.运用世贸组织原则和争端解决制度,维护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