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七下历史思维导图 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七下历史思维导图 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分享了戚继光抗倭、葡萄牙索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郑和下西洋 的知识,大家可以学起来哦。
这是一个关于八下历史第3课重点的思维导图,土地改革的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点,大家可以根据这个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快来收藏学起来吧!
七下政治思维导图 合集,汇总了在集体中成长、走进法治天地、做情绪情感的主人、青春时光的知识,大家也可以用于备考复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明朝的对外关系
戚继光抗倭
倭寇
日本股市和奸商组成的海盗集团
倭患原因
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抗倭斗争
背景
倭寇走私,抢劫,损害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领导人
戚继光
军队
戚家军
过程
1561年,台州之战,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之后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结果
平息了倭患,抗倭斗争取得了胜利
意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性质),它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葡萄牙索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索取了澳门的居住权。
郑和下西洋
条件
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是世界强国。
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的丰富。
郑和个人能力出众
明成祖的大力支持
目的
政治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经济目的: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概况
时间
1405至1433年
次数
7次
规模
首次下西洋时有27000多人,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
到达范围
从刘家港出发,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特点
时间长,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友好交往,互通有无。
影响
积极
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增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及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消极
七次大规模航海和馈赠性交易给明政府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使中国真正走向开放,走向富强。
启示
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权。
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和平交往,互相尊重。
友好交往
战争,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