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必修三
高中政治必修三的思维导图,分享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的知识,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6-24 00:40:42 陕西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受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
半封建:形式上仍然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新中国成立的过程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的领导力量
20世纪上半叶的三种建国方案
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维护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统治,走双半道路
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的伟大成就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978年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实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伟大历史贡献: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改善人民生活;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017年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意义:中华民族迎来了站富强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
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原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内涵
立党为公,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
执政为民就是党的全部工作必须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求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坚持人民立场与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马列毛邓三科习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坚持
解放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的客观规律,用以行动作为我们的向导
与时俱进
党的全部理论和实际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求真务实
既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探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行事
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内涵:共产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根本宗旨,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共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
共产党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原因
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思想领导:坚持不懈用习思想凝心铸魂
政治领导: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组织领导: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政治和组织功能,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等等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原因: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等
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科学执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民主执政:坚持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
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三者有机统一
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过程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最广泛: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
最真实:完整的制度程序与完整的参与实践
最管用:既发扬民主,又正确集中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命当家做主
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
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国家职能
对内职能: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对外职能: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大代表
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我国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
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义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
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委员长会议
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
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专门委员会
制度基本内容
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定期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任务的政权组织形式
制度优势
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主党派:是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具有参政权,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首要前提与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根本活动准则:宪法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人民政协
性质
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主题
团结和民主
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这一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格局的重要特点:多元一体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实践
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自治机关: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权:民族其与自治制度和核心内容
前提和基础:国家统一
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含义
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
基层民主的特点
发生领域的基层性、民主参与的直接性、管理活动的自治性等
组织形式
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
实践形式
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法律概要
产生: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
本质: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决定因素: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特点
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
职能
政治职能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社会职能
法管理一定公共事务的作用
作用: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不同阶段的特点
古代:特权阶级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近代:法治代替了人治,法律权威高于个人意志
中华法系
含义: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法典《唐律疏议》
形成:春秋战国制定成文法;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强调礼法结合;唐朝时形成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历代封建王朝传承与发展
重要性: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重大成就
在***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要求:坚持党领导理发、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法执政、依宪执政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原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要求: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根本属性
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在其范围内活动,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的有效实施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原因: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要求: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原因:法治由该国的国情与社会制度所决定并相适应
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
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国家
内涵: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工作依法开展
具体表现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
坚持良法之治
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效力
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如何建设
推进宪法实施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意义
对国家机关: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
对公民: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对国家: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法治政府
内涵: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如何建设
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究、违法必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
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意义
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
能够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法治社会
内涵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如何建设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意义
能够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科学立法
内涵: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质量
如何科学立法
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国情和实际
依法立法
民主立法
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和责任
严格执法
内涵: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如何严格执法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坚持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意义
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公正司法
内涵:司法的程序和结果要体现公平正义
如何公正司法
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
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程序结果公正
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
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
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意义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有效保护公民的程序权利,从而使审判结果更好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只有结果公正,才能有效解决案件纠纷,惩罚违法者,救济受害者,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
全民守法
内涵: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要求
依法行使权利
依法履行义务
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如何全民守法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