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杨天真《把自己当回事儿》(2)
一本杨天真的“沟通秘籍”,本篇第六章有点东西,如沟通,不仅是言语上的你来我往,更是情绪上的你来我往。有些时候,内容是要给情绪让位的,如果对方的问题是纯情绪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对错、观点、道理就都不重要了。
编辑于2023-06-26 00:21:14 山西《把自己当回事儿》 杨天真 第四、五、六部分
4.共情的情, 不是情绪, 是情理
01.不要把情绪当做武器 (稳定情绪)
第一,功利性地把情绪作为武器是一种非常低级的手段。它可能会让你一次性达到目的,同时也会建立一个印象:你是个情绪不稳定的人。
稳定的情绪能够保障就事论事的沟通。
遇到挫折,情绪稳定的人会先做事,再处理情绪。而情绪不稳定的人则要先照顾情绪,再做事。崩溃的过程就是一个互相消耗的过程,这会大大影响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长期使用情绪手段,会让周围的人免疫。等你有真情绪时就不会被重视。
将军不随意发出求救信号,这样当自己有真正的需求时,才会第一时间得到最全面的支持,因为所有人都会知道他是“真的”需要帮助了。 ——《巨人的工具》
第三,情绪的消耗会降低沟通的实质内容,它也许能帮你促成沟通的结果,却不能保证事情本身的质量。
沟通者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来应对情绪的阻碍,以及管理沟通中的情绪平衡。
长期使用情绪压力去解决问题的人,无法知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还会成为一个根据别人情绪反馈而判断自己下一步行为的人,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之法。
情绪,是站在沟通者的对立面,用情绪崩塌恐吓对方,换取同情,达到目的。 共情,是把对方跟自己放在同一立场上,理解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
02.“多喝热水”到底 错在哪儿? (纯情绪沟通)
沟通,不仅是言语上的你来我往,更是情绪上的你来我往。有些时候,内容是要给情绪让位的,如果对方的问题是纯情绪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对错、观点、道理就都不重要了。
纯情绪问题不需要建议,不需要解决方法,只需要你站在对方身边,给予情绪上的支撑。
03.“对不起”应该怎么说?
态度真诚
道歉的目的是达成某种共识,从而在情感上再次回到同一阵营。
如果你都还没有说服你自己,那就不要急着道歉。
找自己的原因
真诚的道歉要找的是原因,而不是借口。借口是你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或者外界上,而原因是从自己身上找。
只要出现需要道歉的情景,那两方一定都是过错方,不存在绝对没有过错的一方。但是真诚的道歉一定会同时给对方提供反省和思考的机会。
提出一个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一个接近完美的道歉,还可以加上一个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提出解决方案,就是主动承担责任。
04.压力太大,怎么办?
略低于或等于你的抗压能力的压力,处理得当可以转换为动力,如果压力明显大于一个人的抗压能力,这种压力就会变成阻力,甚至是一种摧毁力。
压力过载会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动作变形。沟通才是解压的良药。
按压力源区分可分为
直接 压力源
解决方式:直接叫停、寻求共识
具体步骤
第一步,自我预警。(为自己设置压力阀门)
第二步,直接沟通。(直接叫停,让对方明白压力的程度边界在哪里)
第三步,再次理清共识。(需要花一些精力和时间与沟通对象再次理清彼此在关键部分的共识)
第四步,寻求(或提供)帮助。(在团队协作中分担和缓解压力)
间接 压力源
解决方式:良好的自我沟通
具体步骤
第一步,问自己:我会因为压力而改变吗?(每一套方法论都有它的副作用,用这套方法论创造了价值,就必须面对这套方法论所带来的损失)
第二步,问自己:如果我换一种方式,压力依旧存在吗?(问题的必然性,除了承受,没有解决方案)
第三步,问自己:接下来,我要如何跟相关的关键人士达成共识?(去和他们做沟通,避免产生误会,告知事情发生的缘由和解决方案)
05.先说个故事,试试
故事,可以帮助我们主动的把对方拉到我们的情理之中,让对方能够感同身受地体悟我们的想法。
道理,让我们看见事;而故事,则让我们看到人。
共情,可以调动沟通中的温度。一个人会因为觉得你说得对,而选择同意你;但一个人只有在觉得我和你一样的时候,才会选择相信你。
06.如何面对别人的言论和伤害?
陌生人
陌生人仅仅是拿你作为情绪宣泄的出口,这时候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对号入座。
认识的人
每个人都很难克服人性,潜意识希望别人不如自己,你不是个特定对象,只是个出现的状况,他也不是对你的攻击,是对自己人性的不释怀。
只有我们把对他人的要求慢慢放低,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要求别人的时候,我们自己才会好过。
想想这三个问题:1.他对我重要吗?2.他说的问题,我是不是真的有?3.他是不是没有控制住自己人性的黑暗面?
亲密的人
总会有一些事情,既无法面对,又不能放下。所能做的,只有留给时间,或者转移注意力。把问题丢给明天,或者暂时把它埋到土里。
07.别做情绪的绑匪, 也别做情绪的囚徒 (情感绑架)
情感绑架
每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选择、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情感绑架,让他人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正视真正的问题,不要把自己代入受害者的身份,不仅为难了对方,也实实在在的伤害了自己。
被绑架
情感绑架往往是出于善意,最终目的是希望你幸福,但幸福的方式是由自己定义的,别人不能感同身受,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真诚的沟通,花时间想办法让亲人、朋友理解自己,如果还是不能理解,那也不必做情绪的囚徒。把别人当回事儿,也要把自己当回事儿。
出于操控目的的情感绑架,那就更没有必要去满足了。
5.不是“我和你”, 是“我们”
01.别让“对错”毁掉沟通(沟通的思维模式)
第一,对错的思路造成了封闭的判断。
原因
首先,不要让对方觉得你是对的,而要让对方觉得你们是一样的。
转变思路
第二,对错的思路源于信息量的不对称。
其次,恶补与方案相关的行业知识,尽量在都短时间内缩短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认知差距。
第三,对错的思路阻止了更多的可能性。
最后,将方案的细节进行反复比对,用进步和运动的观点来做梳理和确认。
第一,抓核心需求。在核心需求没有被解决的时候,其他努力就容易被忽视和否定。核心需求解决了,其他改动就会变得很容易。
第二,目标一致。不断告诉对方我们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到达一致的重点会有不同的路径,现在我们需要做的事就是找到这条统一的路。
第三,切割目标。不是每个沟通者都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在沟通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询问对方的需求,并把需求切割成非常具体的点,让对方的需求逐渐细化和具象化,并在一个个细节上得到明确。
沟通对策
总结:对于错在世界的两端,它们之间的距离实在是太长了,没有任何沟通高手能够穿越如此遥远的距离与另一端对话。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在沟通中和对方站在一起,不断强化共识,那么就像是隔壁邻居家的状态,我们开开门,顺手就能敲到对方的门,这样说起话来既轻松,又有亲切感。
02.为了达成共识, 该如何拆解目标? (沟通维度)
要达成艰难谈判中的最终目标,就要努力促成共识。我们需要以最终目标为方向,拆解困境,从不同维度先一步达成阶段性的共识,从而最终将结果导向最大的共识。
第一个维度:时间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当成共识,是因为我们都被困在了当下的这一刻,而无法用更长远的目光看待眼前的事物,但凡我们能够跳出时间的框架,就能对自己的诉求有不同角度的认知。
第二个维度:同行的惯例
横向的比较可以为共识的达成提供一个坐标,先有的案例会增加安全感。
第三个维度:解决方案
要达成共识,就一定要给对方能够促成共识的可行性方案。
03.多方混战, 如何平衡局面? (多方沟通)
第一步,我们需要梳理各方的诉求,准确地了解每一个沟通者背后想要的是什么。
第二步,拆解关键目标,从各方诉求出发,逐一平衡。
第三步,我们需要精准地定位总体目标的调性,这样各方才能在这个大的方向上明确自己的义务和收获,从而把力气使到一块儿去。
总结:背后的诉求是起点,各方的平衡要通过拆解关键目标达成,而最终的合力则需要主基调的搭建。
04.我们是一边的 (沟通立场)
我们是一边的,这是一个既理性又感性的共识。感性上,它能让沟通的双反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彼此能够相互依靠和协助。理性上,它能够让我们从彼此共同的利益点出发,为解决问题努力寻求最优的方案。
让沟通的双方都明确地知道我们是一边的,就能将沟通当中的多方转换成简单的两方:我们和他们
要强调的是,我们所倡导的是用这样的共识去构建一个目标和利益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同时,不会有哪一方的利益会在这个共同体中被忽视,甚至牺牲。
总结:“我们是一边的”是沟通者一起搭建的一个共同出发的起点。只有沟通的各方都能够稳稳地将下一步的举动立足于共同的根基之上,所有的举措才能拥有最大的合力。
05.不是“都是为你好”, 而是“都是为我们好” (沟通立场)
好的沟通应该是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
“都是为你好”是一种缺乏共识的认知偏差。一个人是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处境和想法的,每个人之间总会存在认知、感受、表达等间隙。
真正的共识一定是双方互动沟通之后的结果,要从双方共同提供的内容和立场中找到,形成的基础来自双方共同的坦诚、共同的思考和共同的表达。也就是说,起点和终点是双方都同意的,因而达成的不是“都是为你好”,而是“都是为我们好”。
06.共识,是一种相互的淘汰 (底层共识)
共识,不仅是在人际沟通中找到可以继续往下走的共同点,同时,它也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心理机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坚信不疑的东西,要挑战这些底层的共识,往往不是一次小修小补能够撼动的,而是需要一场观念的地震。
共识的过程,其实是个相互淘汰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个相互挑选的过程。
总结:对于底层认知难以达成的共识要坦然接受,离开的注定会离开,而会回来的也一定会再相逢。
6.找到你自己
01.只有感受,不叫成长
养成自我沟通的习惯,需要表达碰撞,也需要持续不断地关照自我的情绪和想法,通过日常的复盘不断累积,建立自我对话的通道。
碰撞后的思考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你清楚的知道自己受不了,下次该如何避免。
另一种是碰撞让你发现了新的机会,认识到了自己耐受力的临界点,下次还可以更勇敢地去撞出新的火花。
思考后相应的行动线:
反思:总结自己不对的地方,不应该再犯的错误。
进攻:挑战更多从未做过从未想过的事情。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是由他选择的结果决定的,不是由他的初心决定的。只有在关键时刻的关键决策,才能真正表达你的样子。
你眼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别人眼中的你和真实的你,别人眼中真实的你和你眼中真实的自己,这几个维度之间,全部存在着巨大鸿沟。自我沟通,就是慢慢找到这些鸿沟中的一致性。
总结:自我沟通,就是通过碰撞后的思考,不断地接近最真实的自我,实现自我和他我的一致性。
02.我想要成功的人生, 还是开心的人生?
只有通过极端的选项,我们才会意识到什么对自己最重要。
题目拆解:1/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靠自己去定义的。2/ 理清自己的人生燃点。3/ 开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克服了不开心才会获得的一种状态。
总结:成功需要你自己去定义。你的自律和你的自由,永远都是一体两面的,只有通过自律得到的自由,才是你渴望的自由。
03.我和自己的优点, 熟吗?
找到优点的必要性:任何一份工作需要的都是你的独特性,不可取代性才是真正的竞争力,什么都会却什么都一般,是最容易被淘汰的。
优点的定位需要内在的自我沟通,优点的表达则需要不断外化的人际交流。讲故事不失为表达方式上的明智选择。
要知道,我们的优点是不会自动转化成优势的,它往往需要一个强链接。
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是否会把自己的优势运用到工作中。二是需要注意认知和操作失调的问题。
自我认同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沟通的必然结果,这会给人带来自信,也会给周围的人带来能量,通常会让你具备更强的感染力。
总结:良好的自我沟通,一方面可以帮助你找到优点,转化优势,发挥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你实现自我认同,建立自信,充满能量。
04.不要妄图去改变所有人的刻板印象
第一,被误会是一种常态;第二,不要妄图去改变大家的刻板印象,这不太可能。
一旦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所有的误解就都变成了你想要去隐藏的东西,你的解释变成了欲盖弥彰,成为了好奇心和猎奇心的马达。
刻板印象不是哪一个人的狭窄,而是人类语言系统里的必然。
解决方式:态度上不在乎,行动上用事实碾压。(首先不要在意,然后用结果去超越这种不在意。)
沟通中有两个认知的方向,一个方向是把自己放进去,不管是人群还是观点;而另一个方向是把自己抽出来。
如果心态上做不到不在意,就需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事情上,毕竟在意结果比在意人言更重要。
05.放弃型人格: 不是100%,就是0
所谓放弃型人格,就是在人生的每个阶段确定一个清晰的价值排序,并且按照最核心的目标严格地界定所有的事物,一旦发现这件事情并不能促成目标的最终达成,就会果断放弃。
其实放弃是很多人的最终选择,但是每个人认清真相的过程需要花不同的时间。放弃型人格就比较容易做出判断。
不是100%,就是0。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在应该付出的时候100%投入,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极致的100%的收获。
王尔德说:很多东西,若不是我们怕别人捡去,我们一定会丢掉。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清空那些不再符合新目标设定的东西,把自己的头脑、时间、精力都腾出位置,为迎接新的人生目标做准备。
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自己已经在不断地超越曾经的那个岗位、那个工作、那个目标。在不断重新适配的过程中,很多人会流连于从前,然而这样势必会放慢追求全新自我的脚步。
06.不知道要什么, 先从不要什么开始
自我沟通中,迷茫之所以能够困扰我们,是因为我们通常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奇怪的是,无论再怎么迷茫,我们也会坚定的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在自我沟通和自我定位当中,不是每个人都能一开始就找到自己的燃点的。我的建议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就先从自己不要什么开始。
“不要”不是简单的放弃,不是冲动的停摆,不是鲁莽的抽身。“不要”意味着感知。
我们好像习惯了要确定“要”和“想”,才敢做出改变。“不要”和“不想”,早已经给了我们足够迈出下一步的理由和底气。
07.适合自己的,才是对的
我们需要清晰地明白自己的性格,并勇敢地对公认有效却不符合自己的方法说“不”。
要放弃那些别人口中的好方法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向内探索自己。
自我定位,不仅停留在方法论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它在引导着我们关照那个容易被忽略的自我。
对于自驱力主导的事情,每个人都有极强的动力感,但是对于不得不做的事情,就会很痛苦。拒绝“不得不”的精力耗损,把真正喜欢的事情做好超越一般人的好,即使不能百分之百成功,也一定有百分之百的幸福。
08.我在哪个象限?
举个例子:以聪明为横轴,以努力为竖轴,第一象限:既聪明又努力的人;第二象限:聪明但不努力的人;第三象限:不聪明也不努力的人;第四象限:努力但不聪明的人。
论断一:第四象限可能才是最糟糕的结果。
论断二:四象限法能够利用对比的力量,从社会现实的基础出发,帮助自己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
论断三:在对比中,可以不断确认自己的进步速度和退步速度,找到自己的目标在哪里。
论断四:环境中的每个人都是动态的,放入不同的坐标系,放入不同的时空,可能会出现在不同的象限。
论断五:四象限不存在落空的情况。最厉害的公司不是没有第三象限,而是他们中的第三象限去到任何一个别的系统,都能处于第一象限。
论断六:这会让我们在自我定位的时候懂得人群中的必然,从而时刻谨记自己的位置随时会被人取代。
论断七:运用四象限法可以画出多种多元的坐标系,它可以提供多维度的视角让我们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
总结:四象限让我们看到尽头,看到极限,看到分类,看到形形色色的跃迁和下沉。让我们意识到也定位到自己,但这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经过对撞,我们可以接受自己,坦然地拥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