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导论思维导图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包含小学科学教育的特征与价值、 现代小学科学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课程概述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导论
小学科学教育的特征与价值
科学与科学教育
科学的含义
科学教育里所指的科学是指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专门学科类教育。
科学是关于发现、发明和创造实践的一系列专门学问,是人类探索自然所获得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科学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是由众多知识领域和不同的知识类型构成的庞大的学科群,形成了像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材料学,环境科学等一个个分门别类的专门性学科。
科学也是人类探究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
科学教育的性质与特征
性质
广义:广义的科学教育泛指一切为了人的科学素养提升而实施的有关科学的教育实践活动。
狭义:特指学校中所进行的专门性科学教育。
学校中的科学教育是儿童接受科学启蒙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特征
探究性
实践性
科学性
要把培养学习者认识和理解科学的价值,形成科学的观念,建构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作为最核心的任务。这既是学校科学教育的任务,也是学校科学教育的根本特征。
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
小学科学教育具有开启儿童科学智慧,培养儿童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究科学兴趣的作用。
小学科学教育具有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与科学生活习惯的作用。
小学科学教育还具有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科学动手习惯的作用。然
现代小学科学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西方
孕育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50年代中期)
19世纪下半夜科学课程作为一门有组织的学科——普通事物的科学在西方初等学校开设。
19世纪30年代结合科学学科特点,最早提出了实物教学的思想。
19世纪末食物教学模式被自然学习模式所取代。
20世纪20年代以小学科学课程取代自然科学课程的变革开始。
科学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仍未得到承认,至多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但在科学教育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期,一,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目标的现代小学科学课程的雏形已经出现。
现代化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末)
从国际上看,现代基础科学教育改革发端于美国。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小学科学课程模式逐渐取代自然学习模式。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的基础科学课程改革,确立了小学科学的必修课地位。明确强调将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学习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目标。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86年提出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科学内容和过程的结合找到了心理学依据。
1988年,英国将小学科学列为核心科目。
新发展时期(20世纪年代末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基础科学教育改革。
显著特点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课程改革的目标。
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清末:学德仿日时期(1903-1911)
《奏定学堂章程》
简易科小学“史地格致科”
高等小学史地格致
我国最早的科学课——“格式课”正式在小学开设。
民国:学英仿美时期(1912-1948)
高等小学开设12课,并将格式致课改为博物课。
1929年将初等小学。常识科,社会科,自然科
1912年。画化博物、理化为理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小学中高年级一直开设自然常识,课后改称为自然课。)
初建体系时期(1949-1977)
1956年颁布了学习苏联的第一个自然教学大纲。 1963年颁布第二个自然教学大纲。
相对稳定时期(1978-2000)
1981年规定从三年级起开设。
1992年起规定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自然课。
发展变革时期(2001至今)
2000年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变为“课程标准”,且“自然”改为了“科学”。
2017年。《标准》的颁布将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水平大大的推进了一步,在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课程概述
性质和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是一门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目标
科学教学知识和技能目标
科学教学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内容结构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内容模板
基础知识模板
原理方法模板
实践训练模板
学习策略
转变角色,主动参与。
领会方法,大胆实践。
加强合作,积极交流。
充分利用资源,促进专业发展。模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