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心思维和语言(七)
普通心理学思维导图,分享了思维的性质、问题的解决、语言、推理和决策的知识,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7-04 02:06:18 广东思维和语言
思维的性质
思维的含义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以感知觉为基础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智力操作手段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的反应。 特征: 间接性:不完全靠直观获得。大脑借助已有知识经验和一定媒介,对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 概括性:感性认识基础上,对蕴含在一类事物中的共同特征和规律、对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加以概括,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思维的种类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中所凭借的中介物不同。 动作思维:是指通过实际动作来解决具体、直观的的问题时的思维活动。 形象思维:利用事物的具体形象或事物在头脑中的表象来进行的思维活动。 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活动。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他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 分析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结论的思维活动。
辐合思维&发散思维
根据搜索答案的方向不同 辐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从已知条件出发,找出一个正确的方案或答案的思维活动。 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活动。
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根据是否具有新颖性、独创性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指应用新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产生出新的产品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发明创造所必需的,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思维的基本单元
表象
含义
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说,表象指对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心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记忆表象:是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想象表象:是在头脑中对记忆形象进行加工改组后形成的新形象
特征
直观性
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因此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征
概括性
表象通常是综合了多次感知的结果,是关于某个事物或某类事物的概括形象。
可操作性
表象是物体不在面前时的心理复现,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和加工,如翻转、缩小、放大
想象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必须以客观现实为基础,感知材料越丰富,想象越清晰,充实。
功能
预见
预见活动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如建筑师的房屋设计
补充知识经验
对于没有感知过或无法直接感知的事情,通过想象活动补充有关知识经验。如无法亲自观察古人生活,通过阅读可以想象古人的生活方式。
代替
当人们某些需要不能得到实际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
调节有机体心理和生理活动过程
想象愉快的事情可以摆脱坏心情
分类
按是否带有目的性和自觉性
有意想象
按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无意想象
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按新颖性和独创性
再造想象
根据语言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
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概念
含义
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心理表征。是人们对拥有某些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概括反映。 概念简化和组织了我们所接受的大量信息,从而帮助我们对环境做出恰当的反应。 概念是思维和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思维活动处理的就是概念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概念具有不同等级或层次,构成不同隶属关系。高级=动物;中级=鸟、狗;低级=金丝雀、狮子狗
种类
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关系概念
根据反应事物属性的数量及相互关系 合取概念:对有一个以上共同属性的同类事物可形成合取概念,属于某一合取概念的事物必须具备所有共同属性。毛笔 析取概念:若干特性中至少有一种特性存在,属于这一概念的事物要具有这种或那种特性中的一种。好孩子 关系概念:根据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或事物内部特性间的关系。姐妹、高低、上下。
形式概念、自然概念
形式概念:也称人造概念,是指根据一组逻辑规则或关键特征所定义的概念。由一组规则构成,根据这些规则我们可以判断是否属于这一概念 自然概念:基于个人的知觉和与真实世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概念,就是拥有类似属性的具体实例的记忆集合
表征和组织
原型模型
原型:是指一个类别中个体所见过的所有成员的抽象平均模型
样例
是指一个类别中的一些典型成员。这个理论认为我们不是储存了单一的、抽象的原型,而是储存了一些具体的样例。
层次网络模型
柯林斯、奎恩 概念在语义记忆中是按照层级来组织的 每个节点代表一个概念,每个概念都被一组特征所定义,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他们的隶属关系,层级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水平越高。概念特征实行分层储存,即每一层概念只存储该概念独有特征。 评价:简洁地说明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但他所概括的概念间的关系类型较少,对说明概念的组织结构还存在不足。
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指个体掌握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 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概念形成中被试采用的策略是有重要意义,策略指发现概念的一种系统方法,主要有聚焦和扫描两种策略。
聚焦
抓住一个肯定实例
保守性聚焦
抓住一个肯定实例,以后选的事例只有一个属性与肯定实例不同,试探性的发现有关属性,排除无关属性。
冒险性聚焦
抓住一个肯定实例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属性进行试探性发现
扫描
建立假设
同时性扫描
先建立全部可能的假设,然后再进行验证,要求较大的记忆容量,难度大。
继时性扫描
每次只检验一种假设,如果这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就保留,否则采用另一个假设,直到找到正确结论。
问题的解决
问题解决的概念
什么是问题解决
使用信息来达到目标的认知过程,而这一过程受到某种障碍的阻挠。 纽厄尔、西蒙 提出问题空间概念,认为解决问题的人有很多可用的算子。 算子:是指可以用来改变问题的当前状态的操作,不同的算子有不同的代价。 如果所有算子都被应用,那么问题解决者能够达到的所有可能状态就构成了问题空间 解决问题就是在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以找到一条从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
问题的类型
界定良好的问题
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初始状态如何到达目标状态的途径都很清楚的问题。
界定不良的问题
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没有清楚的说明,或没有明确的解决途径。
问题解决的策略
尝试-错误策略
简单的尝试不同反应 没有足够信息时使用,不是很有效
算法策略
算法:是一个保证能解决问题的系统程序。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到选出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保证完成但效率低下
启发式
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进行较少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不能保证问题解决,但省时省力
手段-目的分析
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对比发现差别,选择最能有效缩短差距的操作,可能产生子目标,这时在选择缩短新差距的方法。
爬山法
对当前状态进行分析,再逐步缩短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距离。 先确定一个比较低的目标,爬上这个目标以后,在确定比较高处为目标,如此循环。
逆向搜索
从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到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专家解决问题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对问题的表征方式
问题的表征:我们在头脑中对问题的描述和理解。 对问题的表征是否完整、正确,影响解决。
定势
定势: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即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以某种特定方式来思考问题的倾向。
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动机和情绪
中等强度动机,积极情绪
创造性问题解决
创造性的界定和测量
吉尔福特: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梅德尼克夫妇:远距离联想测验。
创造性过程
准备期
广泛搜集信息,明确系统地阐释问题,初步尝试解决
酝酿期
休息
灵感期
得到解决问题的灵感,或方向
验证期
证明产品合理性
影响创造性因素
人格
巴隆、哈林顿 易于接受新的观察方式、直觉、喜欢冒险、注意力敏锐、思维不守旧
动机
阿玛尔比 内部动机是必须的,外部动机会阻碍
社会环境
因循守旧、一种理论统一天下,扼杀创造性
语言
语言的一般性质
一般概念和特征
语言:是在交流和思维中使用的、高度结构化的符号系统。人类语言包括口头语、书面语和手势语,以及将他们组合起来运用思维和交流的各种方式。 言语:一个人利用某种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或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行为。
结构
音位
在一种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叫作音位。如果语音变化没有改变词义,代表着这些不同的语音属于一个音位。
语素
也称词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义构成单位。语素按照一定的规则结合成词,语素都是词的构成成分。如英语前缀、后缀。能独立成词,也可以和别的语素组合的语素叫自由语素,如like
词
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
句子
是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由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所组成。 句法:规定了一种语言中把单词组合成“合法的”短语和句子的方式。
语言活动的形式
外部语言
对话
是指两个或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语言活动,是一种最基本的语言形式,如聊天、座谈、辩论、质疑等。是情境性语言,与交谈双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缺乏计划性,简略。
独白语言
独白语言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如作报告、讲演。用词需要严谨,符合语法,事先准备计划。
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是指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通过阅读来接受别人影响的语言。用词需要准确,自我反馈式的语言。
内部语言
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隐蔽性为特点,比对话更简略,概括,结构松散、不完整,只言片语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思维对语言的影响
语言的获得
儿童发展的一般过程
单词语阶段
1岁左右
双词语阶段
2岁以前,电报式言语
越来越复杂的句子
2岁开始
基本类型句子
3岁末
基本语法规则
5岁左右
语言获得理论
斯金纳-操作性学习
儿童随意发出的声音或模仿成人的声音,如果类似于成人的声音,会得到母亲或其他成人的称赞、拥抱或抚摸,因而得到增强。通过模仿强化,婴儿学会语言。
乔姆斯基-天生普遍语法
各种语言是预置于人脑中的普遍语法的各种方言。 语言获得能力如同一只装有语言获得设备的箱子,儿童体验到语言后,激活箱子里的语法开关。 我们先天具有一套硬件和操作系统,生活经历则编写我们的软件。
语言的使用
语言理解
就是揭示语言材料的意义,理解说话者试图表达、说明的东西。 第一级水平:理解词汇 第二级水平:句子理解 第三级水平:语篇理解 语言理解不仅依赖于对语言材料的正确感知,还依赖于人们已有的认识结构和各种形式的知识经验。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接受、加工所获得的语言信息,通过推理建立材料之间的联系,补充缺少的信息,最后达到对语言材料的合理解释。 因此语言理解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根据所获得的的言语材料去建构意义的过程。
语音知觉
也叫言语知觉,指人们对语音的识别过程。 根据语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式、发音体的不同,可以确定每个音位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将音位区分开。 两个音位拥有相同特征越多就越容易混淆。 一个音位的知觉受到其后的声音的影响,即受上下文影响,我们是在一个比音位更大的声音片段中识别言语声音的。
词汇理解
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收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大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也称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 词的使用频率、结构、语音、语义特征以及语境会影响词汇理解。对字词的识别不仅决定于字词的物理特征,而且决定于听者或读者头脑中已经存储的知识经验。人对字词的识别是直接的感觉信息和各种非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频率效应:词的使用频率越高,人对词的觉察阈限就越低,认出单词的时间就越短。相反,词的使用频率越低,人对词的觉察阈限就越高,辨认的时间就越长。 词长效应:一个词包含的字母越多,识别时间越长。 笔画数效应:笔画数量越多,识别时间越长。 拼音文字中语音在词义提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具体词效应:表示具体概念的词(花、汽车)比表示抽象概念的词(正义、真理)能够更快更准确的识别。 语境效应:识别与上下文有关联的单词比识别与上下文无语义关联的单词更容易。
句子理解
想让别人理解,必须符合语言规则,符合句法规则。 句子理解过程中,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十分重要。句法分析方式不同,得到的句子的意义就会不同。 理解语言材料时:影响句子理解因素(句法线索):词序、词类、韵律特征,语境。当词序颠倒,会运用句法手段帮助理解句子。 口语交流中:韵律特征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句子意义。提问还是陈述?强调什么?讲话者情绪状态如何? 语言交际中:语境提供各种背景知识,因而能帮助人们快速、准确理解语言。口语,特别是对话语言是情境性语言,他与交谈双方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语境可以帮助对歧义句的理解。
语篇理解
是语言理解最高水平,是在理解字词、句子等基础上,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语篇意义的过程。 推理可以在语篇已有的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信息,或在语篇不同成分间建立联系。 图式:是指人们头脑中有组织的知识单元。图式被先前的信息激活,使得人们对后续的内容产生一种预期。当预期与后续内容一致时,将会迅速理解后续内容。
语言产生
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包括说话和书写两种形式。
把想要表达的信息概念化
确定讲话意图,从记忆环境中选择信息,准备构建想要说的话
形成语言计划
选择句法结构,语调,词汇填充,表述为音段(音位表征)
执行语言计划
大脑支配发音器官,把音位表征转变为实际要说的声音。说话过程中停顿,可能由于语言计划阶段与执行阶段交替出现
语言产生中的自我监控和校对
说错了能立刻纠正
推理和决策
推理
从已知信息得到结论的认知加工过程
演绎推理
是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 常见演绎推理是三段论推理: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组成。 气氛效应:人在推理时由于前提所造成的气氛,会形成一种定势,在这种气氛或定势下,人们往往不顾逻辑步骤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归纳推理
是指从具体事实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活动,即从许多事例中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 证实偏向:一旦人们形成了一种观念,就会倾向于寻找信息来证实我们的观念,而不是寻找证据来拒绝这种观念,这种现象被称为证实偏向。
决策
是个体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的过程。
决策理论
期望效用理论
期望效用理论提出,人们是在比较不同方案的整体期望效用(UE)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 效用:是指一种行动方案所带来的金钱、幸福、快乐、成功、满意等程度。 按照期望效用理论,决策者会选择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方案。但人们做决策往往选择一个能满足决策者需要的方案即可。
前景理论
由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该理论认为决策者对每个选项的价值的评估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点进行的。 框架效应:决策会因为问题呈现形式的变化而变化。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认为人们的决策会受到参照点和问题框架的影响。 按照前景理论,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而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好”的。 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决策中的启发式与偏差
代表性启发式
人们判断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时,会受到该事件与其所属总体的相似性的影响。 人们使用这种启发式时,会认为具有代表性的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发生的概率会高一些。
易得性启发式
根据从记忆中提取相关信息的难易程度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 经常出现的事件概率高,也容易被回忆,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锚定与调整启发式
是指人们先根据给定的信息做出最初的估计,然后再进行调整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