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方法论: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历史唯心主义。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让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两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方法论:要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1、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2、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调整上层建筑去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更好的为经济基础服务。
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