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明朝十六皇帝图
整体介绍了明朝(1368-1644年)十六位皇帝的生平,对重要人物/事件有注释,并附有超链接到百度百科,以便进一步了解。皇帝关系之间也有画布内超链接方便跳转。
编辑于2023-07-07 23:51:43 四川省明朝1368-1644(十六帝,共计276年)
明太祖朱元璋
40岁即位,1368-1398,共30年
年号:洪武
原名“朱重八”,25岁参加红巾军起义,1364年称吴王,1367年开始北伐,1368年攻克大都,结束元朝的统治
建立明朝,推翻元朝统治休养生息,开创洪武之治
葬于孝陵
明十三陵,坐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的天寿山下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距离北京市中心约50公里,是明朝皇帝的墓葬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建文帝朱允炆
21岁即位,1398-1402,共4年
年号:建文
朱元璋长孙,朱标长子
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葬于上金贝古墓
来源于维基百科
明成祖朱棣
42岁即位,1402-1424,共22年
年号:永乐
朱元璋第四子
1399年开始“奉天靖难”,1402年登基
编修《永乐大典》,经营东北,派郑和下西洋,营建紫禁城,迁都北京,占领安南,五征漠北
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学者又常简称《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由解缙、姚广孝、郑赐主编,全书共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约3亿7千万字。《永乐大典》的最大价值在于保存了明初之前各种学科的文献资料,获称为是“辑佚之渊薮”。《大典》的内容力求“无所不包”,据学者的不完全估算,《永乐大典》中征引的书籍有七八千种之多,因此可供辑佚的内容数不胜数。 郑和下西洋:中国在明代早期1405年至1433年间的七场连续的大规模远洋航海,跨越了东亚地区、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各地,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航海项目。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到1433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三十余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这段时期是在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七十年前及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八十年前;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航航海项目。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的总航程达到七万多海里,长度相当于地球圆周的三倍有多。小知识: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葬于长陵
明仁宗朱高炽
46岁即位,1424年8月-1425年5月,共10月
年号:洪熙
朱棣长子
靖难之役时(1399年)坚守北平
葬于献陵
明宣宗朱瞻基
26岁即位,1425-1435,共10年
年号:宣德
朱高炽长子
开创:仁宣之治
葬于景陵
明英宗朱祁镇
8岁即位,1435-1449,计14年,年号:正统
朱瞻基长子
1449年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
瓦剌:元代主要居西域北部,是以准噶尔盆地为中心的天山北方的主要人群;一部分南进西域中部即今巴州。明代前期瓦剌与鞑靼、兀良哈为漠北三大游牧集团。
1450年被瓦剌放回,之后被朱祁钰软禁7年
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废景泰帝,杀于谦
1457-1464,计7年,年号:天顺
在位共21年
葬于裕陵
明代宗朱祁钰
21岁即位,1449-1457,共8年
年号:景泰
朱瞻基次子,朱祁镇之弟
1449年任命于谦等人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由永乐辛丑进士出身,因参与平定朱高煦之乱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巡抚山西、河南等地。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释放后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于谦继任兵部尚书,指挥明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景泰帝时,于谦加少保、太子太傅。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并成功复辟后,于谦被下狱,抄家弃市。成化年间获得平反。
葬于景泰陵
明宪宗朱见深
16岁即位1464-1487,共23年
年号:成华
朱祁镇长子
为于谦平反,极度宠幸万贵妃
万贵妃:朱见深幼年时期的保姆,两人感情十分深厚。当明宪宗十六岁即位时,万贵妃的年纪有三十五岁了,与明宪宗生母孝肃皇后同岁,比明英宗只少三岁。个性机警,善于迎合明宪宗的意思,不久进谗言使明宪宗废了皇后吴氏,得以进掌六宫。
葬于茂陵
明孝宗朱祐樘
17岁即位,1487-1505,共18年
年号:弘治
朱见深第三子
勤于政事,开创“弘治中兴”
葬于泰陵
明武宗朱厚照
14岁即位,1505-1521,共16年
年号:正德
朱祐樘长子
任用刘瑾等宦官,号称“八虎”
刘瑾:本姓谈,景泰年间自宫,并成为刘太监外间的手下,并改刘姓。成化年间入宫。弘治年间执掌茂陵司香,其后调往东宫。由于经常在太子面前演戏,深得太子所宠爱。 刘瑾和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被称为“八虎”。 刘瑾虽贪婪专权,但颇有政治才能,也从未将国事当做儿戏。史载,刘瑾将奏章带回私第后,都与他的妹婿礼部司务孙聪及华亭人张文冕商量参决,再由大学士焦芳润色,内阁李东阳审核之后颁发,还是颇为慎重的。用事期间,他针对时弊,对政治制度作了不少改动,推行过一些新法(“刘瑾变法”)。一说刘瑾于正德三年八月创罚米法,“自是忤瑾者,悉诬以旧事,入之罚米例中,中外文武无宁日矣”。
1517年“北巡”居庸关
1520年南游北返途中,(江苏)自驾小船捕鱼,落入水中,一病不起,返回北京后驾崩
葬于康陵
明世宗朱厚熜(cong,一声)
14岁即位,1521-1567,共46年
年号:嘉靖
朱见深之孙,朱佑樘之侄,朱厚照的堂弟
开创“嘉靖新政”
1542年“壬寅宫变”,几乎死于宫女之手
1550年,“庚戌之变”,蒙古俺答兵临北京城下
统治期间东南倭寇骚扰不断
葬于永陵
明穆宗朱载坖(ji,四声)
30岁即位,1567-1572年,共5年
年号:隆庆
朱厚熜第三子
解除海禁,实现“隆庆开关”和“俺答封贡”
隆庆开关: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明穆宗,“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私贩指走私商,公贩指合法商人),明穆宗顺水推舟,开放了福建漳州的月港一处口岸,史称“隆庆开关”。隆庆开关使得欧洲人在美洲开采到的“廉价”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一方面使白银成为中国的流通货币,另一方面使中国不必再因担心贵金属外流而限制对外贸易,但也为明朝覆亡埋下了隐患。有学者估计:从1567年“隆庆开关”到1644年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并且全球三分之二的贸易与中国有关。 俺答封贡:隆庆四年(1570年),明朝中央内阁官大臣张居正和高拱,以及地方上的宣大总督王崇古及大同巡抚方逢时趁把汉那吉因与其祖父鞑靼强权首领俺答起了家事争执而投奔明朝的机会,让明朝与鞑靼的俺答汗达成了封贡及互市的协议,结束了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
葬于昭陵
明神宗朱翊钧
10岁即位,1572-1620,共48年
年号:万历
朱载坖第三子
任用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
张居正:万历初年的政治家、改革家,权臣,期间官至太师、吏部尚书兼中极殿大学士,为内阁首辅长达十年,其间成为实际最高领导人,掌握最高权力。知人善任,重用名将李成梁、戚继光等,镇守北部边防,为改革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卓有成效。任内推行一条鞭法与考成法,改革赋税与官吏考核制度,影响深远。
开创“万历中兴”,主持“万历三大征”
后期不理朝政,以至于“群臣不知皇帝长相”
葬于定陵
明光宗朱常洛
38岁即位,1620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共30天
年号“泰昌”
朱翊钧长子
任用贤臣,但荒淫无度,最终死于“红丸”(丹砂)
葬于庆陵
明熹宗朱由校
15岁即位,1620-1627,共7年
年号:天启
朱常洛长子
为张居正平反
“木匠皇帝”,精于木工,疏于朝政
葬于德陵
明思宗朱由检
16岁即位,1627-1644年4月25日,共17年
年号“崇祯”
朱常洛第五子,为朱由校异母弟
即位之初,铲除魏忠贤及其党羽
魏忠贤:原名魏四,进宫后改名李进忠,移宫案后,改回魏姓,天启帝赐名忠贤,字完吾。中国明朝末期宦官(内珰),人称魏珰。直隶肃宁县(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在天启年间与东林党人爆发激烈的东林党争,拉拢齐楚浙党官吏加入自己一方,是为阉党。崇祯帝即位后遭整肃、流放,畏罪自杀,崇祯帝依然愤怒,将其尸体凌迟。
频繁更换内阁辅臣,诛戮袁崇焕等十八名封疆大吏,启用各路将领,力图实现“中兴”,但最终失败。
袁崇焕:明朝末年政治人物,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授职兵部,守卫山海关及辽东,大力构筑“关宁锦防线”,多次和后金部队在该防线交战,曾指挥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对崇祯皇帝有“五年平辽”的承诺,得言听计从,支给钱粮。后因诛杀毛文龙、在己巳之变护卫不力以及擅自与后金议和等事由被罗织入罪并被判以凌迟之刑。14年后,明亡于李自成;同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大清国迁都北京。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袁崇焕平反,但史学界仍有争议。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兵临北京,朱由检缢于煤山
李自成:明末民变领袖之一,大顺皇帝。原是陕北驿卒。崇祯帝采信大臣裁撤驿卒的建议,造成失业驿卒武夫起义,李自成参与起义军。高迎祥被明朝处死后,李自成称闯王,成为明末民变领袖之一,率起义军于河南歼灭明军主力。1644年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后进攻明都北京,与崇祯帝谈判破裂后,攻入北京城,崇祯自缢,是为甲申之变,至此明朝灭亡。
葬于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