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
注册道路工程师--《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本图整理了一般规定、路基、垫层、基层、沥清路面、水泥砼路面、砌块路面、其他路面、路面排水的知识。
编辑于2023-07-11 15:04:11这是一篇关于《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2016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5架空敷设,4地下敷设,3基本规定。
市政方向,建筑方向略,《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 55030-2022是一项重要的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它明确了防水工程的基本原则、设计工作年限、防水材料与做法以及其他重要规定。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系统总结了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经验,借鉴国外小交通量公路建设理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自然环境、交通特性、气象气候等条件,对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进行补充完善。标准由12章、2个附录组成,内容涵盖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路线、路基、路面、排水、桥涵、隧道、路线交叉、交通安全设施、沿线设施及其他等方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2016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5架空敷设,4地下敷设,3基本规定。
市政方向,建筑方向略,《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 55030-2022是一项重要的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它明确了防水工程的基本原则、设计工作年限、防水材料与做法以及其他重要规定。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系统总结了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经验,借鉴国外小交通量公路建设理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自然环境、交通特性、气象气候等条件,对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进行补充完善。标准由12章、2个附录组成,内容涵盖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路线、路基、路面、排水、桥涵、隧道、路线交叉、交通安全设施、沿线设施及其他等方面。
20.《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
3.一般规定
3.1.3路面分类
沥青路面
沥青混合料
各交通等级
沥青贯入式
沥青表处
轻、中交通
水泥砼路面
普通砼
钢筋砼
连续配筋砼
钢纤维砼
各交通等级
砌块路面
支路、广场、停车场、步行街、人行道
3.2设计要素
3.2.1设计基准期
3.2.3~5相关计算(见笔记)
3.2.6最大温度梯度标准值
路面最小防冻厚度
3.2.7路面可靠度标准
3.2.8路面抗滑性能
4.路基、垫层、基层
4.1路基
路基顶面回弹模量
应:
快速路、主干路≥30Mpa
次干路、支路≥20Mpa
岩石、填石路基顶面整平层10~20cm,碎石or水稳
4.2垫层
宜:<0.075mm含量≤5%
4.3基层
交通等级-基层类型
4.3.2基层最小厚度
4.3.3半刚性基层要求
水泥稳定
水泥粉煤灰稳定
石灰粉煤灰稳定
适用于重、特重下基层
石灰稳定
宜
轻、中交通基层
各类交通等级下基层
4.3.4刚性基层要求 (适用重、特重交通及港区)
贫砼基层
多孔砼基层
刚性基层应设置横缝、纵缝,顶面铺设粘层油
4.3.5柔性基层要求 (适用于重交通及以下)
热拌沥青碎石
重交通及以下基层
级配碎石
轻交通基层
轻、中交通下基层
级配砾石
轻交通下基层
4.3.6旧路再生料要求
乳化沥青、泡沫沥青冷再生
无极结合料稳定旧混合料
5.沥青路面
5.2材料
5.2.1面层中至少有一层为密集配
5.2.2沥青混合料
AC粗型和细型关键筛孔通过率
试验性能技术要求 附B.1或马歇尔试验确定配合比
动稳定度
应:交叉口进口道、公交车停靠站路段、大长陡坡提高一个等级
水稳定性
低温性能
5.2.3沥青表处
厚度
单层1~1.5cm
双层1.5~2.5cm
三层2.5~3cm
集料配比附B.2
5.2.4稀浆罩面
微表处、稀浆封层
集料配比附B.3
适用情况
混合料要求
5.2.5相关材料适用范围
沥青
粗集料
粗集料配比附B.4
粗集料磨光值
粘附性
应:年平均降雨量>1000mm的快速路和主干路,粘附性5级
宜:其他情况不低于4级
细集料
细集料配比附B.5
宜
天然河砂不宜超过细集料20%
SMA和OGFC不宜用天然砂
5.3组合设计
磨耗层
宜:年平均降雨量>800mm的快速路宜用OGFC
表面磨耗层
排水路面上面层
上面层
轻交通
宜:AC-F
中交通
宜:AC-C
重、特重交通
应:SMA或改性AC-C
支路
可:沥青表处、沥青封层、沥青贯入式
交通量小的支路
可:冷拌沥青混合料
中、下面层
应:AC
宜:重、特重交通SMA或改性AC
最小压实厚度
宜
AC=3dmax
SMA、OGFC=2.5dmax
5.3.7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面层
沥青混合料面层≥3cm
沥青石屑、沥青砂面层≥2cm
应:特重交通加厚面层或提高面层抗剪强度
5.3.5降低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
增加面层厚度
半刚性材料层上设置柔性基层
半刚性基层上设置应力吸收层或土工材料
5.3.6各层结合
面层间设粘层,基层上设透层,快速路、主干路半刚性基层上应设下封层
5.4设计指标
设计要求
整体刚度
沥青层或半刚性基层抗疲劳开裂
沥青层抗变形
设计指标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
路表弯沉(计算见笔记)
沥青层剪应力(计算见笔记)
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计算见笔记)
柔性基层层底拉应变(计算见笔记)
面层剪应力、柔性基层拉应变、半刚性拉应力
支路
路表弯沉
可靠度
质量验收
实测路表弯沉值
BZZ-100
半刚性基层5.4m贝克曼梁
柔性结构3.6m贝克曼梁
沥青厚度≤5cm可不用温度修正,非不利季节应考虑季节修正
评价路段
1~3km一段
1点/10~50m/车道(快速路、主干路≥80点/km,次干路及以下≥40点/km)
5.5路面结构层计算(计算值)
5.6加铺层结构设计
5.6.1沥青路面加铺层设计
见笔记
5.6.2水泥砼加铺沥青路面设计
弯沉差
平均弯沉
加铺厚度
宜
快速路、主干路加铺厚度≥10cm
其他道路≥7cm
旧路处理方法
弯沉值∈(45,70]
宜:打裂
弯沉值>70或破碎严重
可:碎石化后作为下基层或垫层
旧砼顶面
宜
粘层
热沥青、改性乳化沥青、改性沥青
应力吸收层
聚合物改性沥青、橡胶沥青、长纤维无纺聚酯土工织物
9.路面排水
9.1.3路面排水重现期
9.2路面排水
9.2.3排水管道
9.2.4雨水口
9.2.5锯齿形偏沟
9.3路面内部排水
纵向排水管
横向出水管
集水沟
排水基层
排水垫层
9.4分隔带排水
9.5交叉口范围路面排水
9.6桥面排水
8.其他路面
8.1透水人行道
8.1.1土基渗透性能
8.1.2面层渗透性能
8.1.3整平层
宜:h=3~5cm
8.1.4基层
宜:h=15~20cm
8.2桥面铺装
沥青面层
快速路、主干路8~10cm
次干路、支路5~9cm
调平层
普通砼调平层
宜:h≥8cm
钢筋网
钢纤维砼调平层
宜:h≥6cm
砼面层
宜:h≥8cm
不低于C40,钢筋网直径≥8mm,间距≤10cm
8.3隧道铺装
沥青路面
宜:h=8~10cm
砼路面
宜:h≥20cm
7.砌块路面
7.2砌块材料要求
7.2.1外观尺寸要求
7.2.2力学性能
石材砌块
应
饱和抗压强度≥120Mpa
饱和抗折强度≥9Mpa
7.2.3物理性能
砼砌块
L/h<5以抗压强度控制
L/h≥5以抗折强度控制
普通砼砌块
连锁型砼砌块
宜:车行道、广场、停车场
hmin≥8mm,Bmax≤12cm,L/B-1.5~2.3
7.3结构组合
7.3.7砌块面层与基层之间整平层3~5cm
7.3.8接缝
7.4结构层计算
等效厚度法:根据基层材料不同,分别等效为沥青路面或砼路面
等效为沥青路面
半刚性基层、柔性基层
以弯沉值为强度设计指标
核算基层底面弯拉应力
反复荷载考虑疲劳应力,静止荷载考虑容许应力
等效为砼路面
水泥砼基层
6.水泥砼路面
6.2设计指标
6.2.1变异系数
6.2.5 28d弯拉强度
停车场5Mpa、人行广场、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步行街3.5Mpa
6.3结构组合
6.3.2面层类型选择
面板较大、不规则、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
钢筋砼面层
6.3.4纵缝
间距3~4.5m
碾压砼、钢纤维砼全幅摊铺时可不设置纵向缩缝
6.3.5横缝
6.3.6面层最小厚度
水泥砼面层
钢纤维砼面层
钢纤维体积率0.6%~1.0%,h=0.65~0.75水泥砼厚度
重、特重交通hmin=18cm
轻、中交通hmin=16cm
6.3.10
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步行街hmin=12cm
28d fr≥3.5Mpa
6.3.8应力分析
基层采用碾压砼或贫砼时
基层与面层按分离式双层板考虑
荷载疲劳6.5.3
温度疲劳6.5.4
水泥砼面层
荷载疲劳6.5.1
温度疲劳6.5.2
6.4面层材料
普通砼
粗粒
应:dmax≤31.5mm 砂细度模数≥2.5
水泥
应:重交通及以上、快速路、主干路42.5级或以上道硅或普硅
宜:轻、中交通不低于32.5级矿渣水泥
最小水泥用量
h>28cm分层铺筑,上层为h/3(高强、耐磨砼),dmax=19mm
钢纤维砼
宜
dmax=min(1/2~1/3)钢纤维长度
铣削型钢纤维dmax≤26.5mm
剪切型、熔抽型≤19mm
钢纤维抗拉强度≥600级,体积掺量0.6%~1.0%
最小水泥用量
碾压砼面层
dmax≤19mm
水泥
非冰冻地区≥280kg/m³
冰冻地区≥310kg/m³
6.5路面结构计算
6.5.1~2单层板计算
荷载应力分析
标准轴载疲劳应力
新建道路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
黑改白时,黑色顶面当量回弹模量
温度应力分析
温度翘曲应力
6.5.3双层板计算
荷载应力分析
温度应力分析
6.5.4砼板厚度计算各参数确定
计算厚度向上10mm取整 (没有公路要求+6mm后再向上取整)
6.6面层配筋设计
钢筋砼面层
6.6.1特殊补位钢筋布置
6.6.2配筋计算及一般情况钢筋布置
连续配筋砼面层
6.6.3钢筋布置及横缝间距计算
6.7接缝设计
6.7.1纵向接缝
纵向施工缝
设置条件:一次铺筑宽度<路面宽度
平缝,槽口深度3~4cm,宽度3~8mm
应:加宽段用纵缝隔开
拉杆
距离最外侧≥10cm
连续配筋可用板内钢筋代替
纵向缩缝
设置条件:一次铺筑宽度>4.5m
假缝,槽口h/3(粒料基层)、0.4h(半刚性基层)
6.7.2横向接缝
横向施工缝
设置条件:施工中断时,设置在缩缝或胀缝处
设传力杆平缝
有困难,必须设置在缩缝中间时,采用设拉杆的企口缝
横向缩缝
假缝
快速路、主干路、重、特重交通、收费广场以及邻近胀缝或自由端的三条缩缝用传力杆
槽口深度0.2~0.25h,宽度3~8mm
快速路宜曾2cm宽,6~10mm浅槽口,缝内设传力杆(像胀缝)
胀缝
构造物处、与其他道路相交处、板厚变化处、小半径曲线
缝宽2cm,设置传力杆
6.7.3交叉口布置
6.7.4端部处理
6.8加铺结构设计
6.8.2路面损坏状况
6.8.5分离式砼加铺层结构设计
使用标准
损坏情况、传荷能力评定为中或次
接缝位置不对应、路拱不一致
处理
更换破碎板、修补裂缝、磨平错台、压浆脱空,清理夹缝
隔离层
沥青混合料、沥青砂、油毡
接缝
按新建面层
加铺层
普通砼、钢筋砼、连续配筋砼(hmin=18cm)
钢纤维砼(hmin=14cm)
6.8.6结合式砼加铺层结构设计
使用标准
损坏情况、传荷能力评定为优良
接缝位置合理,横坡一致
处理
更换破碎板、修补裂缝、磨平错台、压浆脱空,清理夹缝
铣刨、高压水或钢珠、酸蚀,清理表面后涂胶黏剂
接缝
按新建面层与旧路接缝位置完全对其,加铺层可不设置拉杆、传力杆
加铺层
hmin=2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