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稳态与调节
稳态与调节,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包括理化性质和成分)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编辑于2023-07-11 16:05:51 广东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概念: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细胞内液(2/3)
细胞质基质,液泡等
细胞外液(1/3)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内环境及其成分
内环境概念: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
a.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少量淋巴因为淋巴循环也生活在血浆中)
b.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c.淋巴液:存在于淋巴管中,是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内环境作用
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血浆的主要成分
90%水
7%~9%蛋白质
1%无机盐
少量 其他物质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细胞外液,但是有可能低于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
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Cl-。
酸碱度
正常人类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中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的碳酸根,碳酸氢根,磷酸二氢根,硫酸氢根有关(酸性物质和含氢酸根反应)
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一半维持在37º左右(细胞新陈代谢)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
常见题型
通过成分比较判断细胞外液的种类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
内环境的互相转换关系
水肿的原因(考的是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过敏反应
营养不良
毛细淋巴管阻塞
局部细胞代谢旺盛
肾小球肾炎
实质是组织液总量增加
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穿膜问题
带“壁”字的一般都是两层膜
注意问题所问的是磷脂分子层(细胞膜×2),还是细胞膜
第二节 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原因
外因:外界环境的变化
内因: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模拟生物体维持pH值的稳定
实验原理
对比实验,通过比较自来水,磷酸盐缓冲液,生物材料(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值的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值相对稳定的机制
方法步骤
实验结论
生物材料类似于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不会发生pH的大幅度变动,人体内环境中也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根和碳酸氢根和其次还有酸氢根和磷酸二氢根等,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实例--体温变化
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包括理化性质和成分)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意义
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基础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探索历程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
认为主要是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
认为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
现代观点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定的主要调节机制
内环境失调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形成的原因
细胞代谢是由细胞中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
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稳态概念的发展
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
在细胞水平上,存在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稳态等
在器官水平上,存在心脏活动的稳态(血压,心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等
在群体水平上,种群数量的变化存在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存在稳态
第二章 神经调节
第一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神经系统的组成位置及其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脑(颅腔内)
大脑
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脑干
有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
小脑
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下丘脑
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等,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脊髓(椎管内)
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
外周神经系统
脑神经
与脑相连,主要分布在头面部
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
脊神经
与脊髓相连,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
负责管理驱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
神经的分类及其功能
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
传入神经(感觉神经)
将接收到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传出神经(运动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支配躯体运动
内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与脊神经有关)
促进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瞳孔扩张,血管收缩,抑制胃肠蠕动
副交感神经(与脑神经脊神经都有关系)
使瞳孔收缩,支气管收缩,心跳减慢,促进胃肠蠕动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同时对器官起作用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
种类
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结构
细胞体:神经元的膨大部分,内含细胞核
树突:通常短而粗,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到细胞体
轴突:长而较细,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
分布: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
功能:对神经元细胞起辅助作用,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在外周神经系统中,还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
第二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和反射弧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
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的兴奋传至效应器
效应器:对刺激做出应答
兴奋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系统)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反射的大致过程
刺激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穿出神经
效应器
产生反应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概念: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如缩手反射等
数量:有限
条件反射
概念: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数量:几乎无限
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
建立: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
维持条件:需要非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
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对动物来说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建立意义: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滥用兴奋剂毒品的危害
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第五节 人脑的高级功能
第三章 体液调节
第四章 免疫调节
第五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浮动主题